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自杀中为自保致对方死亡如何定性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8-18 11:02:53 136 人看过

李某与离异妇女高某长期非法同居。2002年12月12日,李某与高某为琐事发生争执,冲动之余相约一起投河自尽。当天中午12时许,李某与高某不顾邻居劝阻,手挽手跳入村前的小河中。入水后,不会游泳的高某紧拉住李某不放,两人顺水漂往河中心。生死关头李某突然反悔不想自杀。为摆脱高某的牵扯,李某数次推搡高某的身体,将高某的头部摁入水中而自己始终浮在水面,致高某当场溺水死亡。后李某被闻讯赶到的群众救起而得以生还。

对于本案的定性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李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理由是,李某与高某的行为属共谋自杀,两人在相约自杀的过程中,没有强制或者诱骗的因素,不具备故意杀人罪的特征,因而不能认定为故意杀人罪,不应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第二种意见认为,李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理由是,李某落水后心生悔意,为自保多次将高某摁于水下,致高某溺水死亡。李某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后果,却故意实施这种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追究刑事责任。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主要理由是,所谓相约自杀,是指二人以上相互约定自愿共同自杀的行为。在我国刑法学界和司法实践中,普遍认为对于相约自杀的行为,在自杀的过程中,没有强制或者诱骗的因素,不具备故意杀人罪的特征,因而不能认定为故意杀人罪,不应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但如果其中有的自杀身死,有的自杀未死或未自杀,则不能一概而论,应针对不同情况具体分析。一般而言,相约自杀案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形:(一)相约自杀中一方受托先杀死对方,继而自杀未逞的,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只是量刑时可以从轻处罚。这种案件实质上符合受嘱托杀人行为的性质。尽管我国刑法对受嘱托杀人的行为无明确规定,但按照刑法理论界的通说,这种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性质,应以故意杀人罪定性。因为主观上行为人具有以自己的行为直接剥夺对方生命的认识和意图;客观上实施了直接剥夺对方生命的行为。因其社会危害性较小,在处罚上应予酌情从宽掌握,一般可在故意杀人罪情节较轻的档次处理。

(二)一方教唆对方自杀,同时表示自己一同自杀,在共同自杀时,被教唆者自杀身亡,而教唆者自杀未逞的,对教唆者应按教唆自杀处理,定故意杀人罪。但这种情况与只是教唆他人自杀而自己并不自杀的情况有所不同。如果一方为另一方自杀提供条件,他方利用此条件自杀死亡,而提供条件的一方自杀未逞,对提供条件的一方应按帮助自杀处理,可以比一般帮助自杀者处罚更宽一些,一般以不追究刑事责任为宜。

(三)相约双方各自实施自杀行为,其中一方死亡,另一方自杀未逞,未逞一方并不负刑事责任,不能认定未逞一方犯有故意杀人罪。当然,未逞一方如有教唆、帮助死亡一方自杀的行为,则应另当别论。如果双方相约自杀,在一方实施自杀行为之后,另一方反悔发生思想变化而不实施自杀行为,对实施自杀的一方有作为义务和作为能力,故意不予抢救而致其死亡的,对未实施自杀的人,亦应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就本案来说,与上述数种情形相比又有其特殊性。李某与高某开始的确属于相约自杀,但在自杀过程中,李某却反悔不想自杀,其不仅没有对高某履行救助义务,反而为自保致高某死亡,从而使案件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李某主观上具有杀人的故意。纵观本案,李某经历了从求死到求生乃至牺牲高某以自保的思想变化。诚然,李某与高某开始因冲动而相约一起投河自尽,也共同实施了投河的行为。但在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李某畏缩了,又产生了强烈的求生愿望。因此,当不会游泳的高某牵扯住李某不放时,李某作出了牺牲高某保全自己的选择。正是在这种牺牲他人保全自己的动机驱使下,李某实施了推搡高某,并将高某的头部摁入水中的行为。

其次,李某客观上实施了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本案中,相约自尽的李某和高某手牵手跳入河中后,不会游泳的高某出于本能紧抓住李某不放。而此时,李某已放弃自杀的念头,不顾一切地想挽救自己的生命。李某十分清楚,不设法摆脱高某的牵扯,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也是他的行为由相约自杀演变为故意杀人的关键所在。为了保全自己,李某数次推搡高某的身体,将高某的头部摁入水中而自己借力始终浮于水面,最终导致高某溺水死亡。客观地说,没有李某的推、摁等行为,高某生还的希望也不大。但李某的上述行为,却直接加速并最终导致了高某的死亡,也为李某自己被人及时救起赢得了时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相约投河自杀的过程中,李某反悔不想自杀,为自保将他人摁入水中致对方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考虑到此案发生在相约自杀的过程中,与一般的故意杀人相比,犯罪情节相对较轻,可酌情从轻处罚。

