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10
行政诉讼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平衡功能:立法虽然力图公平分配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的权利和义务,但是不能保证行政机关执法活动完全符合法律。故设立行政诉讼制度对行政权予以制约以达到平衡。 2、人权保障功能:行政诉讼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人
下列原因可以导致诉讼时效的中断: 1、起诉。即权利人依诉讼程序主张权利,请求人民法院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 2、请求。这里指权利人直接向义务人作出请求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 3、认诺。即义务人在诉讼时效进行中直接向权利人作出同意履行义务的意思表
行政诉讼法诉讼时效一般为六个月,从公民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计算;如果复议后再提起行政诉讼,诉讼时效为十五天,自收到复议决定书或复议期满之日起计算。
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维护其合法权益的有效期限。该期限一般是六个月,如果当事人是先申请行政复议,再起诉的,该期限是十五日。
行政诉讼协议无效的诉讼时效一般有六个月。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作出被作出之日起的六个月内,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但是当事人已经获得复议决定的,则起诉的时效是十五日,自当事人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算。
行政诉讼时效的规定是:直接提起行政诉讼是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复议后再提起行政诉讼,自收到复议决定书或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
1、一般性规定(2015年5月1日前起诉期限尚未届满的):从知道或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 2、一般性规定(2015年5月1日前尚未审结案件的案件):从应当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 3、特殊规定:行政机关未告
行政诉讼期限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 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行政诉讼有诉讼时效,我国法律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
行政诉讼的诉效时效一般是六个月,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提出。 如果申请了行政复议的,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应当自收到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诉讼时效的计算方法是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知道”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以书面形式告知相对人行为内容及诉权和起诉期限。
行政诉讼时效延长期限的方式是: 1、由于不可抗力等原因直接延长; 2、其他障碍可以在消除障碍后十天内申请延长; 3、在一审中,经高级人民法院批准延长,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需要延长的,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4、在上诉中,经高级人民法院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