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车发生事故后,如何确定责任归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碰撞是否发生已不再是判断交通事故的必要条件(以前曾是必要条件)。 发生碰撞的交通事故因果关系较为明确,而未发生碰撞的交通事故则相对复杂。首先,必须确定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是否由对方的行为造成,若存在直接必然的因果关系,则与发生碰撞的事故责任认定相同,根据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若不存在因果关系,则不负事故责任。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
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1、车子已经抵押给别人结果出了交通事故由机动车驾驶人负责。 2、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先由承保机动车强制保险的保险人在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 不足部分,由承保机动车商业保险的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予以赔偿;仍然不足或者没有投保机动车商业保险的,由侵权人赔偿。
套牌车发生交通事故,该套牌车辆有责任的,套牌车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被套牌车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同意套牌的,应当与套牌机动车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担连带责任。 如果被套牌人对套牌行为不知情或者不同意,不承担赔偿责任。 所谓车辆套牌,是指一辆经依法登记的车辆存在,另一辆车通过伪造、变造等技术手段,制造与依法登记车辆相同的号牌悬挂在自已的机动车上使用的情况。
-
事故责任认定书出来后发生车祸,如何赔偿
据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上责任的划分,要求责任方承担赔偿责任。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可自收到认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交警部门申请复议;无异议的,10日内向交警部门提出书面调解申请。不申请调解的,交通事故当事人双方可以参照《交通事故责任认
2020.01.03 229 -
-
“好意同乘”发生交通事故赔偿责任如何确定
好意同乘,是指经同意无偿搭乘他人车辆的行为,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搭顺风车”。好意同乘是一种善意施惠行为,其实质就是助人为乐。目前我国法律对于好意同乘没有作出具体规定,但是双方并不构成客运合同关系。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驾驶人给无偿乘车人造成损
2021.01.03 205
-
汽车出售后未过户,发生事故责任归属
在汽车交易中,如果未能进行过户手续,那么责任将由驾驶员承担。这是因为车辆在交付和转移后,原来的车主将无法再对车辆的行驶和运行情况进行控制,也无法从中获得任何经济利益。因此,他们不应为机动车事故负有责任
2024-11-16 15,340 -
发生交通事故未按车责认定如何确定事故责任
首先,我们必须交通事故的责任是由于什么原因没有被认定的。交通警察部门自身的过失和失职的情况下,交通事故的责任没有被认定和区分。交通事故当事人可以向交通警察部门级主管部门反映问题,要求认定和分担交通事故
2021-10-01 15,340 -
摩托车二手交易中,若发生事故,责任归属如何界定?
本文详细探讨了摩托车未完成过户手续而产生的交通事故责任归属问题,同时对车辆过户的流程及所需材料进行了全面解读。在买卖合同正式确立且已完成交付之后,即便车辆尚未办理过户登记手续,也并不影响车辆所有权的实
2024-11-20 15,340 -
路边停车车辆被撞后如何确定责任归属
在路边停放汽车发生碰撞时,责任划分标准如下:首先,若车主将汽车停放在规定的停车区域内且遭受碰撞,通常不需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车主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在路边乱停车,且对其他道路使用者造成了阻碍或妨碍而导
2024-12-06 15,340
-
02:09
小区内发生交通事故责任如何认定小区内发生交通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 1、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承担全部责任; 2、因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的过错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
17,525 2022.09.06 -
01:07
未年检车辆发生交通事故责任一般情况下,车辆没有年审,和事故的划分责任,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没有年审违法的是行政法规,并不代表没年审的车辆就会出事故,需要承担全部的责任。具体情况如下: 1、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通常会让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双方当
3,880 2022.05.11 -
01:01
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如何确定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以约定为准,若无约定,则著作权属于受托人。委托作品的著作权,由委托人和受委托人在委托合同中确定。确定著作权的归属如下: 1、由公民个人创作完成的作品,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该公民对作品享有著作权; 2、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2,775 202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