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制品罪法条及司法解释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刑法第三百四十五条第三款规定以牟利为目的,在林区非法收购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盗伐、滥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从重处罚。 第三百四十六条单位犯本节第三百三十八条至第三百四十五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本节各该条的规定处罚。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视为应当知道,但是有证据证明确属被蒙骗的除外:(1)在非法的木材交易场所或者销售单位收购木材的;(2)收购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出售的木材的;(3)收购违反规定出售的木材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法院对非法运输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制品罪的判刑规定是:行为人违反国家规定,非法运输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制品,犯罪既遂的,一般会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法院对非法运输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制品罪的判刑规定是:行为人违反国家规定,非法运输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制品,犯罪既遂的,一般会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非法运输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制品罪量刑标准?
违反国家规定,非法运输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及其制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020.02.07 166 -
非法运输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制品罪怎么判判
法院对非法运输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制品罪的判刑规定是:行为人违反国家规定,非法运输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制品,犯罪既遂的,一般会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020.08.06 105 -
非法运输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制品罪会判多久
构成非法运输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制品罪的:违反国家规定,非法运输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及其制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020.12.04 159
-
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制品罪法条及司法解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四十五条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数量较大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 金;数量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 金;数量特别巨大的,
2022-03-08 15,340 -
关于违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制品罪的司法解释
【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2000).11、22 法释[2000]36号 为了依法惩处破坏森林资源的犯罪活动,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现在 审理此类案件具
2021-11-29 15,340 -
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于问题的解释》(2000.11.22法释[2000]36号)为依法惩处破坏森林资源的犯罪活动,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现就审理这类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
2022-03-14 15,340 -
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制品罪的处罚
违反国家规定,非法采伐、破坏珍贵树木或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非法收购、运输、加工、销售珍贵树木或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及其产品,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留或管制,处罚金情况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
2021-10-02 15,340
-
01:41
逃税罪法条及司法解释我国《刑法》规定了逃税罪的量刑标准: 1、如果纳税人通过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从而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如果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
4,611 2022.04.12 -
01:12
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法条及司法解释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过失投放毒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与故意投放危险物质罪相比,行为人并不是故意,而是过失放火、决水、爆炸、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该种属于危害公
1,987 2022.04.17 -
01:12
假冒专利罪法条及司法解释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假冒他人专利,情节严重的,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其中,“情节严重”指的是非法经营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或者给专利权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五十万元以上等情形。 根据相
1,64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