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4.15
行政事实行为不仅包括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的行为,还包括与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相关的行为,如暴力的侵权行为。行政事实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基于职权实施的不能产生、变更或者消灭行政法律关系的行为,具有行政性、不能产生、变更或者消灭行政法律关系、可
行政事实行为指行政主体基于职权实施的不能产生、变更或者消灭行政法律关系的行为。如人民警察执行职务,此过程中造成他人人身伤害,此伤害行为即为事实行为。
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遭受人身损害,有相应诉讼请求的,应该提交以下证据: 1、本人身份证明; 2、医疗费票据及残疾辅助器具费用证明; 3、本人因就医治疗而致的误工收入证明; 4、因就医治疗支出的护理费用证明或者护理人员误工收入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指的是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和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对于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规定如下: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指18周岁以上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或者年满16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指年满8周岁不满18周岁的自然人和间歇性精神病人; 3
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主要有以下情形: 1、重大误解民事法律行为系可撤销的; 2、行为人因被欺诈而作出的民事法律行为系可撤销的; 3、被胁迫而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 4、乘人之危,对行为人显失公平的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
根据《民法典》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以下两类: 一是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但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除外; 二是因智力障碍、精神障碍以及其他疾病导致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已经具有一定的辨认识别能力,法律应当允许其
如果当事人不履行民事诉讼判决的,当事人可以申请强制执行,如果在执行过程中,有中止情形的,应当中止。中止执行的情形包括: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
民事诉讼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请求法院保护其权益,因而使诉讼成立的人,称为原告。与原告相对的一方,被控侵犯原告权益,需要追究民事责任,并经法院通知其应诉的人,称为被告。对他人之间的诉讼标的有独立的请求权或虽无独
可以认定当事人的行为为无效民事行为的条件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包括:当事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等。
民事违法的侵权行为包括: 1、一般侵权行为和特殊侵权行为。这是侵权行为的最基本分类。 2、单独侵权行为和共同侵权行为。这种分类是根据侵权行为人的人数多少划分的侵权行为类型,一人即为单独行为。 3、积极侵权行为与消极侵权行为。
我国《民法典》中所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一般包括: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以及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特殊形式。各形式均可以构成民事法律行为。
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具体的表现: 1、在订立合同时,订约双方的权利义务明显不对等,利益严重失衡。 2、合同一方具有明显优势,或另一方处于危困状态、无经验、缺乏判断力,或草率行事。 3、获利方主观上存在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无经验,故意牟取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