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诈骗受害人得到应有的赔偿?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7-01 11:13:24 61 人看过

诈骗的受害人主张赔偿的方式有两种:1、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赔偿诉讼;2、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其受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可以由受害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提起诉讼的。这两种方法,受害人可以任意选择的,但附带民事诉讼是可以不用交诉讼费的。

受害人因伤致残的赔偿标准

受害人因伤致残的赔偿项目除第1项外还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

1、残疾赔偿金的赔偿标准

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25条规定,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或者伤残等级,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标准,自定残之日起按20年计算。但60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1年;75周岁以上的,按5年计算。

(1)残疾赔偿金性质的确定

残疾赔偿金的性质,是财产损害赔偿还是精神损害赔偿这在理论和实务上并不是一个十分明确的问题。《人身损害赔偿解释》是以《国家赔偿法》的规定为依据,确定残疾赔偿金的性质是指对因残疾而导致的收人减少或者生活来源丧失给予的财产损害性质的赔偿,否定了法释〔2001」7号《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残疾赔偿金性质的确定。

(2)丧失劳动能力程度的认定标准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21条的规定: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处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不能自理部分。

(3)伤残等级的认定标准

目前,我国关于伤残等级的鉴定标准可以说“令出多门”,针对不同人员的伤残,不同的主管机关制订了不同的鉴定标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中受伤人员的伤残程度评定一般应适用公安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残疾赔偿金具体计算公式:

a.残疾赔偿金(60周岁以下的人)=伤残等级(1级的按100计算,ii级的减少10%,其他依此类推)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20年;

b.残疾赔偿金(60周岁以上的人)=伤残等级(1级的按100计算,ii级的减少10%,其他依此类推)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20年-增加岁数);

c.残疾赔偿金(75周岁以上的人)=伤残等级(1级的按100计算,ii级的减少10%,其他依此类推)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年。

当然,如果出现《人身损害赔偿解释》规定的“受害人因伤残但实际收入没有减少,或者伤残等级较轻但造成职业妨害严重影响其劳动就业的”情形,可按规定对残疾赔偿金作相应调整。

2、残疾辅助器具费的赔偿标准

残疾辅助器具,是因伤致残的受害人为补偿其遭受创伤的身体器官功能、辅助其实现生活自理或者从事生产劳动而购买、配制的生活自助器具。

《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26条规定,残疾辅助器具费按照普通适用器具的合理费用标准计算。伤情有特殊需要的,可以参照辅助器具配制机构的意见确定相应的合理费用标准。辅助器具的更换周期和赔偿期限参照配制机构的意见确定。

“普通适用”是作为确定合理费用的标准时的一项指导原则。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是“普通”,即配制的辅助器具应排斥奢侈型、豪华型,不能一味追求高品质。

(2)是“适用”,适用又有两个测试标准:

a.确实能起到功能补偿作用;

b.符合“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配制机构如何确定我国民政部门的假肢与矫形康复机构,是从事辅助器具研究和生产的专业机构,可以从事残疾辅助器具的鉴定和配制。实务中,法院一般应按照民政部门的假肢与矫形康复机构的意见,来确定赔偿的残疾辅助器具费用。对于超过确定的辅助器具费给付年限,赔偿权利人确需继续配制残疾辅助器具的,人民法院应当判令赔偿义务继续给付相关费用5--10年。

3、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赔偿标准

以前对被扶养人生活费,赔偿标准是生活困难补助标准或者基本生活费标准,前者每月就是几十元,后者实际上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也不过每月二三百元。《人身损害赔偿解释》则规定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也体现赔偿与损害的一致。同时,《人身损害赔偿解释》规定被扶养人是未成年人的计算至18周岁,60周岁以上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1年;75周岁以上的按5年计算。这也有别于就办法规定的“未成年人计算至16周岁,50周岁以下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50周岁以上的按照5年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零一条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

