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不会判死刑,最高是无期徒刑。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诈骗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会被判处三至十年之间的有期徒刑。诈骗五十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会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都要进行罚金。
孕妇不能判死刑的法律是怎样
刑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一条也规定,人民法院在执行死刑时,发现罪犯正在怀孕的,应当停止执行,并且立即报请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改判。
根据《刑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人民法院审判严重刑事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答复》(以下简称《答复》)和《关于对怀孕妇女在羁押期间自然流产审判时是否可以适用死刑问题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中,明确了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的时间应包括在审判时和审判前被羁押的二种情况。
但司法实践中对以下二种情形,由于刑法和司法解释未涉及,给司法机关认定带来困难,即:
(1)、在审判前被采取强制措施时因妇女正在怀孕而没有被羁押,被采取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的,对这种情况是否适用死刑?如果适用死刑,那与立法的本意不符,况且这种没有被羁押是依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第二款对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可以采用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的办法,但没被羁押与被羁押实际上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因为考虑到妇女怀孕的因素而没有羁押。如果不适用死刑,又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可依;
(2)、在侦查机关立案后已怀孕,并在进入审判阶段前分娩完的妇女犯应当判处死刑的罪,是否可以适用死刑?如果适用,那显然也与立法的本意不符,如果不适用,同样没有法律规定可依。因最高人民法院《答复》和《批复》中只答复了流产的情况,且我国已取消了类推制度,已经分娩也就无法参照已经流产的情形适用《答复》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
在押人员立功认定的标准是否存在漏洞?
452人看过
-
地方工伤赔偿标准的制定是否存在漏洞?
249人看过
-
信息网络犯罪的刑期判定是否存在漏洞?
477人看过
-
物业费的收取是否存在漏洞?
266人看过
-
缓刑执行地点的规定是否存在漏洞?
434人看过
-
电信诈骗初犯的量刑是否存在漏洞?
338人看过
死刑也称为极刑、处决、生命刑。指行刑者基于法律所赋予的权力,结束一个犯人的生命,执行死刑的方式采用枪决和注射等方法执行。 采用枪决方法执行死刑,人民法院有条件执行的,应交付司法警察执行;没有条件执行的;可交付武装警察执行。采用注射方法执行死... 更多>
-
1.程序2.注意事项3.是否诈骗4.是否存在什么漏洞台湾在线咨询 2022-10-24买“二手房”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买“二手房”一定要产权清晰,不要是权属有争议的房屋,由于产权问题即专业又复杂,因此千万不要私下买卖,否则很容易产生纠纷。 2、买“二手房”付款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付款,防止落入圈套或产生纠纷。 3、买“二手房”签订协议时,由于双方都不是专家,容易产生纠纷,最好要到房地产交易中心签订建设部制定的范本,并咨询律师,对双方权利义务进行限制。
-
征地程序中存在的漏洞及漏洞及完善后的补救措施有哪些澳门在线咨询 2022-02-15有关土地征收程序的立法比较简单、粗糙,在许多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存在漏洞。具体表现在:(1)土地征收目的合法性审查没有纳入程序中。土地征收目的必须合法,必须是为了公共利益需要才能征收土地,这是国际上通行的原则,亦为我国法律所接受。但这一原则在实施过程中却受到了严重扭曲,表现在:一方面,我国对公共利益的界定不够明确;另一方面,公共利益在程序上没有保障,审批程序中没有征地目的合法性的专项审查,在征地公告中
-
若合同存在漏洞,是否可以不履行青海在线咨询 2022-08-14合同已经签订便具有法律效力,合同中存在漏洞的可以补充约定或者在合理的期间履行。根据合同的漏洞和约定不明确,不能成为你不履行合同的合法理由。一般情况下对方缴纳定金后你单方违约需进行双倍赔偿,所以你不想卖车而通过合同漏洞只退还是行不通的,还是尽量协商解决为好。
-
-
我国现行立法对保护死者肖像存在的漏洞台湾在线咨询 2022-10-20我国现行的民事立法并没有对死者肖像的使用和保护问题作出任何具体规定。在《民法通则》中,一方面,第九条规定的“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显然在立法现实的层面上否定了死者肖像权的存在;另一方面,第五条规定的“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和第七条规定的“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