四人相约自杀二人后悔,放弃自杀的人是否构成犯罪

这类案子,相约双方各自实施自杀行为,一方死亡而另一方未逞,而未逞者的行为与对方死亡结果间无因果关系的,不构成犯罪。相约一方先杀死对方后,再实施自杀行为未逞的,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法律依据

《刑法》

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6月08日 05:4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非法同居相关文章
  • 对相约自杀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一、对相约自杀的行为应如何处理1、甲乙双方相约自杀。甲方实施自杀后,乙方暂时改变主意而不自杀,能够帮助但不帮助甲方的,乙方构成犯罪;双方自杀成功,不存在犯罪问题。如果双方各自实施自杀行为,一方死亡,另一方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自杀失败,失败的一方不构成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二、相约自杀行为是否可以构成故意杀人罪相约自杀,是指两人以上相互约定自愿共同自杀的行为。目前在我国刑法司法实践中,普遍认为对于相约自杀的行为,在自杀的过程中,没有强制或诱骗的因素,不具备故意杀人罪的特征,因而不能认定为故意杀人罪,不应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相约自杀,无故意
    2023-06-11
    272人看过
  • 如何处理相约自杀行为
    对相约自杀的行为应这样处理:构成犯罪的情形:甲乙双方相约自杀,在甲实施自杀行为之后,乙临时改变主意而未自杀,能救助而不救助甲的话,乙构成犯罪。不构成犯罪的情形:甲乙均自杀成功,则不存在犯罪问题。如果,相约双方各自实施了自杀行为,一方死亡,另一方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自杀未得逞,未得逞的一方也不构成犯罪。相约自杀处理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1、一方用诱骗手段,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2、行为人在未告知被害人真实情况的情形下,让被害人陪同其自杀,致被害人死亡的,以故意杀人罪论;3、相约自杀对自杀起控制作用一方退出导致另一方死亡的应认定故意杀人罪。《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3-08-16
    319人看过
  • 相约自杀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
    相约自杀,是指二人以上相互约定自愿共同自杀的行为。在自杀的过程中,没有强制或者诱骗的因素,不具备故意杀人罪的特征,因而不能认定为故意杀人罪,不应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但如果其中有的自杀身死,有的自杀未死或未自杀,则不能一概而论,应针对不同情况具体分析。1、如果双方均自杀身亡,则不追究也无法追究任何一方的责任;2、如果按照约定,一方将另一方先杀死,再自杀未果的,一般会按照故意杀人罪处理,量刑时可能会从宽处罚;3、一方教唆对方自杀,同时表示自己一同自杀,在共同自杀时,被教唆者自杀身亡,而教唆者自杀未逞的,对教唆者应按教唆自杀处理,定故意杀人罪。4、相约双方各自实施自杀行为,其中一方死亡,另一方自杀未逞,未逞一方并不负刑事责任,不能认定未逞一方犯有故意杀人罪。5、如果双方相约自杀,当一方实施自杀行为后,另一方反悔的,反悔一方未对自杀的行为人不予阻拦或抢救,反悔一方也会按照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律师
    2023-05-06
    432人看过
  • 本案相约自杀行为是故意杀人还是过失致人死亡?
    2008年6月3日晚9时许,被告人甲某与临市的女网友乙某行至襄城县山头店乡乔柿园村北汝河南岸时相约跳河自杀。当二人一同跳入汝河深水时,甲某改变主意,乙某随沉入水底。被告人甲某在自己打捞乙某没有结果后,没有及时呼救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最终导致乙某溺水死亡。2008年6月4日11时许,甲某打电话向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分歧]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在被害人落水后立刻实施了当时条件下最有效的打捞行为;被害人的死亡和被告人的行为没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被害人死亡不是被告人的不作为引起的;被告人不具有放弃被害人生命的主观心态,不具备间接故意杀人的故意;被告人积极救助的行为表明其主观上并非放任被害人死亡。因此,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故意杀人罪而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第二种意见认为:被告人甲某与他人相约跳河自杀,在与他人一同入水后改变主意,虽然在他人沉入水底后自己进行了打捞,但在打捞无果后没有及
    2023-06-01
    433人看过
  • 本案相约自杀行为是故意杀人还是过失致人死亡?
    2008年6月3日晚9时许,被告人甲某与临市的女网友乙某行至襄城县山头店乡乔柿园村北汝河南岸时相约跳河自杀。当二人一同跳入汝河深水时,甲某改变主意,乙某随沉入水底。被告人甲某在自己打捞乙某没有结果后,没有及时呼救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最终导致乙某溺水死亡。2008年6月4日11时许,甲某打电话向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分歧]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在被害人落水后立刻实施了当时条件下最有效的打捞行为;被害人的死亡和被告人的行为没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被害人死亡不是被告人的不作为引起的;被告人不具有放弃被害人生命的主观心态,不具备间接故意杀人的故意;被告人积极救助的行为表明其主观上并非放任被害人死亡。因此,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故意杀人罪而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第二种意见认为:被告人甲某与他人相约跳河自杀,在与他人一同入水后改变主意,虽然在他人沉入水底后自己进行了打捞,但在打捞无果后没有及
    2023-06-01
    216人看过
  • 相约自杀行为应该如何处置?
    对于相约自杀行为的处理如下:1、甲乙双方相约自杀。甲方实施自杀后,乙方暂时改变主意而不自杀,能够帮助但不帮助甲方的,乙方构成犯罪;2、双方自杀成功,不存在犯罪问题。如果双方各自实施自杀行为,一方死亡,另一方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自杀失败,失败的一方不构成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诱骗他人相约自杀行为人诱骗他人自杀,并表示自己也一起自杀,但实际上并没有一起自杀。在这种情形中,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诱骗他人自杀的行为,实质是一种教唆自杀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如果被诱骗者自杀身亡,行为人则是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如果被诱骗者实施了自杀行为,但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死亡,行为人是故意杀人罪的未遂,依法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如果被诱骗者在实施自
    2023-07-08
    297人看过
换一批
#同居纠纷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非法同居,是指男女双方未办结婚登记手续,即公开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公开,是指群众也认为是夫妻关系的一种同居行为。之所以说是非法,是因为这种行为不为我国法律保护。非法同居的认定如下: 1、双方均有配偶者而非法同居; 2、有配偶者的一方与没有配... 更多>