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6月02日 00:13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扶养相关文章
  • 诈骗的受害人如何主张赔偿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诈骗的受害人主张赔偿的方式有两种:1、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赔偿诉讼;2、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其受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可以由受害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提起诉讼的。这两种方法,受害人可以任意选择的,但附带民事诉讼是可以不用交诉讼费的。一、受害人诉请精神损害赔偿限于不涉及犯罪的侵权案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否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一直是司法理论界与实务界争执不休的话题,倍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支持者认为,尽管罪犯被判处刑罚可使受害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精神慰藉,但仍不足以抚慰受害人的痛苦,刑事处罚是无法替代受害人被侵害所造成的精神损害与痛苦的,而经济赔偿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缓解或者消除精神上受到的伤害,犯罪案件中免赔精神抚慰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犯罪成本,等于是纵容犯罪;反对者认为,罪犯承担了刑事责任,使受害人得到了精神抚慰,就不应另行支持精神损害赔偿。2013年1月1日
    2023-03-24
    140人看过
  • 被诈骗的有几个受害人如何赔偿
    受害人不能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要求诈骗犯罪嫌疑人赔偿损失。刑事被害人可提起民事诉讼及时向犯罪嫌疑人或罪犯请求赔偿损失。但是,对于已被判无期徒刑、并处没收全部财产的罪犯,被害人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其承担赔偿损失,已无实际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法院是否应当受理仍有待最高院进一步明确。在诈骗犯罪等刑事案件中,被害人要求民事赔偿的的方式主要有二种:1、如果刑事案件尚未判决的,则被害人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被告人赔偿损失。2、如果法院已经判决的,则被害人应该另外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法律依据诈骗案的被害人主要通过追缴退赔制度,由法院对犯罪嫌疑人诈骗的财产予以追缴或责令退赔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我国《刑法》第64条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纪要》确定:“对因犯罪分子非法占有、处置被害人财产而使其遭受的物质损失,应当根
    2023-06-23
    51人看过
  • 被诈骗的有几个受害人如何赔偿
    受害人不能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要求诈骗犯罪嫌疑人赔偿损失。刑事被害人可提起民事诉讼及时向犯罪嫌疑人或罪犯请求赔偿损失。但是,对于已被判无期徒刑、并处没收全部财产的罪犯,被害人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其承担赔偿损失,已无实际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法院是否应当受理仍有待最高院进一步明确。在诈骗犯罪等刑事案件中,被害人要求民事赔偿的的方式主要有二种:1、如果刑事案件尚未判决的,则被害人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被告人赔偿损失。2、如果法院已经判决的,则被害人应该另外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法律依据诈骗案的被害人主要通过追缴退赔制度,由法院对犯罪嫌疑人诈骗的财产予以追缴或责令退赔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我国《刑法》第64条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纪要》确定:“对因犯罪分子非法占有、处置被害人财产而使其遭受的物质损失,应当根
    2023-06-12
    351人看过
  • 如何赔偿金融诈骗受害人
    通过以下方式赔偿金融诈骗受害人:1、对金融诈骗犯罪活动的违法所得进行追缴,追缴违法所得后属于被害人的,会进行退赔。2、金融诈骗给受害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当事人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求犯罪人赔偿自己的经济损失,但是纯经济损失不赔。一、“被骗的钱”到底能不能追回来?被骗的钱什么时候能追回,要依据具体情况而定,由公安机关对涉案违法所得进行追缴,追缴后进行退赔。在现实生活中,诈骗违法犯罪行为是经常发生的,对于被诈骗受害人来说,被骗的钱能不能追回是最关心的问题,其次是追究诈骗分子的刑事责任。二、盗窃犯抓到了怎样赔给失主盗窃犯罪的被告人对盗窃造成的财物损失直接给被害人经济赔偿。盗窃案的财产损失被害人不能在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对于被告人盗窃被害人财产而使其遭受物质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经追缴仍不能弥补损失的被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另行提起民事诉讼三、刑法追缴违法所得强制执行没收
