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审判员的回避由谁决定,有哪些法律规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人民陪审员的回避,适用审判人员回避的法律规定,人民陪审员回避的,由人民法院院长作出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第十八条人民陪审员的回避,适用审判人员回避的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一条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应当分别由院长、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院长的回避,由本院审判委员会决定;检察长和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决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一条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应当分别由院长、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院长的回避,由本院审判委员会决定;检察长和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决定。对侦查人员的回避作出决定前,侦查人员不能停止对案件的侦查。对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申请复议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第十八条人民陪审员的回避,适用审判人员回避的法律规定。【温馨提示】当前回复为大多数情况的参考答案,若未能解决您的法律问题,建议直接咨询律师,快速响应,问题解决率更高。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应当分别由院长、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 回避制度,是指审判人员和其他法定人员在遇有法律规定的情形时,退出对本案审理的制度。回避制度是为了保证案件获得公正审判而设立的一项制度。
-
有亲戚犯事了,行政诉讼审判员的回避由谁决定呢?
行政诉讼法中没有回避的规定,也和其他规定一样。审判长的回避由院长决定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四条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近亲属的; (二)与本案有利
2024.06.26 27 -
陪审员回避是谁决定?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人民陪审员的回避,适用审判人员回避的法律规定,人民陪审员回避的,由人民法院院长作出决定。 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被申请回避
2020.06.07 186 -
谁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检查委员会决定
在案件的侦查环节中,若涉案人员或其法定代表人请求公安机关负责人予以回避,或者公安机关负责人自身主动请求回避,此时应由所在地区同等级别的人民检察院内设的检察委员会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并根据大多数委员所持有的观点来做出最终的决定。而在案件的审查
2024.05.15 63
-
由审判长决定回避的人员有哪些
由审判长决定回避的人员有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和勘验人等。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对于审判人员的回避,是由院长决定的,回避制度,是指审判人员和其他法定人员在遇有法律规定的情
2021-12-18 15,340 -
陪审员回避由谁决定?最新规定是什么?
律师解答 陪审员回避由人民法院院长决定。根据法律规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中审判人员主要是指人民法院的正、副院长,各审判庭的正、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人民陪审员在人民法院执行职务期间,
2023-12-12 15,340 -
陪审员回避是谁决定,有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
陪审员回避是法院院长决定的。根据法律规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中审判人员主要是指人民法院的正、副院长,各审判庭的正、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人民陪审员在人民法院执行职务期间,是所参加的审
2023-09-25 15,340 -
行政法律规定的回避决定由谁承担
回避决定的作出主体有很多种情形,如果在行政诉讼中由院长担任审判长的,那么就由审判委员会来做出回避的决定;如果在行政诉讼中涉及到审判人员的回避,那么就由院长决定;除此之外,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即可
2023-08-23 15,340
-
00:54
民典法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谁承担民事责任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应当根据损害情况确定由谁承担民事责任。 法律明确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危险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可以给予适当补偿。 因此,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应当由引起险情
2,507 2022.05.11 -
01:04
保全费由谁承担的法律规定保全费一般由申请保全的当事人预交,最终由败诉方承担的。如果属于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主动采取保全措施的情形,不收取费用。案件受理费由原告、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上诉人预交。被告
9,213 2022.05.11 -
00:51
合同法定解除的事由有哪些合同法定解除的事由有: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2、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3、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4、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
2,842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