    #非法同居
    相关咨询
    • 对相约自杀的案件的如何定性?
      浙江在线咨询 2023-06-11
      相约自杀,是指二人以上相互约定自愿共同自杀的行为。如果相约各方面均自杀身亡的,不存在刑事责任问题。对于其他相约自杀的案件,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处理: (1)如果相约对方各自实施自杀行为,其中一方死亡,另一方自杀未逞,未逞一方并不负刑事责任,不能认定未逞一方犯有故意杀人罪。 (2)如果相约自杀,其中一方受嘱先杀死对方,继而自杀未逞的,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但是量刑时可以从宽处罚。
    • 对相约自杀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河北在线咨询 2022-11-29
      或许我们都看到过这样的新闻:两个血气方刚的男女青年,相遇相知后又私订终身。但因遭到男方或者女方父母亲的强烈反对,万般无奈之下,男女青年便相约自杀殉情。这便是典型相约自杀情形。 相约自杀,是指二人以上相互约定自愿共同自杀的行为。那么司法实践中对“相约自杀”的行为如何处理的呢? 第一类,不构成犯罪的情形:甲乙均自杀成功,则不存在犯罪问题。如果,相约双方各自实施了自杀行为,一方死亡,另一方由于意志以外的
    • 自卫自杀,致人死亡
      香港在线咨询 2022-06-13
      行为人的先前行为是正当的或只是一般错误、一般违法行为,致人自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自杀者本人的心胸过于狭窄,这时不存在犯罪问题;行为人先前实施了严重违法行为,结果致被害人自杀身亡的,可把致人自杀的结果作为一个严重情节考虑,将先前严重违法行为上升为犯罪处理。如当众辱骂他人,致其当即自杀的,可对辱骂者以侮辱罪论处;行为人先前实施某种犯罪行为,引起被害人自杀的,只要行为人对这种自杀结果没有故意,应按其先前的
    • 相约自杀的行为要如何处理?
      青海在线咨询 2023-03-16
      或许我们都看到过这样的新闻:两个血气方刚的男女青年,相遇相知后又私订终身。但因遭到男方或者女方父母亲的强烈反对,万般无奈之下,男女青年便相约自杀殉情。这便是典型相约自杀情形。 相约自杀,是指二人以上相互约定自愿共同自杀的行为。那么司法实践中对“相约自杀”的行为如何处理的呢? 第一类,不构成犯罪的情形:甲乙均自杀成功,则不存在犯罪问题。如果,相约双方各自实施了自杀行为,一方死亡,另一方由于意志以外的
    • 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己死亡如何定性?
      青海在线咨询 2022-10-25
      行为人自己死亡的不追究刑事责任。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