    2023-03-21
    354人看过
  • 如何赔偿金融诈骗受害人
    受害人不能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要求诈骗犯罪嫌疑人赔偿损失。刑事被害人可提起民事诉讼及时向犯罪嫌疑人或罪犯请求赔偿损失。但是,对于已被判无期徒刑、并处没收全部财产的罪犯,被害人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其承担赔偿损失,已无实际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法院是否应当受理仍有待最高院进一步明确。法律依据诈骗案的被害人主要通过追缴退赔制度,由法院对犯罪嫌疑人诈骗的财产予以追缴或责令退赔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我国《刑法》第64条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没收的财物和罚金,一律上缴国库,不得挪用和自行处理。”《纪要》确定:“对因犯罪分子非法占有、处置被害人财产而使其遭受的物质损失,应当根据刑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处理,即应通过追缴赃款赃物、责令退赔的途径解决。如赃款赃物尚在的,应一律追缴;已被用掉、毁坏
    2023-06-12
    220人看过
  • 金融诈骗如何赔偿受害人
    公安机关会对金融诈骗犯罪活动的违法所得进行追缴,追缴违法所得后属于被害人的,会进行退赔,如果不属于被害人的上缴国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四条【犯罪物品的处理】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没收的财物和罚金,一律上缴国库,不得挪用和自行处理。一、国家没收的赃款怎么处理没收的赃款要先偿还被害人的损失,其余的一律上缴国库,不得挪用和自行处理。法律关于犯罪分子违法所得财物的处理方式是,将其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没收的财物和罚金,一律上缴国库,不得挪用和自行处理。二、脏款不退会强制执行吗?会。但被告人实在无力退赃的情况下,法院会停止执行酌定考虑不退赃这一情节,予以酌定从重处罚。对于退赃、退赔的,综合考虑犯罪性质,退
    2023-03-12
    400人看过
换一批
#婚姻关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扶养
    相关咨询
    • 诈骗受害人应如何赔偿
      青海在线咨询 2022-07-09
      受害人不能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要求诈骗犯罪嫌疑人赔偿损失。刑事被害人可提起民事诉讼及时向犯罪嫌疑人或罪犯请求赔偿损失。但是,对于已被判无期徒刑、并处没收全部财产的罪犯,被害人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其承担赔偿损失,已无实际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法院是否应当受理仍有待最高院进一步明确。在诈骗犯罪等刑事案件中,被害人要求民事赔偿的的方式主要有二种: 1、如果刑事案件尚未判决的,则被害人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
    • 诈骗的受害人如何赔偿
      辽宁在线咨询 2022-12-14
      诈骗给受害人造成损失,犯罪团伙成员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
    • 诈骗如何赔偿受害人
      广西在线咨询 2023-06-16
      诈骗后赔偿受害人的方式包括提起公诉前诈骗人员主动退赔、受害人提起民事赔偿损失以及法院判决后,判决书生效后,公安机关对追缴的犯罪所得进行退赔。被动方式是基于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因为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赔偿的范围,是对受害人造成的经济损失数额。
    • 受害人如何得到赔偿
      北京在线咨询 2022-10-23
      首先选择报警,在肇事人没到案前先自行就医治病,同时可申请保险公司垫付10000元以内的药费。待治疗结束可向法院起诉肇事者及保险公司,如属于保险公司赔的可以直接由保险出。
    • 诈骗犯罪的受害人应如何要求赔偿
      山东在线咨询 2022-04-20
      诈骗案件中,如果罪犯已经被定罪(即被判刑的),被害人可以另外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罪犯退还被骗款项。 在诈骗犯罪等刑事案件中,被害人要求民事赔偿的的方式主要有二种: 1、如果刑事案件尚未判决的,则被害人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被告人赔偿损失。 2、如果法院已经判决的,则被害人应该另外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 如果诈骗人没有赔偿能力,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运用国家强制力量,根据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