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连犯与结合犯的界限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11 16:30:15 260 人看过

牵连犯结合犯的界限也是理论和实践中难以划清的一对罪数形态。所谓结合犯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且性质各异的数个犯罪,根据刑法的条文明确规定,结合而成为另一独立的新罪的犯罪形态。例如日本《刑法》第241条规定的犯强盗罪,而又强奸妇女者,构成强盗强奸罪,就是结合犯的典型。结合犯具有以下的构成要件:

(1)结合犯所结合的数罪原为刑法规定的数个独立的犯罪。

(2)结合犯是将数个独立的犯罪结合成为另一个独立的新罪。

(3)数个独立的犯罪结合成为一个独立的新罪是根据刑法的明文规定。

由此分析,结合犯与牵连犯在行为的独立性上是相同的,即具有数个危害行为,且数个行为具有异质性。牵连犯的数个行为必须触犯不同的罪名,而结合犯的数个被结合之罪也必须是不同的罪名。此外,牵连犯的数个犯罪行为之间具有牵连关系,而结合犯中的数个被结合之罪之间有时也具有牵连关系。但是,牵连犯和结合犯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首先,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法定性。结合犯是由刑事法律明文规定的,牵连犯则不具有这种法定性,也即牵连犯的成立并不是由于刑事法律所决定,而是由行为人出于同一个犯罪目的以及行为人实施数个犯罪行为之间的牵连关系所决定。

