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2.02
行政诉讼中的确认判决,指法院通过对行政机关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确认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或违法的一种判决形式。按照结果可分为确认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判决与确认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判决。
行政诉讼确认判决,法院通过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确认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或违法的一种判决形式。法院通过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确认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或违法的一种判决形式。按照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与否的结果,可分为确认被诉具体行政行为
关于适用行政诉讼确认判决: 1、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但判决履行法定职责已无实际意义的; 2、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但不具有可撤销的内容; 3、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依法不成立或者无效的。
行政机关要撰写好答辩状。答辩状是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提交的最重要的诉讼文书;行政机关要整理好证据材料。行政诉讼是全面审查,因此,不管行政起诉状提出哪些问题,行政机关都要提供证明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所有证据;行政机关要按期提交答辩状以及证据材料。
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以下判决: (1)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判决维持。 (2)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决撤消或者部分撤消,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①主要证据不足的;
原告提供被告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等信息具体明确,足以使被告与他人相区别的,可以认定为有明确的被告。明确的被告要求该被告应是行政主体、明确的被告应是清楚、可以指认的被告、明确的被告应是具体的被告、明确的被告不等于被告主体适格。
确认行政诉讼证据方法为确认其合法性、真实性、关联性来判定。真实性指证据是能证明案件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合法性指证据的获得在程序上合法;关联性指它必须是与案件所要查明的事实存在逻辑上的联系,从而能够说明案件事实。
从法律行为理论讲,无效的法律行为是指法律行为因欠缺法律规定的要件而自始、当然、确定不发生预期效力的行为。在意思自治领域,无效法律行为无需确认或宣告即为无效。但在公法领域,由于行政行为公定力存在及相对人救济需要,法院的“确认”成为必要。据此可
确认行政诉讼的被告的办法:如果当事人直接向法院起诉的,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如果案件经复议,复议机关维持原行政行为的,则原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则复议机关是被告。
行政诉讼判决执行的方式有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不同情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被执行人的财产。执行生效的判决必须依当事人申请,申请强制执行的期限是二年。
确认判决: 一种情况指人民法院认为行政行为违法,仅确认该行政行为违法但不撤销行政行为的判决; 另一种情况指的是人民法院仅确认该行政行为违法但不需要撤销行政行为或者不需要履行的判决; 此外,如果行政行为有实施主体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或者没有依据
离婚起诉办理方式是: 1、夫妻一方向法院提交起诉状,提起离婚诉讼; 2、法院在收到起诉后的七日内立案; 3、法院应当先行调解,调解有效的,终止审理; 4、调解无效的,法院会组织合议庭进行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