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法师兄
法律知识
刑事辩护
刑罚量刑
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是指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危害社会,希望或放任这一结果,构成故意杀人、抢劫等犯罪的。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犯罪分子故意犯罪并核实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执行死刑。... 更多>

故意犯罪

  •  是否可以达成和解协议来缓解交通肇事罪?
    交通肇事罪可以进行刑事和解,但不一定能免除处罚。检察院和法院可以从宽处罚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对于犯罪情节轻微的案件,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真诚悔罪、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公诉案件可以和解。交通肇事罪,除渎职犯罪外,可能被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可以进行刑事和解。刑事和解不必然会免除处罚,检察院可以不起诉,法院可以从宽处罚。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从宽处罚。刑事诉讼法规定,下列公诉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一)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二)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不适用本章规定的程序。能否和解交通肇事罪?根据我国《刑法》第166条规定,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而
    2023-12-06
    289人看过
  •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特点分析
    本文介绍了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的概念。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危害,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这种结果,导致行为实际上造成了这种危害。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在故意的心理状态下实施的犯罪,是犯罪构成要件中主观方面的一种心理状态。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危害,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这种结果,导致行为实际上造成了这种危害,属于过失犯罪。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在故意的心理状态下实施的犯罪,是犯罪构成要件中主观方面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状态与犯罪结果关系探讨心理状态与犯罪结果关系探讨,是法律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心理状态是指犯罪人的心理状态,包括其心理的良恶、认知水平、意志力等,而犯罪结果则是指犯罪行为所带来的实际危害。在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中,行为人的心理状态可以成为从重或从轻处罚的重要因素。如果犯罪人的心理状态良好,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清晰的认识和判断,并且意志坚定,那么可以认定其具有较大的罪过和处罚的必要性。反之,如果犯罪人的心理状态不良,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认识和判断能力,或者意志不坚定,那么可以认定其罪过较轻,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犯罪结果也可以影响心理状态的认定。如果犯罪人的行为导致了严重的危害后果,例如人员伤亡、公私财产损
    2023-11-21
    419人看过
  •  2021年最新网警抓人平台:微信
    网络警察可能不知道如何使用微信来逮捕人,但只要遵守法律,就不会被监视。网络警察可以通过锁定手机号码和位置信息来查找犯罪证据,但必须依法立案后才能查微信聊天记录。公安部门只有立案后才有权力查询微信信息,否则就是违法行为。因此,大家不要在微信群和微信朋友圈发布违规信息,也不要在微信公众账号散布谣言,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众所周知网络警察的存在,但网络警察可能不知道如何使用微信来逮捕人。不过,大家不必过于担心。只要自己遵守法律,就不会被网络警察监视。网络警察如何用微信逮捕人?下面是具体方法:用手机微信犯法,可以直接锁定你的手机号码,如果手机开机状态可以锁定你的位置信息,包括你的上网微信聊天记录信息都可以查的到,只要确定你犯法了,就可以查到。手机上的网络只是一个网络终端,所有的信息都通过服务器,只要检查服务器就可以,在处理中公安机关可以向网络提供商和服务器提供商寻求协助。公安查微信,如果涉及到案情,必须要立案之后,才可以查微信的聊天记录,公安部门是有权力查的。个人没有违反任何法律,任何人检查微信的聊天记录都有侵犯隐私的嫌疑,公安机关只有依法立案后才能调查嫌疑犯。否则,就是知法犯法的违法行为。所以大家不要在微信群和微信朋友圈发布触犯法律条例的信息,也不要在微信公众账号散布谣言,做一个遵纪守法
    2023-11-21
    170人看过
  •  领导收到纪检部门举报后会有什么后果?
    实名举报领导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但需注意保护自己和避免打击报复。举报流程包括受理、初步核实、立案、调查、审理和结案。纪检监察机关对受理的举报材料进行审核处理,确保案件公正处理。如果领导的问题不太严重,他们仍将保留自己的权利,那么举报人可能会面临一定程度的打击报复。所以说,实名举报领导没有问题,这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但是在目前实名举报制度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要做好保护自己的准备,一定要做到一击必中,让存在违反乱纪行为的领导没有办法翻身。举报后的处理流程具体是这样的:一、举报材料的受理。纪检监察机关收到举报材料后,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受理,属于下级机关受理的要及时转交。二、初步核实。按照规定,纪检监察机关对受理的对象的违法违纪行为的线索和材料进行初步了解、核查、证实。三、立案。举报机关经过初步核实,发现确有违纪事实并需追究法律责任的,应予立案。四、调查。纪检监察机关通过调查、收集书证、物证、询问相关人员、询问被调查人等方式收集证据,查明违法违纪事实。五、审理。调查结束后,纪检监察机关的案件审理部依据法律法规、规定规章对案件的事实、证据、定性、处理及办案程序等方面进行审核。六、结案。对举报材料中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违反党纪、政纪的行为进行处分决定,并书面形式通知本人。维护公平正义维护公
    2023-11-20
    292人看过
  •  领导违反规定,滥用职权欺压下属,应承担哪些责任?
