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涉及铁路涨价、电信资费调整、交通收费卡案件的不断出现,有关公益诉讼的的议论也多起来了。那么,什么是公益诉讼,谁有权利提起这类诉讼,其范围又有多大呢?看来有必要从理论上予以澄清。所谓公益行政诉讼就是指公民为维护公益,就无关自己权利及法律上利益的事项,对于行政主体的违法行为而提起的行政诉讼。根据传统的行政诉讼利益理论,原告起诉只能就与自己权利或法律上利益有直接关系为限。但是,仅仅依靠利害关系人来解决社会所面临的个人利益的自我保护问题有时是不充分的,特别在社会公共利益遭受侵害的情况下,与行政行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往往是受益者,不会提起诉讼。而且在某一特定问题上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并不一定代表全社会的利益。所以,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支持无力主张权利的弱者提起诉讼,应允许与自己权利无直接法律利害关系的公民,可以就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提起行政诉讼。
海外建立的公益诉讼或者行政公诉制度,为我国建立这一制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日本,公益诉讼被称为民众诉讼,它是指请求纠正国家或者公共团体机关的不符合法规的行为的诉讼,并且是以作为选举人的资格或者其他与自己的法律上的利益无关的资格提起的诉讼。日本民众诉讼的原告可以是纳税人,也可以是利益受到普遍影响的选举人或者其他公众之一。按照英国法规定,检察总长代表国王,有权阻止一切违法行为,代表公共利益可以主动请求对行政行为实施司法审查,还可以在私人没有起诉资格时帮助私人申请司法审查,即检察长是原告,公民为告发人。我国台湾地区《行政诉讼法》第9条规定:人民为维护公益,就无关自己权利及法律上利益之事项,对于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得提起行政诉讼。但以法有特别规定者为限。尽管海外公益诉讼的表现形式和称谓不尽一致,但却有许多共同特征:第一,起诉主体广泛,原告并不局限于具体的合法权利或财产受到损害的特定人。任何人只要其受到了所自控的违法行政行为的不利影响就具备了原告资格,而不管这种利益是人身利益、经济利益还是其他利益。第二,利害关系的不特定性。民众诉讼中,违法行政行为侵犯的对象是公共利益,对于普通民众诉讼往往只有不利影响,而无直接利益上的损失。即便仍然允许在该相对人不愿、不敢或不便提起损失之时,普遍民众为了公共利益之维持而向法院提起民众损失。第三,可诉对象的双重性。民众诉讼中的违法行政行为,在国外并不仅仅只针对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若是行政主体的抽象行政行为侵犯了公共利益,普通民众诉讼亦可对此抽象行政行为起诉。第四,受案标准的严格性。民众诉讼必须一法律有特别规定为前提,严格民众诉讼受案范围,是为了防止原告滥用诉权,影响行政行为的效率。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能够提起诉讼的原告必须是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行政行为侵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也就是说,与行政行为没有利害关系的相对人无权提起诉讼,立法上不承认公益诉讼类型。在实践中,长久以来,大多数中国人习惯了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对于行政机关越权对相对人实施的减免税、滥发许可证等损害公共利益的作为和不作为,普通公民往往敢怒不敢言,或是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考虑,无人问津,更不会提起诉讼。当违法的行政行为损害公共利益时,由于没有特定的利害关系人,无法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公共利益,致使大量损害公共利益的行政行为得不到纠正。为此,有必要在我国尽快建立公益诉讼形式,允许那些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能够代表公益或者没有能力起诉的弱势群体对行政行为提起诉讼。建立公益诉讼必须考虑以下问题:
首先是原告提起公益诉讼的条件。我们认为提起公益诉讼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行政主体的作为或不作为行为使国家或公众的利益受到损害。例如,行政机关违法减免税、违法滥发许可证和执照、违法发放抚恤金和其他社会福利,在公共利益遭受损失的情况下,拒不履行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法定职责等均可能导致公共利益受损。第二,提起公益诉讼须存在一个能够代表公共利益的诉讼主体,即国家检察机关和社会公共团体和组织。第三,提起公益诉讼还必须要有法律的特别规定。除非法律有明确规定,一般情况下并非任何人都有权提起此类诉讼。因为诉讼活动是国家有限的司法资源,是一种有成本的活动。如果允许任何人随时可以提起公益诉讼,就有可能引发捣蛋者诉讼,浪费司法资源。为了有效监督和制约损害公共利益的行政违法行为,同时节约有限的诉讼资源,必须由法律特别规定公益诉讼的范围和种类。
其次是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我们认为,基于诉讼经济和防止滥用诉的考虑,应当只允许检察机关和相关的公益性社会组织有权提起公益诉讼。而公益诉讼这架机器之最终启动权应交给普通公民,即采取由普通公民向检察机关检举、告发的形式,检察机关再据此决定是否有必要提起公益诉讼。此外应当允许公益性社会团体及某些自治性组织,对行政机关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起诉。因为某些社会团体的成员在社会上往往处于弱者地位,如消费者、残疾人等,更有赖于其所属社团的维护。当然,行业协会对行政机关所做出的明显损害该行业执业人员利益的行为也可以起诉。最后,公益诉讼的适用范围。行政公益诉讼的提出应当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其范围应当仅限于公共利益受到违法的行政作为或者不作为行为引起的行政争议。因此应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第一,行政机关不主动履行法定职责,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而无人起诉。第二,只有受益人没有特定受害人的具体行政行为。如果将这类案件纳入公益诉讼案件的范围,由特定机关向法院提起诉讼,将会使违法行政得以及时纠正。第三,受害人为不特定多数人的具体行政行为。
