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园贷的法律问题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校园裸贷已经严重影响借款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并且严重影响校园秩序和社会秩序,因此我们应该多管齐下,杜绝这种现象。1.银行进入校园贷市场,规范校园贷款令人欣喜的是,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广发银行等试行校园贷款业务。几大国有银行宣布推出“校园贷”产品,这将给需要贷款的大学生提供正规的贷款途径,从而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当然,银行不光针对985,211院校开展借贷业务,更要对其他院校开展校园借贷业务,从而最大限度的杜绝非法借贷的发生。2.网贷平臺加大监管力度虽然《通知》暂时叫停网贷平台校园贷业务,但是后期仍然鼓励合规机构积极进入校园,这些机构作为平台的提供者,其应当对平台的运营进行实时的监管,及时发现并制止裸贷行为,从而有效的杜绝裸贷现象的发生。3.学校、家长加强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从源头上杜绝贷款风险学校和家长应当加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大学生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作为天之骄子,要洁身自好,使自己的消费不超出自己和家庭的承受范围,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免受非法侵犯。[3]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校园贷是在校学生,网上提交资料、通过审核、支付一定手续费,就能轻松申请信用贷款。大学生金融服务成了近年来p2p金融发展最迅猛的产品类别之一。从目前校园贷衍生的案例中,大体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为高利贷和裸贷衍发的一系列法律问题: 1.校园贷中涉及的高利贷法律问题。校园贷中如果涉及高利问题,应该遵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的司法解释,审核其借款利息是否在法律规定的区间内。即是否超出了36%,如果超出即为高利贷,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2.从目前曝光的校园贷恶劣案件来看,主要是针对女大学生的,以“裸条”抵押作为放款条件的“裸贷”,这明显违背了最基本的公序良俗原则,应是无效的。
-
关于校园暴力的法律
明确告诉施暴者打人是违法的行为。在一开始的时候,如果有机会就对施暴者进行法律教育,明确说明校园暴力是一种违法行为,让施暴者明白事情的严重性,施暴者心里多少会有顾虑的,从而减轻对自己的伤害。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020.05.31 663 -
-
校园暴力关于法律的法律事实
校园暴力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及《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等有关司法解释。
2021.03.23 272
-
有哪些关于校园贷的相关法律问题
1、去年4月份,教育部与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同时,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8
2022-06-13 15,340 -
校园贷相关法律问题有哪些
想要知道校园贷相关法律问题有哪些,应该了解以下内容 教育部与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同时,
2022-06-12 15,340 -
关于校园贷款的法律
校园贷款的有关法律如下利率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4倍就属于高利贷。 高利贷作为一种残酷剥夺借贷者私人财产的手段,在中国的旧社会尤为盛行,最为常见的是所谓校园贷款的有关法律是什么qot;驴打滚校园贷款的有
2022-06-13 15,340 -
有关于校园贷的法律
有关于校园贷的法律是说校园贷是否属于高利贷,要看具体约定了多少利息。高出银行同期贷款利息的话,可以认定为高利贷。如果年利息高出24%,高出的部分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但是,一些校园贷属于高利贷,并不意味着
2022-06-13 15,340
-
00:56
校园欺凌违法吗校园欺凌是否违法,根据欺凌和暴力行为的程度来定。根据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严重程度,可以分为违规、违法行为和刑事犯罪。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的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
3,017 2022.05.11 -
01:09
关于工资拖欠的法律关于工资拖欠的法律,具体情况如下: 1、用人单位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 2、用人单位需要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用人单位拖欠
3,501 2022.05.11 -
00:51
以租代售合同法律效力问题以租代售合同一般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合同内容不违反法律规定,不存在法律规定的合同无效的情形,合同即是合法有效的。 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3,730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