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备用信用证欺诈的定义
国际商会银行委员会第511号出版物《UCP400和UCP50O的比较》在谈到国际商会对信用证欺诈问题的倾向时解释说:由于跟单信用证业务既具有竞争性又具有合作性,为顺利开展此业务,银行必须发展能赢得其客户和代理行信任的有关惯例。诈骗、不诚实或疏忽的行为总是难以长久的,而且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国际银行标准实务。跟单信用证的国际标准银行实务体现了诚实和信赖的原则。①因此,国际商会银行委员会从过去到现在的各个出版物中都没有关于欺诈的定义;《国际备用证惯例》(ISP98)既没有对欺诈下一个定义,也没有对备用信用证欺诈作出规定;②在英美成文法和判例法中也没有对备用信用证的欺诈作专门定义。所以在英美,一般的把民商事判例通用的欺诈定义适用于备用信用证欺诈的定义。即欺诈是任何故意的错误表述(misrepreseniation)事实或真相以便从另一人处获得好处;③我国最高人民法院认为,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④(二)备用信用证欺诈的类型
备用信用证欺诈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按照学理上的主体分类,分为以下几种:受益人欺诈、申请人欺诈以及受益人与申请人联合欺诈。但是本文所论述的欺诈仅受益人为欺诈方,开证人和开证申请人为被欺诈方或者与受益人一道欺诈他方的情况。总之都是有受益人参与欺诈的情形。
1、单据的欺诈
单据的欺诈就是受益人出具伪造或欺诈性单据或文件,以谋取担保人的担保金,单据的欺诈核心问题就是受益人(欺诈方)单据的提示和开证人(被欺诈方)单据的审查。具体包括:
(1)伪造单据,即单据事实上并非单据表明的签发人所签发的;
(2)变造单据,即单据虽为单据表明的签发人签发,但其交单时单据上的记载内容已经变动,且此改动未经签发人的授权。
2、非单据的欺诈
非单据的欺诈是备用信用证欺诈的主要表现,这主要源于备用信用证的独立性和担保性特征,主要体现为:1.基于基础交易合同欺诈开证申请人或开证人;2.基于保证合同欺诈开证人;
3、基于备用信用证的转让合同欺诈。
-
商品房欺诈赔偿问题研究
450人看过
-
研究股票、债券欺诈构成的犯罪问题
152人看过
-
信用卡诈骗犯罪认定中的理论争议问题研究
370人看过
-
我国信用权立法诸问题研究
460人看过
-
信用卡包庇罪量刑问题研究
177人看过
-
电信诈骗钱追回问题研究
299人看过
转让合同是指当事人一方将其合同权利、合同义务或者合同权利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的合同。根据转让的内容不同,转让合同可以分为债权转让合同、债务承担合同和债权债务概括转让合同三种类型。... 更多>
-
标题:滥用代理权效力问题研究陕西在线咨询 2024-11-10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滥用代理权的行为通常被视为无效。然而,如果经过被代理人的事后追认,或者被代理人在得知或者应当知晓代理人的代理行为违法时并未作出反对的表示,那么该代理行为将被视为有效。在大多数情况下,当代理人未能履行或者仅部分履行其职责,并且由于滥用代理权给被代理人带来了损失时,代理人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同时,代理人和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合法权益的,代理人和相对人应当承担连带责
-
共同债务的认定问题研究江西在线咨询 2025-01-28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 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共同签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应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而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若债权人以其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为由主张权利,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然而,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债权人以此为由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债权人能证明该债务用于夫
-
涉外婚姻离婚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澳门在线咨询 2025-01-02根据具体规定,中国公民和外国人在中国境内提出离婚诉讼的,应由国内一方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如果国内一方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同,则由国内一方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此外,该离婚案件应适用中国法律进行审理。
-
中的添附物问题研究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10-3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承租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方法使用租赁物。对租赁物的使用方法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应当按照租赁物的性质使用。
-
工伤赔偿程序问题研究的问题云南在线咨询 2022-07-03事故发生后,受伤职工应及时进行工伤认定,工伤认定是工伤保险赔偿的第一步。 为切实实现劳动者的工伤救济权,《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了一系列的程序,工伤认定是工伤保险赔偿的第一步,也是工伤保险赔偿必经之路,只有对职工伤害性质予以依法认定之后,才可能出现“工伤”赔偿问题。工伤认定是劳动行政部门根据申请对工伤性质予以确认的行政行为,工伤认定权归属于行政机关,也就是说,只有劳动行政部门才具有工伤性质的决定权,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