其次,在处罚上,结合犯有明确、具体的法定刑,对牵连犯一般实行从一重罪处断,较多依赖法官之自由裁量。

再次,结合犯中各被结合之罪除了有牵连关系外,还有包容关系。最后,在刑法理论上,牵连犯属处断的一罪,而结合犯为法定的一罪。法定性是牵连犯和结合犯的分水岭,是否具有法定性是两者的本质区别,也是区别两者的关键所在。在强调罪刑法定原则的今天,刑法理论更应该突出结合犯适用的法律地位,而不能也不应该因数犯罪行为之间有牵连关系的存在,将属于结合犯形态的犯罪归入牵连犯形态之中。相反,却应该将虽具有牵连关系但同时又具有法定性特征的形态归入结合犯形态之中。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5月26日 00:19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牵连犯相关文章
  • 牵连犯和结果加重犯区别
    牵连犯:指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其方法和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牵连关系的判断:主观上其数行为需具有犯罪目的同一性;客观上存在目的行为与方法行为或手段行为或者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的牵连,即高度伴随性。如:为了诈骗而伪造有关证件、印章,伪造金融凭证后进行非法使用,司法工作人员在收受贿赂后枉法裁判等。司法处断上,一般情况下,从一重罪处断,例外,刑法明确规定要数罪并罚的,数罪并罚。数罪并罚常见的有以下十几种:(1)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并利用该组织实施杀人、爆炸、绑架等犯罪的,以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与该具体的故意杀人、爆炸、绑架等罪实行并罚。(《刑法》120条第2款)(2)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或者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并利用该组织而犯其他罪行的,实行并罚(《刑法》294条第3款)。(3)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并对被组织人有杀害、伤害、强奸、拐卖等犯罪行为的,或对检查人员
    2023-04-03
    236人看过
  • 牵连犯与相似罪的区别
    牵连犯并不是很容易界定的,因为牵连犯与相似的罪数形态很容易混淆。牵连犯是一种特殊的罪数形态。罪数是指犯罪的个数,即一个罪还是数个罪。以符合法定犯罪构成的事实为标准,符合一个为一罪,数个为数罪。但由于具体犯罪情形具有复杂性,并不能如此简单的概括。看似数罪实为一罪的情形很多。有学者将一罪划分为实质的一罪、法定的一罪和处断的一罪三类。实质的一罪包括继续犯、想象竞合犯和结果加重犯;法定的一罪包括结合犯和惯犯;处断的一罪包括连续犯、牵连犯和吸收犯。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牵连犯与其他罪数形态。结合犯是指原本各自独立且性质各异的数个犯罪,由刑法条文明确结合成为一具体之罪并规定了相应法定刑的罪数形态。它与牵连犯的区别主要在于法定性。异质数罪由刑法明文规定将它们结合在一个罪状中,并以另外一个罪名概括,处罚原则有明确具体的法定刑,并且是法定的一罪;而牵连犯的异质数罪是各自独立的不同的罪名,除刑法个别规
    2023-06-11
    99人看过
  • 牵连犯与其他犯罪形态的区别
    要成立牵连犯必须同时具备上述条件。但实际上,牵连犯并不是很容易界定的,因为牵连犯与相似的罪数形态很容易混淆。牵连犯是一种特殊的罪数形态。罪数是指犯罪的个数,即一个罪还是数个罪。以符合法定犯罪构成的事实为标准,符合一个为一罪,数个为数罪。但由于具体犯罪情形具有复杂性,并不能如此简单的概括。看似数罪实为一罪的情形很多。有学者将一罪划分为实质的一罪、法定的一罪和处断的一罪三类。实质的一罪包括继续犯、想象竞合犯和结果加重犯;法定的一罪包括结合犯和惯犯;处断的一罪包括连续犯、牵连犯和吸收犯。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牵连犯与其他罪数形态。结合犯是指原本各自独立且性质各异的数个犯罪,由刑法条文明确结合成为一具体之罪并规定了相应法定刑的罪数形态。它与牵连犯的区别主要在于法定性。异质数罪由刑法明文规定将它们结合在一个罪状中,并以另外一个罪名概括,处罚原则有明确具体的法定刑,并且是法定的一罪;而牵连犯的
    2023-06-11
    388人看过
  • 牵连犯与想象竞合犯,这两个犯罪的区别在哪?
    想象竞合犯与牵连犯的区别:(1)在性质上,想象竞合犯是实质的一罪,牵连犯是实质的数罪(2)主观上,想象竞合犯的数个罪过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而牵连犯的数个罪过都只能是故(3)客观方面,想象竞合犯实施的是一个犯罪行为,而牵连犯实施的是数个犯罪行为。一、想象竞合犯与数罪并罚的概念想象竞合犯是一个犯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但是依照比较重的罪处罚。而数罪并罚是实施了数个行为,分别构成几个不同的犯罪,然后数罪并罚。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犯罪行为数量的不同,想象竞合犯是一个,数罪并罚是数个。二、结果加重犯和加重情节的区别结果加重,即犯罪行为出现了一定的犯罪后果就要加重处罚,如抢劫罪致人重伤、死亡和强奸罪致人重伤、死亡。情节加重,即犯罪行为是在特定的场所进行或者采取特定的手段实施而对其加重处罚,如入户抢劫、持枪抢劫、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二人以上轮奸等。结果加重犯和情节加重犯的区别:(一)构成要件上情节加
    2023-03-15
    436人看过
  • 竞合犯和牵连犯的不同之处
