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法律规定农村医保交费比例是多少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我国法律对农村医保要交多少钱规定如下:1、农民个人每年的缴费标准不应低10元,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可以相应提高缴费标准。乡镇企业职工(不含以农民家庭为单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员)是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县人民政府确定。 2、有条件的乡镇集体经济组织,应对本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予适当扶持。扶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类型、出资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但集体出资部分不得向农民摊派。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资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3、地方财政每年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资助,不得低于人均10元,具体补助标准和分级负担比例,由省人民政府确定。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地方各级财政可适当增加投入。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每年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外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按人均10元安排补助金。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如果在乡镇医院治疗的话,新农合的报销比例较高;如果在市级医院以上的医院的话,社保的报销比例较高。两者都是随着医院级别的升高而报销比例降低。如:社保的医保报销比例一般为70%-85%,新农合约为50%-70%。
新生儿医保报销比例“因地而异”,不同的城市,新生儿医保报销比例是不一样的,可以参照当地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也可向当地的社保局咨询。
-
农村医保报销比例是多少
农村医保住院报销比例:镇卫生院报销60%;二级医院报销40%;三级医院报销30%。 报销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药费:辅助检查; 2、心脑电图、X光透视、拍片、化验、理疗、针灸、CT、核磁共振等各项检查费限额200元; 3、手术费(参照
2022.08.09 1,766 -
农村医保报销比例是多少?
最新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主要包含大病报销、住院报销以及门诊报销。 1、门诊补偿: (1)村卫生室及村中心卫生室就诊报销60%,每次就诊处方药费限额10元,卫生院医生临时补液处方药费限额50元。 (2)镇卫生院就诊报销40%,每次就诊各项检查
2020.04.18 582 -
农村医保报销比例是多少
农村医保住院报销比例:镇卫生院报销60%;二级医院报销40%;三级医院报销30%。报销范围:药费:辅助检查;心脑电图、X光透视、拍片、化验、理疗、针灸、 CT、核磁共振等各项检查费限额200元;手术费(参照国家标准,超过1000元的按100
2020.11.21 1,525
-
农村新医保报销比例是多少
如果在乡镇医院治疗的话,新农合的报销比例较高;如果在市级医院以上的医院的话,社保的报销比例较高。两者都是随着医院级别的升高而报销比例降低。如:社保的医保报销比例一般为70%-85%,新农合约为50%-
2021-12-17 15,340 -
最新农村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是多少
1、门诊补偿: (1)村卫生室及村中心卫生室就诊报销60%,每次就诊处方药费限额10元,卫生院医生临时补液处方药费限额50元。 (2)镇卫生院就诊报销40%,每次就诊各项检查费及手术费限额50元,处方
2022-06-27 15,340 -
最新农村医疗保险报销的比例是多少
1、门诊补偿: (1)村卫生室及村中心卫生室就诊报销60%,每次就诊处方药费限额10元,卫生院医生临时补液处方药费限额50元。 (2)镇卫生院就诊报销40%,每次就诊各项检查费及手术费限额50元,处方
2022-07-17 15,340 -
今年农村医疗保险最新报销比例是多少
1、门诊补偿: (1)村卫生室及村中心卫生室就诊报销60%,每次就诊处方药费限额10元,卫生院医生临时补液处方药费限额50元。 (2)镇卫生院就诊报销40%,每次就诊各项检查费及手术费限额50元,处方
2022-11-12 15,340
-
01:00
农村医保住院报销比例是多少农村医保住院报销比例是:一级医院的话,这个报销的费用是不进行一个分段的,一般是报销65%。如果是在二级医院那么报销的话,一般情况下要看是县里的医院还是市里的医院,一般县里的医院起付是4006000元以下,报销65%,六千元以上报销80%,如
9,775 2022.04.17 -
00:56
新生儿农合报销比例是多少新生儿农合报销比例是: 1、剖腹产。报销起点为2000元,大于2000元但小于或等于7000元的部分医疗费用报销45%,超过7000元的医疗费用可报销65%; 2、顺产。乡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定额补助300元,县级及以上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定额补
8,896 2022.04.17 -
01:21
农村房屋拆迁赔偿比例是多少农村房屋拆迁赔偿的标准比例: 1、征收农用地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制定公布区片综合地价确定。制定区片综合地价应当综合考虑土地原用途、土地资源条件、土地产值、土地区位、土地供求关系、人口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
1,190 2023.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