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师兄 > 专业问答 > 行政处罚追究年限是多长时间可以追究?

行政处罚追究年限是多长时间可以追究?

2022-08-20 10:58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推荐答案

河南在线咨询顾问团

2022-08-20回复

专业分析:

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规定:“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对行政处罚追究期限另有规定的法律,目前主要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二条:“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在六个月内没有被公安机关发现的,不再处罚。”

展开更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同类普法

张丽丽律师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

应受行政处罚的行为在二年内没有被发现的,就不追究;如果该违法行为涉及公民生命健康安全、金融安全且有危害后果的,追究期限延长至五年,在五年内没有被发现的,才不予追责。

张神兵律师

广东律参律师事务所

行政违法行为的追究时效是2年。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律师普法更多>>
  • 行政处罚多长时间内可以不追究
    行政处罚多长时间内可以不追究

    行政处罚二年后不追究,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原则上不再给予行政处罚,若是涉及公民生命健康安全、金融安全且有危害后果的,上述期限延长至五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020.06.11 83
  • 行政处罚是多长时间不应追究
    行政处罚是多长时间不应追究

    违法行为人应当受到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没有被发现的,就不追究;如果该违法行为涉及公民生命健康安全、金融安全且有危害后果的,追究期限延长至五年,在五年内没有被发现的,才不予追责。

    2020.06.24 104
  • 行政处罚过多长时间不追究
    行政处罚过多长时间不追究

    行政违反行为过了二年不再追究。如果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追责;但涉及公民生命健康安全、金融安全且有危害后果的,则过了五年后不再追责。

    2020.09.08 96
专业问答更多>>
  • 行政处罚多长时间可以不追究

    《行政处罚法》 第二十九条两年内未发现违法行为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持续或者持续的,从行为结束之日起计算。

    2021-10-29 15,340
  • 行政处罚多长时间后不追究

    两年。 所谓行政处罚追究时效,是指在违法行为发生后,对该违法行为有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未发现这一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行为的事实,超过法律规定的期限才发现的,对当时的违法行为人不再给予处罚。

    2022-05-22 15,340
  • 行政处罚追究时效是多长?

    行政处罚的追究时效可分为二年或五年。 1、一般的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处罚; 2、但是对于涉及公民生命健康安全、金融安全且有危害后果的违法行为,其追究时效期限延长至五年。

    2022-06-24 15,340
  • 行政处罚追究时效期间多少年

    1、行政处罚的追究时效可分为二年或五年,一般的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处罚; 2、但是对于涉及公民生命健康安全、金融安全且有危害后果的违法行为,其追究时效期限延长至五年。

    2022-06-03 15,340
法律短视频更多>>
  • 行政拘留完还会追究吗 01:03
    行政拘留完还会追究吗

    行政拘留后不会再次判刑了。行政拘留是行政处罚中最为严厉的处罚之一,常见的行政处罚主要就是罚款了。行政拘留是一种对于违法了行政法律法规、规范的公民而言,对其做出的一种限制其人身自由的短期处罚措施,期限为一到十五天。行政拘留规定只有公安机关才有

    1,991 2022.04.17
  • 骗医保过多久不追究责任 00:50
    骗医保过多久不追究责任

    骗医保过多久不追究责任,根据具体的刑期来定。追究刑事责任是有期限的,保险诈骗的犯罪活动超过了追诉期限后,就不会再追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1、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2、法定最高刑

    3,851 2022.05.11
  • 哪些情形可以追究缔约过失责任 01:02
    哪些情形可以追究缔约过失责任

    以下情形可以追究缔约过失责任: 1、假借签订合同,恶意的进行磋商;假借指的是合同任意一方当事人根本没有与对方当事人签订合同的意思,与对方当事人进行磋商只是借口,旨在损害订约对方当事人的利益; 2、故意隐瞒与签订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

    1,241 2022.04.15
有问题
就会有解决办法
在线咨询

离婚、工伤、刑事、债务... 最快3分钟内有答案

法师兄法务
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到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