    想象竞合犯与牵连犯的区别:(1)在性质上,想象竞合犯是实质的一罪,牵连犯是实质的数罪。(2)主观上,想象竞合犯的数个罪过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而牵连犯的数个罪过都只能是故意。(3)客观方面,想象竞合犯实施的是一个犯罪行为,而牵连犯实施的是数个犯罪行为。想象竞合犯与法条竞合犯之间的区别想象竞合犯与法条竞合犯于表现上有着极大的相似形,两者的行为人都只实施了一个危害行为,都触犯了数个法条,且最终都按一罪处罚,适用一个法条(虽然适用原则各有不同),特别是当法条竞合犯各罪之间为交叉重合关系时更令人难以理解,然而二者毕竟有着根本的区别:法条竞合犯是指某种行为同时符合数个具有重合关系的犯罪构成的犯罪形态。其特征在于:其一,一个犯罪行为同时符合数个性质不同的犯罪构成;其二,犯罪行为所符合的数个犯罪构成之间具有重合关系;其三,由一个犯罪构成可以恰当、全面地评价犯罪行为。而想象竞合犯恰与之相反,其行为所触
    2023-07-06
    165人看过
  • 再论牵连犯
    牵连犯
    关键词:牵连犯/想象竞合/牵连关系/从一重重处断内容提要: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出于一个最终的犯罪目的实施了数个犯罪行为(目的行为、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而分别触犯不同罪名的犯罪形态。牵连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犯罪形态,因此,对其宜存不宜废。判断牵连关系,应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并由法官结合具体案情判定。对牵连犯的处罚,应坚持从一重重处断原则。牵连犯是罪数理论中极其重要且非常复杂的问题。但由于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该犯罪行为与三个杀人行为之间存在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的关系,故成立牵连犯,应按重罪故意杀人罪处理。因此,对甲应以故意杀人罪从重处罚,并考虑其有三个杀人行为的事实,再予以从重。【参考文献】〔1〕吴振兴.罪数形态论[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272.〔2〕[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M].徐久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860—861.
    2023-04-25
    441人看过
  • 牵连犯连续犯吸收犯是啥意思
    (一)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一犯罪,而其手段行为或者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情况。例如,以伪造公文的形式骗取他人财物,诈骗财物的目的行为构成诈骗罪,伪造公文的手段行为构成伪造公文罪,两个犯罪形成目的与手段的牵连关系,构成牵连犯。再如,行为人盗窃枪支弹药以后又加以隐藏的,盗窃枪支的行为构成盗窃枪支、弹药罪,是目的行为,隐藏枪支、弹药的行为构成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是结果行为,两个犯罪之间形成目的与结果的牵连关系,构成牵连犯。各国刑法典大多无牵连犯的规定,规定牵连犯的国家,一般都规定不实行数罪并罚,而是从一重罪处断。(二)连续犯,是指行为人基于一个概括的故意,反复实施了数个独立犯罪的行为,而触犯了同一罪名。这类犯罪,从形式上看虽有两个以上独立犯罪行为,但因其是出于一个概括的故意,因此,在刑法理论上将其作为裁判上的一罪,而不适用数罪并罚。(三)吸收犯是事实上有数个不同行为,其中一行为吸收其他行为
    2023-02-23
    372人看过
  • 什么是牵连犯,构成牵连犯有什么条件
    牵连犯:指出于一个犯罪目的,实施数个犯罪行为,数个行为之间存在手段与目的或者原因与结果的牵连关系,分别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状态。且对于牵连犯,除我国刑法已有规定的外,从一重罪论处。构成牵连犯,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数罪必须出于一个犯罪目的。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通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犯罪目的不同于犯罪构成中的主观方面的故意,在一个犯罪目的支配下实施的牵连犯罪行为,其故意内容可以不同,但都必须是故意。过失犯罪不成立牵连犯。第二,必须实施了两个以上独立的犯罪行为。行为人必须实施了两个以上独立的犯罪行为且触犯不同的罪名。如果只有一个犯罪行为,即使触犯了不同罪名,也不是牵连犯而是想象竞合犯。犯罪行为的个数可根据犯罪构成判断。触犯不同的罪名,既行为的异质性,也就是说,方法行为与目的行为、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是异质数罪。如只触犯同一罪名,是连续犯而不是牵连犯。
    2022-11-28
    139人看过
  • 牵连犯与想象竟合犯的司法认定原则是什么?
    1.罪名不同:想象竞合犯是实施了一个行为侵犯了数个客体,触犯了数个罪名,牵连犯以实施某种犯罪为目的,其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了其他罪名。2.性质不同:牵连犯是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而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想象竞合犯是行为人基于一个犯罪意图所支配的数个不同的罪过,实施一个危害行为,而触犯两个以上异种罪名的犯罪形态。3.原则不同:凡刑法分则条款对特定犯罪的牵连犯明确规定了相应处断原则的,无论其所规定的是何种处断原则,均应严格依照刑法分则条款的规定。想象竞合犯和牵连犯从一重处理的理由想象竞合犯的原则,即于犯罪行为所触犯之各罪中,从一重罪处罚,这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例,是十分合理的。之所以“合理”,是因为采用这种处罚原则符合想象竞合犯本身既区别于一罪,又区别于数罪的独特本质这个内在之“理”。首先,想象竞合犯中行为人实施了一个犯罪行为却侵犯了数个客体,
    2023-08-12
    251人看过
  •  犯罪假释与累犯的界限