当允许公益性社会团体及某些自治性组织,对行政机关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起诉。因为某些社会团体的成员在社会上往往处于弱者地位,如消费者、残疾人等,更有赖于其所属社团的维护。当然,行业协会对行政机关所做出的明显损害该行业执业人员利益的行为也可以起诉。最后,公益诉讼的适用范围。行政公益诉讼的提出应当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其范围应当仅限于公共利益受到违法的行政作为或者不作为行为引起的行政争议。因此应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第一,行政机关不主动履行法定职责,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而无人起诉。第二,只有受益人没有特定受害人的具体行政行为。如果将这类案件纳入公益诉讼案件的范围,由特定机关向法院提起诉讼,将会使违法行政得以及时纠正。第三,受害人为不特定多数人的具体行政行为。
-
民事公益诉讼:维护公共利益的法律行动
98人看过
-
公司股东维护权益的诉讼方式
390人看过
-
行政公益诉讼空白公益保护弱
275人看过
-
公司法的方式维护股东权益是什么
325人看过
-
行政诉讼中被告的权益维护
462人看过
-
建立行政公益诉讼遏止公共利益损害日趋严重化
288人看过
行政公益诉讼是指当行政主体的违法行为或不行为对公共利益造成侵害或有侵害之虞时,法律容许无直接利害关系人为维护公共利益而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制度。检察院可以提起公益诉讼的情形包括: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 更多>
-
XX维护权益的诉讼方式辽宁在线咨询 2022-11-02当股东或公司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股东在下列情形下可以通过三大诉讼途径进行维权:一、股东对公司决议瑕疵的诉讼1、无效之诉:公司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股东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无效之诉。2、撤销之诉: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60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撤销之诉。二
-
设定应当维护公共利益的山东在线咨询 2022-10-25人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必然导致其超越既有的约束和限制,而人是社会中的人,必须与他人共同生存生活。这就需要在保障个人自由的同时,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行政许可的设定,很多是出于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直接需要。对于直接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事项,如爆炸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以及使用,机动车的驾驶等,不仅是可以设定行政许可,而且是应当设定行政许可,
-
如何通过诉讼维护自己在公司法上的利益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3-19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时,股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请求董事会或者不设董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执行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监事会、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或者董事会、执行董事收到前款规定的股东书面请求后提起诉讼,或在收到请求三十日内未提起诉讼,或者情况紧急、不立即提起诉讼将会使公司利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
-
行政强制法既要维护公共利益还有哪些规定吗?重庆在线咨询 2023-04-06行政强制法是一部规范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行政强制包括两部分:一是行政强制措施,即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依法对公民人身自由进行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的财产实施暂时性控制的措施;二是行政强制执行,即行政机关或者由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对不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行
-
公司法人在维护自身利益时应当如何保护自身权益,如何维护自身利益山东在线咨询 2022-03-06一、提高自身素质,学法懂法用法。 广大员工必须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及相关法律,做到学法懂法、知法用法,增强法制观念,弘扬法治精神,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利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旦发生争议纠纷,要及时请工会维权或者聘请律师代理,寻求法律援助。 二、依法签定合同,维护合法权益。 入职前,先签约。能签定书面合同的,就不搞口头约定;能签定劳动合同的,就不签定聘用合同或者劳务合同。 三、加入工会组织,依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