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法师兄
法律知识
刑事辩护
刑罚量刑
避险过当

避险过当

  • 避险过当的主观罪过
    紧急避险是一种法律概念,指在面临危险时为保护自己或他人采取的超过必要限度但不构成犯罪的行为。避险过当不是罪名,而是一种罪过形式。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如避险过当造成不应有的损害,需负刑事责任,但可减轻或免除处罚。避险过当可能由疏忽大意的过失构成,但出于保全合法权益动机,且发生在紧迫情况下,因此应减轻或免除处罚。 紧急避险是一种法律概念,指的是在面临危险时,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人身安全,采取的超过必要限度但不超过构成犯罪的行为。刑法第21条第2款规定,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避险过当不是一个罪名,而是一种罪过形式。在追究其刑事责任时,应当在确定其罪过形式的基础上,以其所触犯的我国刑法分则有关条文定罪量刑。避险过当的罪过形式中,大多数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即应当预见到紧急避险所损害的权益大于或相当于其所保全的权益造成不应有的危害。 在避险过当的罪过形式中,可能由间接故意或过于自信的过失构成。由于避险过当在主观上是出于保全合法权益的动机和目的,在客观上发生在紧迫的情况下,因此,对于避险过当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紧急避险是一种在危险情况下保护自己或他人安全的法律概念。根据刑法第21条第2款规定,如果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应
    2024-01-05
    289人看过
  • 避险过当的构成要件
    避险过当是指在紧急避险行为中,行为人为了避免遭受不应得的损害,超过了必要限度,从而使损害大于所避免的损害,并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行为人主观上对该过当的损害有罪过,一般为过失,但也不排除间接故意的可能。 在对避险过当定罪处罚时,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避险过当是一种合法的紧急避险行为,但必须在两利保其大、两弊取其小的场合下进行,才能被视为对社会有利的合法行为。 避险过当的认定为: 1、必须遭受现实的危险。 2、必须是正在发生的危险。 3、必须是不损害某种合法权益就无法避免的危险。 4、超过了必要限度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
    2024-01-05
    65人看过
  •  什么是应急避险过当?
    紧急避险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损失而采取的紧急行为。如果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则应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在面临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正面临危险的情况下,为了确保这些利益免受损失,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即使造成了损害,也不会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紧急避险过当的定义是什么?紧急避险过当的定义是指在紧急情况下,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造成损害的行为。然而,如果紧急避险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则应负刑事责任。从法律的角度来看,紧急避险是一种合法行为,但必须符合法定条件。首先,紧急避险所保护的权益必须具有公共利益、他人利益或者本人利益;其次,紧急避险行为所采取的手段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避免对另一较小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最后,紧急避险行为实施后,必须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减少损害程度。然而,紧急避险行为并非绝对合法,如果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则应负刑事责任。因此,在紧急情况下,我们必须权衡权益,谨慎采取行动,
    2023-11-26
    182人看过
  •  什么是避险过当的处罚标准?
    该段内容探讨了避险过当的罪过形式及其刑事责任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避险过当应当预见到所保全的权益可能大于或相当于所损害的权益,因此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但在个别或间接故意的情况下,避险过当可能构成犯罪。由于避险过当在主观上是出于保全合法权益的动机和目的,在客观上发生在紧迫的情况下,因此,对于避险过当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在确定避险过当所触犯的我国刑法分则有关条文的基础上,我们应当根据其罪过形式来追究其刑事责任。在避险过当的罪过形式中,大多数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就是应当预见到紧急避险所损害的权益大于或相当于其所保全的权益造成不应有的危害。当然,在少数或个别情况下,可能由间接故意或过于自信的过失构成避险过当。由于避险过当在主观上是出于保全合法权益的动机和目的,在客观上发生在紧迫的情况下,因此,对于避险过当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避 险 过 当 的 构 成 要 件 与 处 理 原 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一条,紧急避险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包括:1. 必要性:为了使合法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2. 损害较小合法权益:紧急避险行
    2023-09-06
    377人看过
  •  避险过当认定的标准有哪些?
