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师兄 > 专业问答 > 应付账款的作假手段有哪些

应付账款的作假手段有哪些

2021-11-23 12:02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推荐答案

重庆在线咨询顾问团

2021-11-23回复

专业分析:

应付账款中常见的欺诈手段是故意推迟支付;不按实际金额记账;不按往来户名设置明细账;或者不按本金和确定利率计算带息应收款项;利息收入不计入当期损益等。

法律依据:

涉外税务检查规程

展开更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同类普法

章法律师

广东律参律师事务所

应付账款中常见的作假手法有故意推迟付款;不按照实际发生的数额记账;不按照往来户名等设置明细账;或者不按照本金与确定的利率来计算带息的应收款项;利息收入不计入当期损益的等。

张丽丽律师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

应付账款中常见的作假手法:不按照实际发生额记账;不按照往来户名等设置明细账;故意推迟付款;以及不按照本金与确定的利率来计算,不计入当期损益等。

律师普法更多>>
  • 应付账款中常见的作假手法有哪些
    应付账款中常见的作假手法有哪些

    应付账款中常见的作假手法有:1.应付账款长期挂账,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若干“应付账款”明细款项长期未付而挂账。2.虚列应付账款,调节成本费用。3.利用应付账款,隐匿收入。4.故意增大应付账款,如某企业采购人员在采购某物时,会要求对方开票员多列采

    2020.09.24 112
  • 应付账款中常见的作假手法有哪些 ?
    应付账款中常见的作假手法有哪些 ?

    应付账款中常见的作假手法有:1.应付账款长期挂账,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若干“应付账款”明细款项长期未付而挂账。2.虚列应付账款,调节成本费用。3.利用应付账款,隐匿收入。4.故意增大应付账款,如某企业采购人员在采购某物时,会要求对方开票员多列采

    2020.01.07 595
  • 应付账款中常见的作假手法有什么
    应付账款中常见的作假手法有什么

    应付账款中常见的欺诈手段有: 1、应付账款长期挂账,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几个应付账款明细长期未付; 2、虚列应付账款,调整费用; 3、利用应付账款隐瞒收入; 4、故意增加应付账款。如果企业采购人员在采购某物时,会要求对方开票人员列出更多的采购金

    2022.05.11 531
专业问答更多>>
  • 应付账款的种类和作假手段有哪些

    应付账款中常见的虚假手法:1、应付账款的长期支付主要表现在企业的一些应付账款明细的支付长期未支付,有的是合同纠纷,有的是无法偿还,有的是销售公司消失不能支付,容易引起虚假债务。2、虚列应付账款,调节成

    2021-10-26 15,340
  • 应付账款中常见的作假手法有哪些

    应付账款中常见的作假手法: 1.应付账款长期挂账 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若干“应付账款”明细款项长期未付而挂账,有的属于合同纠纷或无力偿还,有的属于销货单位消亡而无从支付的情况,这样易导致虚列债务。 2.虚

    2022-03-07 15,340
  • 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区别有哪些

    区别:预付账款属企业的资产,应付账款属企业的负债;如企业购买商品,预付款给对方,借:预付账款,贷:银行存款。 企业购买商品,未付款,借:库存商品,贷:应付账款。 预付账款指买卖双方协议商定,由购货方预

    2022-06-16 15,340
  • 常见的应付账款做假有哪些种类

    应付账款中常见的欺诈手段:不按实际金额记账;不按往来账户名设置明细账;故意推迟付款;以及不按本金和确定利率计算,不计入当期损益。

    2021-11-24 15,340
法律短视频更多>>
  • 买房合同注意付款方式有哪些 01:33
    买房合同注意付款方式有哪些

    买房合同付款方式的注意事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次性付款。这种付款方式简单明了,不受外部因素影响,办理手续单一。即预定的买房人在约定时间内一次性付清全款房额,开发商将住宅房交给买房人,此合约履行完结,这种方式适合有强大经济基础的人群;第二

    866 2022.04.15
  • 假释的条件有哪些 01:15
    假释的条件有哪些

    假释一般是针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人,在执行一段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积极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同时也不再导致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一种制度。 申请假释的条件有: 1、假释对象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

    1,760 2022.04.15
  • 著作权的内容有哪些 01:14
    著作权的内容有哪些

    著作权的内容如下: 1、著作人身权,主要指的是作者通过其个人的风格所创作的作品,依法可以享有并获得的声望、名誉以及维护作品完整相关的权利,通常作者可以终身享有著作人身权,并且不可以转让、剥夺或者限制,如果在作者去世之后,该权利则由其继承人、

    475 2023.01.04
有问题
就会有解决办法
在线咨询

离婚、工伤、刑事、债务... 最快3分钟内有答案

法师兄法务
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到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