直接故意犯罪主观要件的成立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03 03:50:27 363 人看过

本案有四种意见:1、丁某构成交通肇事罪,甲、乙、丙三人不构成犯罪;2、丁某、甲乙丙都构成交通肇事罪;3、丁某构成交通肇事罪,甲乙丙三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4、丁某不构成犯罪,甲乙丙三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本文从第4种意见入手对本案的犯罪主观要件进行分析、也对上述四种意见进行评说。首先本文同意丁某不构成犯罪的观点,丁某于黑夜中的确是无法预见公路中间躺者一个人这样的事实的,况且旁边站着几个正常人在。鉴于当时情形(特别是路边还站着几个人)丁某无法预见危害后果,属意外事件,按刑法第16条规定,不构成犯罪。丁某的刹车不灵,无车灯夜间行使应由交通管理部门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但笔者不同意甲、乙、丙三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的观点,认为甲、乙、丙构成故意杀人罪,主观要件是直接故意。

有人认为甲、乙、丙三人对孙某的死亡采取了放任态度,但由于甲在丁某驾驶的拖拉机靠近孙某时,喊叫孙某停车,从而使这种放任态度转换成了过于自信的态度,即自信通过喊叫丁某停车可达到避免孙某被压死的结果。笔者认为这是将案件发展过程及甲、乙、丙三人行为孤立、片面、人为地割裂了。对该案进行整体、联系地分析可以发现,这种观点无法解释这几个事实:一、甲、乙、丙三人为什么“力劝孙某饮了过量的酒”?二、甲、乙、丙三人为什么“将昏迷不醒的孙某抬上公路,并横放在公路中间”?如果是为了休息为什么不把孙某放在路边(他们自己知道站在路边)?将醉酒不醒的孙某横放在行车的公路中间,很多认为属放任主观要件的人也认为“是严重危害孙某生命安全的危害社会行为”、“公路是极危险的地方,甲、乙、丙三人不可能不懂得”。三、为什么“丁某的拖拉机声音很大,开得很慢,甲、乙、丙三人早就听到拖拉机的声音,但仍不将孙某从公路中间移开”?四、为什么“直到丁某快将车开到孙某跟前时,甲才喊‘停车、停车’,但并未声明有人”?五、为什么车开到丁某跟前时只有甲喊叫停车,乙、丙二人却不出声?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6月12日 14:21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故意犯罪相关文章
  • 直接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
    直接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情形。如某甲想杀死某乙,用刀刺向某乙的心口,某甲明知这种行为必然导致某乙死亡,但某甲仍希望这种结果发生。某甲的这种行为就是直接故意杀人罪。直接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所构成的犯罪。直接故意犯罪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行为人在行为当时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是成立故意犯罪的前提;2、行为人对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的危害结果持希望其发生的态度,是成立直接故意犯罪的关键;3、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具有明确的犯罪目的;4、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的心理倾向是单向的,即要危害结果发生,一旦危害结果没发生,是违背行为人的心愿的。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犯罪的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同属犯罪故意的范畴,从认识因素上看,二者都明确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
    2023-04-22
    465人看过
  • 共同贪污罪中的主观故意只包括直接故意吗
    1、共同贪污罪中的主观故意不仅包括直接故意,还包括间接故意。贪污共同犯罪主体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两个以上国家工作人员共同贪污;二是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的共同贪污。对于第二类,可能间接故意也会构成贪污罪。2、根据国家机关组织原则,下级服从上级,所以级别较低的国家工作人员必须执行上级领导的命令和指示。在这种前提下,如果上级的命令或下级的行为与贪污有联系,且有预谋或有某种默契的情况下,他们的行为可以定性为共同贪污。如果下级对上级的命令盲目服从,应该认定为有共同贪污的故意;如果是下级受到上级的胁迫而为贪污行为,则符合胁从犯的特征,应当定性为胁从犯,因为下级人员知道自己行为的性质及侵犯的客体,除其职务上的特征外,完全符合胁从犯的所有特点,在实践中应当作为其上级的贪污犯罪的胁从犯处理。当然,下级对于上级的命令或安排的目的性不可知的情况下,不负刑事责任,因而也就不构成贪污罪的共犯。而对于负有
    2023-03-17
    431人看过
  • 共同贪污罪中的主观故意只包括直接故意吗
    一、共同贪污罪中的主观故意只包括直接故意吗1、共同贪污罪中的主观故意不仅包括直接故意,还包括间接故意。贪污共同犯罪主体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两个以上国家工作人员共同贪污;二是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的共同贪污。对于第二类,可能间接故意也会构成贪污罪。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贪污罪的处罚规定】对犯贪污罪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依照下列规定处罚:贪污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贪污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贪污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数额特别巨大,并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二、贪污多少算贪污罪贪污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
    2023-04-21
    273人看过
  • 直接故意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的区别
    (1)认识因素有所不同,直接故意包括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两种情况,间接故意只有明知可能一种情形;(2)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明显不同。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即听之任之、满不在乎,容忍、同意危害结果的发生;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结果发生或明知道必然发生的情况下放任结果发生。(3)特定危害结果发生与否,对两种故意及其支配之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也不同;(4)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大于间接故意。一、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的区别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一般情况下,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刑法才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人才承担刑事责任,所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表现在主观意志上,而是体现在客观效果上。具体区别如下:1.主观方面明显不同。2.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有所不同。3.从处罚方面看
    2023-03-03
    354人看过
  • 直接故意犯罪与间接故意犯罪的区别
    犯罪的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1)从意志因素上看,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显然不同。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在这种心理支配下,行为人就会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排除障碍,积极地甚至顽强地实现犯罪目的,造成犯罪结果。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则不是持希望的心理态度,而是持放任的心理态度。放任就是对结果的发生与否采取听之任之、满不在乎、无所谓的态度,不发生结果他不懊悔,发生结果也不违背他的本意。在放任心理支配下,行为人就不会想方设法,排除障碍,积极追求或是努力阻止特定危害结果的发生。意志因素的不同,是两种故意区别的关键所在。(2)从认识因素上看,二者对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程度上有所不同。犯罪的直接故意既可以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结果,也可以是明知其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而犯罪的间接故意只能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3)特定危害结果的
    2023-02-24
    377人看过
  • 犯罪的主观方面是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
    犯罪主观要件主要包括犯罪故意、犯罪过失、意外事件。犯罪故意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特定内容,具体表现为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根据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的不同,主要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犯罪的过失,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一、关于过失犯罪分为哪两种(一)疏忽大意的过失1、疏忽大意过失的定义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2、它的两个特点:(1)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应当预见,即有预见的义务。法律只对有可能预见的人提出预见的义务。(2)行为人因就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二)过于自信的过失1、过于自信过失的定义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
    2023-03-11
    408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故意犯罪是指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危害社会,希望或放任这一结果,构成故意杀人、抢劫等犯罪的。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犯罪分子故意犯罪并核实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执行死刑。... 更多>