    这段内容讲述了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过度反应或做出不明智的决定,导致不必要的伤害或损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需要确定所面临的风险是确实存在的,且无法通过避免来避免。此外,还需要考虑这种风险是否会对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并且如果避免这种风险会导致更大的危险,那么也可以认定为过度反应。最后,这种行为必须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因此,我们需要在考虑风险和利益的基础上,做出明智的决策。1.确定必须面临实际危险。2.如果避免这种危险会导致更大的危险,也可以认定为过度反应。2、必须是正在发生的危险。3、必须是不损害某种合法权益就无法避免的危险。4、超过了必要限度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 避免危险与过度反应该标题所涉及的法律分析可能指的是某个法律条文或者法律案例中关于避免危险与过度反应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二十三条的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或者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这个法律条文明确禁止个人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等危险物品,且对情节严重的情况给出了相应的刑罚。这条法律条文体现了国家对公共安全的关注和保护,同时也提醒人们要避免危险与过度反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遵守法律法规,不从事任何可能会威胁到自己或他人人身
    2023-08-25
    292人看过
  • 区分罪与非罪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一、直接依据犯罪概念区分罪与非罪二、依据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三、依据刑法总则有关犯罪构成要件的规定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1、造成社会危害结果的过失行为的罪与非罪;2、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过失犯罪;3、刑事责任年龄中的罪与非罪;4、刑事责任能力中的罪与非罪;5、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6、紧急避险与避险过当;7、犯罪预备与犯罪表示。四、依据是否具备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构成某种犯罪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区分罪与非罪1、以是否属于特定的犯罪主体进行区分;2、以是否具备特定的主观要件进行区分;3、以是否具有特定的犯罪对象进行区分;4、以是否实施了某种行为进行区分;5、以行为是否具有某种危害社会的危险进行区分;6、以是否实行某种举动进行区分;7、以危害社会的情节进行区分;8、以涉案财物的数额、数量进行区分;9、以损害结果进行区分;10、以行为人是否采用了某种特定的手段、方法进行区分;11、以危害行为是否处于特定的时间、环境进行区分;12、以是否受过行政处罚一定次数进行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在监管工作中,因警惕性不高、警戒不严、管理松懈而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脱逃的,或者由于工作粗枝大叶、疏忽大意而错放嫌疑人、被告人、罪犯,这种情况一般属于职务上的过错,不构成犯罪,们是如果情节严重的,也可以玩
    2023-08-18
    332人看过
  • 杀人未遂的鉴定范围
    未遂有很多种,包括:1、对象不能犯:比如A预谋杀B,深夜看见B趟在床上便一刀刺过去,发现原来是枕头。这时被逮到了。这叫故意杀人未遂,属于对象不能犯得未遂。不影响定罪,只影响量刑。2、手段不能犯:包括使用的工具不能达到致死的效果,如A用木棒子不停打B的要害想要致B与死地,但是怎么打也打不死。也属于故意杀人未遂,不影响定罪,只影响量刑。还包括使用的方法不能犯,如A迷信认为扎个小人能害死B,于是天天扎小人诅咒B,这种情况就不属于犯罪。3、客观不能犯:就是客观方面让你达不到致死的效果。如A要杀死B但是B穿了防弹背心,A用尽了所有方法B都死不了。这也属于故意杀人未遂,不影响定罪,只影响量刑。4、主观认识错误:如A开车撞死B,从B身上压过去还下来摸了下确定B已经死了。于是逃走了,C路过发现B把他带到医院又救活了,也属于故意杀人未遂,不影响定罪,只影响量刑。5、能犯的未遂,有实际可能达到既遂的未遂。例如甲某枪杀乙某,被乙某逃脱的。如果甲某击中乙某,能将乙某杀死,这种情形有既遂的可能,但因为意志以外原因没有既遂,是能犯的未遂。类似情况如,投放致死量的毒药被识破而未遂的;偷窃财物时因被发现而未遂的。如没有被识破、发现则能够既遂。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四十七条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
    2023-08-18
    154人看过
  • 故意伤害罪可以不起诉吗
