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信用卡应该如何定性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4-10 19:01:07
336 人看过
信用卡诈骗的定性: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信用卡管理法规,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信用卡诈骗罪最新立案标准是: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或使用作废的信用卡,或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数额在五千元以上的;恶意透支,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
一、信用卡欠5万元被告怎么判
信用卡欠5万元被告一般是判归还欠款。若恶意透支信用卡一万元以上的,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以信用卡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信用卡管理法规,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利用信用卡,一般是指使用伪造的、作废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的信用卡、恶意透支的方法进行诈骗活动。
二、信用卡还了8000可以立案吗
信用卡还了8000可以立案。信用卡诈骗的立案标准:
1、使用伪造信用卡;
2、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
3、冒用别人信用卡;
4、使用作废的信用卡;
5、恶意透支,数额较大或者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
信用卡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信用卡管理法规,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扩展阅读
-
信用卡诈骗罪机器不能被骗,应该如何应对
302人看过
-
个人应该如何举报信用卡诈骗
112人看过
-
信用卡诈骗5000后果是应该如何的
130人看过
-
帮信罪定性为诈骗应该怎样判
227人看过
-
信用卡诈骗罪的量刑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485人看过
-
信用卡诈骗如何定罪信用卡诈骗罪量刑标准是什么
221人看过
律师服务
热门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信用卡
最新文章
#信用卡
相关咨询
-
信用卡诈骗不归还应该如何处罚,信用卡诈骗罪甘肃在线咨询 2022-05-09按照 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精神,“不归还”是指在“收到发卡银行催收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仍不归还”; 相关法条: 《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
-
信用卡诈骗罪中不归还如何理解?以及信用卡诈骗罪应该如何处罚山东在线咨询 2022-04-26按照 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精神,“不归还”是指在“收到发卡银行催收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仍不归还”; 相关法条: 《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
-
信用卡诈骗相关罪名应该如何区分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09-07一般情况下,信用卡诈骗罪与盗窃罪之间的界限不难区分,容易混淆的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情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区别: 第 一、犯罪客体不同。信用卡诈骗罪不仅侵犯公民财产权,而且还侵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属于复杂客体;而盗窃罪侵犯的仅仅是公民财产权,属单一的客体。 第 二、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不同。盗窃罪主要通过秘密窃取的方式获得受害人的财产,受害人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诈骗罪主要通过欺骗的方式让
-
什么是信用卡诈骗?如何认定信用卡诈骗罪澳门在线咨询 2022-05-18(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信用卡管理制度和公私财产所有权。 (二)客观要件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利用信用卡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三)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自然人可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 (四)主观要件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而且是直接故意,行为人主观上还必须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不能构成本罪。在此应指出的是,在信用卡诈骗罪的各种行
-
使用伪造信用卡并使用伪造信用卡诈骗罪如何定性北京在线咨询 2022-04-14信用卡诈骗罪是如何认定的?伪造信用卡并使用伪造的信用卡诈骗行为的定性问题对于伪造信用卡并换用伪造的信用卡诈骗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在信用卡诈骗罪设立以前,我国刑法学界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信用卡是有价证券,具有货币功能,因而,只要持卡人主观上有牟利目的,客观上有伪造行为,就应定伪造有价证券罪。第二种观点认为,伪造是手段,骗财是目的,构成伪造有价证券罪和诈骗罪的牵连犯,应以一重罪处断。第三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