    #故意犯罪
    相关咨询
    • 直接故意可以成立犯罪未遂吗
      香港在线咨询 2023-03-14
      间接故意犯罪没有未遂,间接故意犯罪之所以不存在未遂,是由其犯罪构成主客观要件的特点及犯罪未遂的主客观特征决定了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第1款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从刑法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犯罪未遂的成立应具备三个条件: (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 (2)没有发生犯罪分子所追求的危害结果; (3)没有发生危害结果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
    • 诈骗罪的直观故意与主观故意
      辽宁在线咨询 2022-08-16
      故意伤害主观故意认定标准如下诉人虽与被害人素不相识,但在双方产生纠纷后,上诉人对被害人头部,胸腹部等要害部位击打数拳,致使被害人身体多处受伤,且力度较大,造成脾脏破裂和腹腔大量出血,足以认定上诉人有伤害他人的主观故意,上诉人对被害人死亡的结果没有预见不影响其伤害他人的主观故意的存在,因此上诉人构成故意伤害罪。适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
    • 故意伤害罪的主观构成要件和客观构成要件?
      新疆在线咨询 2022-03-18
      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权,所谓身体权是指自然人以保持其肢体、器官和其他组织的完整性为内容的人格权。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非法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 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必须已造成了他人人身一定程度的损害,才能构成本罪只是一般性的拳打脚踢、推拉撕扯,不会造成伤害结果的,则不能以本罪论处。伤害结果其表现可多种多样,有的是破坏
    • 故意伤害罪的主观构成要件和客观构成要件
      台湾在线咨询 2022-07-12
      故意伤害罪的主观要件和主体要件是: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权;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非法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为故意。
    • 故意伤害罪的主观构成要件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7-17
      根据刑法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1.对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对故意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这里所说的“重伤”,依照刑法第九十六条的规定,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使人肢体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