    这段内容讲述了假释期间犯罪不会被视为累犯的原因。根据法律规定,累犯的成立需要满足后罪发生的时间在前罪所判处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的5年之内。而犯罪分子被假释后,假释考验期期满才视为刑罚执行完毕,因此假释期犯罪不构成累犯。但是,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应当撤销假释,实行数罪并罚。假释期间犯罪不会被视为累犯,因为累犯的成立需要满足后罪发生的时间在前罪所判处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的5年之内。犯罪分子被假释的,假释考验期期满才视为刑罚执行完毕,所以假释期犯罪不构成累犯。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应当撤销假释,实行数罪并罚。 假 释 期 间 能 构 成 累 犯 吗 ?根据我国《刑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2023-09-01
    500人看过
  • 绑架罪与敲诈勒索牵连犯
    绑架罪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别界限:1.保护的法益不同。前者为人身犯罪,后者为财产犯罪。2、犯罪侵害的对象不同。敲诈勒索罪实施威胁的对象和取得财物的对象是同一个;而绑架罪实施威胁绑架的对象和取得财物的对象是分别不同的人。3、客观方面表现不同。敲诈勒索罪威胁的内容如系暴力,行为人声称是将来实施;而绑架暴力内容的威胁,则是当时、当场已经实施的。4、行为不同。敲诈勒索罪要求对方是基于恐惧心理交付财物,行为人的恐吓行为与取得财产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绑架罪要求绑架并控制他人后以加害被绑架人相威胁,要求被绑架人亲属或其他关系人给付财物。一、认定敲诈勒索罪注意事项有哪些(1)敲诈勒索财物数额较大是构成本罪的要件。(2)敲诈勒索罪和绑架罪的区别。首先以绑架相威胁,向他人索要财务的,是敲诈勒索罪;如果是绑架人质,以释放人质为条件索要财物的,或者以加害或者继续扣留人质相威胁的,索要财物的,这种情况就是绑架罪。(3)
    2023-03-10
    469人看过
  • 牵连犯的几种定义
    我国刑法理论上对于牵连犯的定义至今仍不统一,归纳起来大致主要以下几种定义:其一,牵连犯是实施某一犯罪行为,其采取的方法或者产生的结果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其二,犯罪分子出于直接追求一个犯罪目的,而犯罪的方法或结果又触犯其他罪名的,叫牵连犯;其三,牵连犯是指犯一罪而其手段或结果的行为又触犯了其他罪名的情况;其四,牵连犯是指犯罪人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而其犯罪的方法或结果行为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其五,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即本罪),而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即他罪)的犯罪形态。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出于一个最终的犯罪目的实施了数个犯罪行为(目的行为、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而分别触犯不同罪名的犯罪形态。
    2023-06-11
    105人看过
  • 牵连犯的立法设想
    牵连犯不应取消当前世界上一些国家取消了牵连犯,中国也有一些学者由此建议取消牵连犯。因为牵连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罪数刑态,它具有不同于其他罪数形态及数罪的特殊性:即方法行为与目的行为或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的牵连性。因为这种牵连关系,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客观社会危害性要介于一罪与普通数罪之间,所以对其处刑也应在一罪与数罪范围内。若取消牵连犯就是对其特殊性的否定,若完全适用数罪并罚就是将其与普通数罪同等对待,实质上是对牵连犯的否定。明确规定牵连犯界定原则刑法总则中多是规定一些概念及总的原则,分则规定具体罪名罪状及法定刑。总则中的规定对分则各罪都适用,起总的统帅作用。由于可能构成牵连关系的情况很多,所以在分则中分别规定是不科学的,既有可能不能穷尽一切牵连犯的情况又使分则过于繁琐。所以应在总则中规定牵连犯的概念。在规定牵连犯的概念后,还应规定牵连犯的界定原则。即牵连犯有方法牵连犯和结果牵连犯两种,要符合成
    2023-06-11
    70人看过
  • 想象竞合和牵连犯的关系
    一、想象竞合和牵连犯的关系(一)想象竞合犯基于一个罪过,实施一个犯罪行为,同时侵犯数个犯罪客体,触犯数个罪名的情况。(二)牵连犯1、概念: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其方法行为(如为招摇撞骗罪而伪造国家机关证件;采用破坏的方法盗窃)或结果行为(盗窃信用卡并使用;假冒注册商标同时销售该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2、处罚原则上择一重罪处罚,但刑法分则或司法解释有特别规定的除外。问:想象竞合犯:实施了一个行为侵犯了数个客体,触犯了数个罪名,牵连犯:以实施某种犯罪为目的,其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了其他罪名。其次,想象竞合犯是指行为人基于一个犯罪意图所支配的数个不同的罪过,实施一个危害行为,而触犯两个以上异种罪名的犯罪形态。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而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从两种犯罪形态的定义中可看出,想象竞合犯实际上只有一个危害行为,而牵连犯则有数个行为,
    2023-06-11
    64人看过
换一批
#犯罪状态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牵连犯
    词条

