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师兄 > 律师普法 > 主客观不统一能定罪吗
主客观不统一能定罪吗

主客观不统一能定罪吗

2020-08-29 549
普法内容
不能,主客观相一致的刑事责任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指对犯罪的认定和追究刑事责任,必须主客观相一致。认定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罪,应该是主观上有罪过,客观上有危害行为,并且必须是这种主观上的罪过和客观上的危害行为和结果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主观上的罪过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和结果的原因,而这个行为必须是主观上的罪过的必然结果。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和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的统一,是构成犯罪的基本标志。所以,主客观不一致是不能定罪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注:律师普法为法师兄(原110咨询网)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任何形式的复制、转载都视为侵权行为。

律师普法更多>>
  • 我觉得主客观不一致是犯罪吗?
    我觉得主客观不一致是犯罪吗?

    构成的,虽然主客观都是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但是并不要求他们一致,也正是如此,犯罪类型上就有牵连犯,过失犯等多种类型。总之是否构成犯罪,主要还是依据刑法中明确的要素,只要符合这些要素那就是犯罪了。

    2020-02-23 534
  • 过失犯罪的客观客观是否一致?
    过失犯罪的客观客观是否一致?

    过失犯罪主客观不一致,主客观一致一般是针对故意犯罪而言的。主观追求的目的和客观达到的效果一致。而过失犯罪中,主体在主观意识中,并没有客观事实发生的追求,其对客观事实的发生是无意识的。

    2020-12-07 175
  • 主客观不一致的犯罪怎么处理,司法解释
    主客观不一致的犯罪怎么处理,司法解释

    主客观相一致的刑事责任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指对犯罪的认定和追究刑事责任,必须主客观相一致。认定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罪,应该是主观上有罪过,客观上有危害行为,并且必须是这种主观上的罪过和客观上的危害行为和结果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主观上

    2020-05-06 455
专业问答更多>>
  • 【案例分析】犯罪主客体主观客观

    只要是年满18周岁的中国公民都可以成为本犯的犯罪主体。侵害的客体为国家经济法管理秩序和相关经济的所有权或支配权本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上只能是顾意的,过失不构成犯罪。客观上实现了不法行为,造成的

    2022-10-26 15,340
  • 盗窃罪主客观不统一的辩护意见的内容有哪些?

    盗窃罪主客观不统一的辩护意见的内容有:辩护人的基本信息、当事人及代理人的基本信息、案件的基本情况、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法律依据以及需要说明的相关事项。辩护词,是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诉讼过程中根据事实和法律

    2023-11-01 15,340
  • 主客观不一致怎么判刑

    人民法院在对犯罪嫌疑人的审判过程中,发现其涉嫌的犯罪的主客观方面不一致的,不能对其进行定罪处罚。《刑法》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

    2023-10-30 15,340
  • 从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分析

    侮辱罪与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区别: 1.前者侵犯的是他人名誉,后者侵犯的是性的自己决定权; 2.前者的对象没有限制,后者的对象只能是妇女; 3.前者不要求采取强制方法,后者必须采取暴力、胁迫等强制方

    2022-10-23 15,340
法律短视频更多>>
  • 销售假药罪的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有哪些规定 00:49
    销售假药罪的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有哪些规定

    1、客观方面。客观方面表现为销售者违反国家的药品管理法律、法规,销售假药,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行为。销售假药的行为是指一切有偿提供假药的行为。销售假药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即符合本罪成立的法定结果,这说明本罪在犯罪形态上属危险犯。而销售假

    556 15,340
  • 徇私枉法罪有哪些客观表现形式 01:08
    徇私枉法罪有哪些客观表现形式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知道,徇私枉法罪的客观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下面几种: 第一,对明知是无罪的人,使他受到追诉。如果行为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或者不应追究其刑事责任,但是司法工作人员为了徇私徇情,仍然对其进行立案侦查、起诉或审判的,就属

    1,469 15,340
  • 累犯一定不能缓刑吗 01:01
    累犯一定不能缓刑吗

    累犯是一定不能缓刑的。法律明确规定,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 行为人构成犯罪后,人民法院在追究刑事责任时,发现行为人构成累犯的,在确定刑罚时,不得对行为人宣告缓刑,人民法院应当按照具体的犯罪情况判处相应的刑罚,让行为人承担

    935 15,340
刑事辩护不同阶段法律问题导航
张神兵律师 张神兵律师

广东律参律师事务所 | 合伙人

擅长:刑事辩护、民事诉讼
咨询律师
134-1035-7909
主讲嘉宾
为您推荐
法师兄法务
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到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