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款物罪与贪污罪的关系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挪用特定款物罪是如何认定的?本罪与贪污罪的界限挪用特定款物罪与贪污罪都侵犯了公共财产所有权,两者的主要区别有:1、主观目的不同。挪用特定款物罪的主观目的是将特定款物移作他用,用后归还。贪污罪的主观目的是将公共财产据为己有,改变财产所有权,2、侵犯客体不同,前者既侵犯财产所有权,又侵犯国家财经管理制度,还侵犯了民政事业制度。后者侵犯的客体是公共财产所有权。3、犯罪对象不同。前者是救灾、救济、抢险、优抚、防汛、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后者则是除此以外的公共财物。4、主体不同。前者是经手、掌管特定款物的人员。后者是经手、管理公共财物的人员。5、行为性质手段不同。前者是非法挪用特定款物,后者是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盗窃、骗取手段侵吞公共财产。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挪用公款与贪污的区别在于:犯罪目的不同;犯罪手段不同;犯罪对象不同;立案标准不同;侵犯的客体不同;主观故意的内容不同;行为方式不同。
贪污罪与挪用公款罪的区别如下:两者侵犯的客体不同。贪污罪侵犯的是公共财产所有权中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挪用公款罪只侵犯公款的占有、使用;两者主观故意的内容不同。贪污罪是非法占有公共财物不归还;挪用公款罪是暂时使用以后归还;两者的行为方式不同。贪污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侵吞、盗窃、骗取等方法据为己有;挪用公款罪的行为表现为擅自决定动用单位公款。
-
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区别
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是具有不同社会危害性的两种犯罪。这两种犯罪对犯罪客体,即公共财产权的侵犯程度不同。贪污罪侵犯的是公共财产所有权中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四种权能,而挪用公款罪只侵犯公款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
2020.11.13 288 -
挪用公款与贪污罪相比较
一、对犯罪客体侵犯程度与犯罪对象的范围不同。 二、犯罪的行为方式不同。 三、犯罪的目的不同。 四、犯罪的危害程度不同。 五、构成犯罪的时限要求不同。
2020.02.16 231 -
简述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界限
第一,两者侵犯的客体不同。两种犯罪虽然都侵犯公共财产权,但侵犯程度不同,社会危害性也就不同。贪污罪侵犯的是公共财产所有权中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全部权能,而挪用公款罪只侵犯公款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 第二,两者主观故意的内容不同。贪污罪
2020.03.20 153
-
贪污罪与挪用公款犯罪中间关系如何认定,贪污罪与挪用公款罪的区别
根据刑法第384条的规定,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在检察实践中,贪污
2022-01-25 15,340 -
贪污罪与挪用公款罪的界限是什么, 如何区分贪污罪与挪用公款罪联系
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为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盈
2022-01-20 15,340 -
挪用特定款物罪与贪污罪的区别
挪用特定款物罪与贪污罪的区别如下:(1)主观目的不同。挪用特定款物罪的主观目的是将特定款物挪威作他用,用后归还;贪污罪的主观目的是将公共财产据为己有,改变财产所有权。(2)侵犯客体不同。挪用特定款物罪
2022-02-06 15,340 -
贪污罪与挪用公款罪的区别?
两种行为分别涉嫌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其中,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为个人使用
2022-05-07 15,340
-
01:19
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有什么区别第一,两者侵犯的客体不同。虽然都是侵犯公共财产,但侵犯程度不一样,带来的社会危害就不一样。贪污罪侵犯的是非法对公有财产权占有,使用和收益等全部职能,而挪用公款罪只是对公款的占有和运用。第二,两者主观内容不同。贪污罪的主观意向是非法对共有财产
6,006 2022.04.15 -
01:16
关于贪污罪是如何认定的贪污罪的认定主要通过以下方面:1、主观上必须是直接故意,并且是以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目的;2、贪污罪的主体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或受委托经营、管理国家财产的人员;3、侵犯的客体为公共财物的所有权和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4、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之便
1,853 2022.05.11 -
01:56
挪用资金罪和挪用公款罪的区别挪用资金罪和挪用公款罪的区别有以下四点: 1、犯罪主体不同。挪用资金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罪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 2、犯罪客体不同。挪用资金罪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资金的使用收益权;挪用公款罪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
13,051 202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