    我国刑法理论上对于牵连犯的定义至今仍不统一,归纳起来大致主要以下几种定义: 1、牵连犯是实施某一犯罪行为,其采取的方法或者产生的结果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 2、犯罪分子出于直接追求一个犯罪目的,而犯罪的方法或结果又触犯其他罪名的,叫牵连犯;... 更多>

    #牵连犯
    相关咨询
    • 吸收犯与牵连犯的区别:吸收犯和牵连犯一样么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1-11-27
      数行为触犯的罪名性质各不相同。牵连犯的数量行为违反了不同的罪名和不同的罪质。吸收犯的数量行为违反了相同的罪名和相同的罪质。2、数字行为之间关系的含义不同。牵连犯的数量和行为是牵连关系。具体来说,牵连关系是手段、目的、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从实质上来说,牵连关系也是一种吸收关系。但是,这是刑的吸收关系,不是罪的吸收,吸收的罪还是独立存在的。吸收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吸收关系,是罪的吸收,吸收罪不再存在。3
    • 思想竞合犯与牵连犯的相同点
      河南在线咨询 2023-05-09
      1、在主观方面都是在一个意图支配下,产生数个罪过。 2、客体上,行为都是作用于数个不同的客体。 3、罪名上,它们都触犯了不同的罪名。 4、处罚上,一般都采用从一重罪处罚,不实行数罪并罚。
    • 牵连犯与想象竞合犯相同点:
      台湾在线咨询 2023-06-05
      1、在主观方面都是在一个意图支配下,产生数个罪过。 2、客体上,行为都是作用于数个不同的客体。 3、罪名上,它们都触犯了不同的罪名。 4、处罚上,一般都采用从一重罪处罚,不实行数罪并罚。
    • 牵连犯结合犯的内容包括什么呢
      河南在线咨询 2022-07-28
      牵连犯和结合犯的界限也是理论和实践中难以划清的一对罪数形态。所谓结合犯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且性质各异的数个犯罪,根据刑法的条文明确规定,结合而成为另一独立的新罪的犯罪形态。
    • 如何区别想象竞合犯与牵连犯
      香港在线咨询 2022-06-04
      想象竞合犯与牵连犯这样区别: 1、罪名不同: 想象竞合犯是实施了一个行为侵犯了数个客体,触犯了数个罪名。例如,某甲意图杀害某乙,晚上趁某乙在看电影时,向某乙坐的地方开了一枪,结果打死一人,打伤一人。某甲这一杀人行为触犯了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两个罪名。 牵连犯以实施某种犯罪为目的,其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了其他罪名。例如,以伪造公文的形式骗取他人财物,诈骗财物的目的行为构成诈骗罪,伪造公文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