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拆迁中自建房的补偿款归谁有没有法律依据
拆迁中自建房的补偿款归持有房产证的业主。
我国的拆迁的规定是十分的严格的,拆迁涉及到我国的公民的生活问题,我国的拆迁集体土地住宅房屋的拆迁补偿方式分为货币补偿、产权调换和自建三种方式。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
第十七条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对被征收人给予的补偿包括:
(一)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
(二)因征收房屋造成的搬迁、临时安置的补偿;
(三)因征收房屋造成的停产停业损失的补偿。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补助和奖励办法,对被征收人给予补助和奖励。
货币补偿的金额,根据被拆迁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因素,以房地产市场评估价格确定。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实行房屋产权调换的,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应当依照规定,计算被拆迁房屋的补偿金额和所调换房屋的价格,结清产权调换的差价。
1、房屋拆迁货币补偿=合法拥有房产评估价格+房屋装修装饰商定补偿金额(或经评估确定的房屋装修装饰补偿金额)。
2、房屋拆迁补偿差价=合法拥有房产评估价格+房屋装修装饰商定补偿金额或经评估确定的房屋装修装饰补偿金额)-被拆迁人获得调换产权的房屋的评估价格。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十七条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对被征收人给予的补偿包括:
(一)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
(二)因征收房屋造成的搬迁、临时安置的补偿;
(三)因征收房屋造成的停产停业损失的补偿。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补助和奖励办法,对被征收人给予补助和奖励。
拆迁补偿协议是指房屋征收部门与被征收人就补偿金额、补偿方式和支付期限;
用于产权调换房屋的面积和地段、临时安置费、搬迁费、停产停业损失、搬迁期限、过渡方式和过渡期限等事项所达成一致的协议。
既然是双方统一意见后才达成的拆迁补偿协议,那么就代表双方承认、认可这份协议中所约定的权利义务。
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一经签订,即具有法律效力,不能随意单方面更改。如需更改,必须经对方同意,并协商一致。
一方拒绝履行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另一方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依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向选定的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诉讼期间,拆迁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先予执行。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章 民事法律行为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n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n(二)意思表示真实;\n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
拆迁款中自建房的归属是谁
483人看过
-
安置房再拆迁怎么补偿,有没有法律依据
157人看过
-
没有产权证的房屋拆迁能否补偿,有没有法律依据
390人看过
-
违建拆除有补偿吗法律依据?
426人看过
-
深圳自建房出售拆迁款归谁?
433人看过
-
违法建筑拆迁补偿款应该归属谁?
412人看过
-
外地人购买自建房拆迁如何补偿,有没有法律依据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08-14外地人购买自建房拆迁是不能够获得征地补偿款的,但是若是购买人是同一集体组织的村民的,是可以获得房屋价值的赔偿。具体能够赔偿多少得看实际情况,若是购买人是城镇户口的,那么不仅是无法获得补偿,很有可能要承担很大的法律风险,因为自建房是不可以买卖的,因此无法办理过户手续。
-
拆迁补偿款中房屋的归属是谁?辽宁在线咨询 2023-12-08拆迁款中自建房的归属是持有房产证的业主。在很多农村,居民盖房都是在宅基地上,属于自建房,这样的房子只要手续齐全,有集体土地使用证等文件,当政府因为基础设施建设搞拆迁的时候,居民可以拿到补偿款。当然,如果自建房属于违章建筑的,政府不会补偿。
-
征地补偿款归谁所有法律依据有哪些广西在线咨询 2023-09-11征地补偿款一般都是发放到农民手中的,但其实它是归村集体或村民小组集体所有。村集体可通过村民会议、集体决议的形势安置征地补偿款,决定用于建设村民集体公益设施或开办集体企业,或者分配到村民各户。
-
拆迁补偿款上诉状中有什么法律依据呢?陕西在线咨询 2022-08-04拆迁补偿款上诉状按照建设部《商品房销售面积计算及公用建筑面积分摊规则》的规定,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公用建筑面积分摊系数×套内建筑面积,公用建筑面积分摊系数的计算是将整栋建筑物的公用建筑面积除以整栋建筑物的各套套内建筑面积之和,得到建筑的公用建筑面积分摊系数。
-
小孩拆迁孩子归谁法律依据有哪些青海在线咨询 2022-10-1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三日)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对子女抚养问题,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及有关法律规定,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出发,结合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等具体情况妥善解决。根据上述原则,结合审判实践,提出如下具体意见: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