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为:行为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的,会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的,则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具体的刑事责任,要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来判定。
过失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吗
一、过失犯罪承担法律责任吗
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因过失原因造成社会危害结果的发生,并且法律有规定的,就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可能会被法院判处有罪。
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四条【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二、过失犯罪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中国刑法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的形式:
(1)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2)过于自信的过失。即行为人预见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实际上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过失犯罪,刑法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根据上文我们可以知道,过失犯罪是否要承担责任,要看法律有没有明确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并且刑事责任的大小应当根据刑法量刑规定、犯罪情节等综合判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一条
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第二百三十三条
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二百三十五条
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
一般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是什么要判多少年
455人看过
-
定罪过失犯罪需要等多久?
482人看过
-
刑事责任是否是过失犯罪的唯一后果?
167人看过
-
一般犯失火罪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吗
312人看过
-
过失犯罪是否一定会带来刑事责任?
170人看过
-
一般的失火罪的刑事责任有哪些
363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一般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是哪些啊,要判多少年呢北京在线咨询 2023-04-06首先这个过失犯罪的定义是指当事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这样的情形就是过失犯罪,由于主观恶性比较小,因此应付的责任也比较小,一般来说,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情节较轻的,就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与责任能判多少年山西在线咨询 2022-07-30过失犯罪,指在过失心理支配之下实施的、根据刑法的规定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
犯罪一般刑事责任追诉期限是多久重庆在线咨询 2023-03-16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
犯罪过失对刑事责任的影响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7-31一、过失犯罪的定罪 1、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 2、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 3、一般情况下,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刑法才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人才承担刑事责任,所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表现在主观意志上,而是体现在客观效果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
-
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山西在线咨询 2022-08-10在认识特征上,过于自信的过失表现为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同时又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如果行为人在行为时,根本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则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而可能成立疏忽大意的过失或意外事件;如果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而不是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则属于直接故意,而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所谓“轻信能够避免”,是指行为人在预见到结果发生的同时,又凭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