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暴力催收可以要求赔偿吗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4-08-21 20:52:02
59 人看过
在遭受暴力催收的情况下,并不必然能够追索到补偿,能否成功地取得赔偿金还需依实际情况而定。
若您有意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并索求赔偿,为了增加胜诉的可能性并更有效地保护自身权益,建议在正式提出索赔请求前,谨慎地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取证工作,以获取有力的证明材料来证实对方确实存在应承担赔偿责任的过失。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七十条
在特殊情况下,确认信用卡欠款金额超出持卡人还款能力、且持卡人仍有还款意愿的,发卡银行可以与持卡人平等协商,达成个性化分期还款协议。个性化分期还款协议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5年。
个性化分期还款协议的内容应当至少包括:
(一)欠款余额、结构、币种;
(二)还款周期、方式、币种、日期和每期还款金额;
(三)还款期间是否计收年费、利息和其他费用;
(四)持卡人在个性化分期还款协议相关款项未全部结清前,不得向任何银行申领信用卡的承诺;
(五)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
(六)与还款有关的其他事项。
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并签署分期还款协议的,发卡银行及其发卡业务服务机构应当停止对该持卡人的催收,持卡人不履行分期还款协议的情况除外。达成口头还款协议的,发卡银行必须留存录音资料。录音资料留存时间至少截至欠款结清日。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扩展阅读
-
12321投诉暴力催收可以吗
292人看过
-
暴力催收可不可以报警
165人看过
-
我国暴力催收可以不还款吗
383人看过
-
去哪可以投诉暴力催收
214人看过
-
放高利贷被暴力催收要判刑吗
202人看过
-
信用卡暴力催收能不能起诉赔偿吗
367人看过
律师服务
热门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
词条
#法律综合知识
最新文章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暴力催收可以报警吗,高利贷暴力催收可以报警吗安徽在线咨询 2022-07-09《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征求意见稿)》 第二十九条非存款类放贷组织应当以合法、适当方式为逾期借款人提供还款提醒服务。 非存款类放贷组织和外包机构进行债务催收时,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使用或威胁使用暴力或其他违法行为来损害他人的身体、名誉或者财产; (二)侮辱、诽谤或者以其他方式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和生活; (三)使用误导、欺诈、虚假陈述等手段,迫使借款人清偿债务; (四)向公众公布拒绝清偿债务的借款
-
因家庭暴力离婚可以要求赔偿吗, 因家庭暴力离婚孩子可以要求赔偿吗西藏在线咨询 2022-02-07如果存在家庭暴力而离婚,可以要求赔偿。 孩子跟随谁生活,可以参照以下规定处理。 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 (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 (2)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 (3)因其他原因,子女确无法随母方生活的。 2、父母双方协议两周岁以下子女随父方生活,并对子女健康成长无不利影响的
-
网贷平台暴力催收,暴力催收,暴力催收的不正当手段,是否可以起诉贵州在线咨询 2022-01-23根据“法释[2015]18号”文第二十六条之规定,本金(以实际收到金额为准,且应减去前期已支付费用)、利息(年24%以内绝对保护,年36%以内相对保护)要偿还。但是不合法的利息费用部分,在兼顾诚实信用原则的基础上,可以拒绝支付。根据“法释[2015]18号”文第三十一条之规定,过多支付的部分,债务人可以(协商、调解、诉讼)要回。 注意操作、财务、信用、合规和民事责任风险甚至是刑事责任风险的识别与防
-
收到暴力催收群发侮辱短信能不能要求赔偿河北在线咨询 2022-10-22侮辱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目的。间接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人格尊严权和名誉权是公民的基本人身权利。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所谓人格尊严,是指公民基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地位、声望、工作环境、家庭关系等各种客观条件而对自己或他人的人格价值
-
收到暴力催收群发侮辱短信到通讯里怎么办可以起诉要求赔偿吗天津在线咨询 2023-09-04侮辱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目的。间接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人格尊严权和名誉权是公民的基本人身权利。 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所谓人格尊严,是指公民基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地位、声望、工作环境、家庭关系等各种客观条件而对自己或他人的人格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