    1、法定不起诉,是指《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1款规定:犯罪嫌疑人有本法第15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这种情形我们称之为绝对不起诉,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法定不起诉适用于以下六种情形:(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撤回告诉的;(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2、酌定不起诉(相对不起诉)《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2款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从刑事诉讼法规定看,酌定不起诉的适用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已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二是犯罪行为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依照刑法规定,以下几种情形可以适用这种不起诉:(1)犯罪嫌疑人在中国领域外犯罪,依照中国刑法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在外国已经受过刑事处罚的(《刑法》第10条);(2)犯罪嫌疑人又聋又哑,或者是盲人的(《刑法》第22条);(3)犯罪嫌疑人因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过当而犯罪的(《刑法》第20-21条);(4)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刑法
    2023-08-18
    435人看过
  • 构成犯罪的三阶层理论包括哪些方面?
    犯罪构成三阶层理论包含的内容有:1、构成要件的符合性,犯罪必须符合刑法各本条及其他刑法法规所规定的某种构成要件行为;2、构成要件的违法性,是行为违反了法律,或者是为法律所禁止;3、构成要件的有责性,能够就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对行为人进行非难、谴责。犯罪构成二阶层的内容有哪些?两阶层的犯罪构成体系包含以下内容:客观违法,主观有责。1、客观违法要件:行为主体、危害行为、行为对象、危害结果、因果关系。客观阻却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2、主观有责要件:犯罪故意、过失、无罪过事件、事实认识错误。主观阻却事由:责任年龄、责任能力、违法认识可能性、期待可能性。用两阶层犯罪构成体系方法分析具体案件,共分为四步(分为四步比较清晰),四个步骤依次进行分析,都得出肯定结论,才能在刑法的层面评价行为人有罪。第一步,应该首先从客观方面着手,然后再分析主观方面。因为如果行为不具有法益侵害性(违法阶层),再去分析行为人的主观方面(责任阶层)是没有意义的(刑法不惩罚思想犯)学理上叫做“客观主义立场”。第二步,客观阻却事由,也称违法阻却事由,共三个: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如果案件存在以上事由,就不用往下分析了,行为人无罪。当然还要考虑防卫过当、避险过当、超出刑法规定的被害人承诺的范围(重伤)
    2023-08-18
    226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检察院酌定不起诉
    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2款规定:对于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对于酌定不起诉,犯罪嫌疑人不服的可以提起申诉。酌定不起诉的,必须是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犯罪嫌疑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在外国已经受过刑事处罚的;(2)犯罪嫌疑人又聋又哑,或者是盲人的;(3)犯罪嫌疑人因防卫过当或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不应有危害而犯罪的;(4)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5)在犯罪过程中自动终止或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6)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7)被胁迫诱骗参加犯罪的;(8)犯罪嫌疑人自首或自首后立功的;(9)犯罪轻微又自首的或犯罪较重而有立功表现的。酌定不起诉需经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在我国酌定不起诉是否算犯罪?酌定不起诉后不是犯罪的,因为法院没有对其作出有罪的判决的,所以应当视为无罪,如果是法院对行为人做出免除处罚的判决的,此时就只能视为有罪,但是法院出于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年龄、或者是家庭等其他原因免于处罚,免除的处罚包括免除主刑和附加刑。不是的,酌定不起诉,是不起诉的一种,人民法院并未作出有罪判处,是无罪的。酌定不起诉,又称相对
    2023-08-17
    495人看过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避险过当 网友关注榜
    #避险过当 律师视频普法
    #避险过当 律师图文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