    国家机关领导者应当认真履行职责,避免滥用职权。滥用职权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故意违背法定目的,背离基本法理,造成后果显失公正的违法行政行为。其构成要件包括:拥有该项职权、以故意为要件、出于非法目的、后果显失公正。当事人可以向有关部门进行投诉,构成犯罪的,有关部门应当进行立案侦查。国家机关领导者应当发挥表率作用,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如果滥用职权的,当事人可以向有关部门进行投诉,构成犯罪的,有关部门应当进行立案侦查。滥用职权,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过程中,故意违背法定目的,背离基本法理,造成后果显失公正,而应予以撤销的违法行政行为。其构成要件有:1、行政机关拥有该项职权。2、以故意为要件3、出于非法目的。非法目的是滥用职权的诱发原因,如果没有非法目的存在,便不会有滥用职权发生4、后果显失公正。滥用羁束裁量权是对法律规范明示的违反,后果显失公正自不待言。滥用职权如何认定?滥用职权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滥用职权、违反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利益,或者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滥用职权的行为。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在滥用职权罪的认定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职权范围:首先需要确定国家工作人员所拥有的
    2023-11-17
    158人看过
  •  寻衅滋事罪如何定性?
    寻衅滋事罪是指侵犯公共秩序的一般主体,直接故意,表现为随意殴打他人、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强拿硬要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等行为,情节恶劣的均属于该罪。满足以下条件即属于寻衅滋事罪:1、侵犯的客体是公共秩序;2、参与者为一般主体;3、主观方面为直接故意。客观上有以下行为: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等。如何判断是否构成寻衅滋事罪?寻衅滋事罪是指故意挑衅、辱骂、恐吓、殴打、围攻、扣押、查封、抢夺、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等行为,如果情节严重,则可能构成该罪。判断是否构成寻衅滋事罪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行为的具体表现、实施的场所、涉及的财产、伤害的程度、是否有故意犯罪故意等。如果行为人实施了辱骂、恐吓、殴打等故意伤害行为,并且情节严重,例如造成了他人身体或财产损失,或者给他人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则可以认定其构成寻衅滋事罪。此外,实施的场所也会影响罪行的认定。如果在公共场所或者交通工具上实施寻衅滋事行为,则可能会引起更大的社会关注和危害,因此更容易被认定为该罪。寻衅滋事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行为,如果行为人实施了此类行为,则应该被追究刑事责任。综上所述,如果行为人实施了辱骂、恐吓、殴打等故意伤害行为,并且情节严
    2023-11-15
    361人看过
  •  什么是判定爆炸罪的标准?
    本文介绍了认定爆炸罪的关键因素。爆炸行为有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基本方式,且指向的对象是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物。与以爆炸方法实施的其他犯罪区分时,要注意侵犯的客体和客观方面。如果行为人预见其爆炸行为会危害公共安全而仍实施爆炸行为,危害公共安全,应以爆炸罪论处。如果被控爆炸罪,最好求助于专业的刑辩律师,区分此罪与彼罪,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认定爆炸罪的关键在于确定爆炸行为,那么在认定爆炸罪中的爆炸行为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呢?具体来说:(1)爆炸行为有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基本方式。如直接点燃爆炸引发爆炸,就是积极的作为方式,而行为人负有防止爆炸发生特定义务,并且有能力履行这种特定的义务而不履行,以致发爆炸,就构成不作为爆炸犯罪。(2)爆炸行为指向的对象是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物。某些爆炸行为,行为人主观上是指向特定的人或者物,但发生在人群密集或者财物集申的公共场所,客观上危害了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也可以爆炸罪论处。因为在这种场合用爆炸的方法杀人、毁物,对这种行为会危害公共安全不可能没有预见,有预见而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就是一种故意犯罪。2、为了更好地认定爆炸罪,要注意与以爆炸方法实施的其他犯罪区分: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区分这两类犯罪,
    2023-11-15
    233人看过
  •  放纵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放纵制售假药、有毒、有害食品犯罪行为、放纵依法可能判处3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未履行追究职责导致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继续发生且数额或后果加重、未履行追究职责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或造成恶劣影响、3次以上不履行追究职责或对3个以上有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单位或个人不履行追究职责的情形,都应当予以立案。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立案:1.放纵制售假药、有毒、有害食品犯罪行为的;2.放纵依法可能判处3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3.未履行追究职责,导致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继续发生,数额或者后果加重的;4.未履行追究职责,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造成恶劣影响的;5.3次以上不履行追究职责,或者对3个以上有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单位或者个人不履行追究职责的。放纵制售假药罪立案标准是什么?放纵制售假药罪是指在生产、销售、使用假药过程中,明知其具有假药的性质而放任其生产、销售、使用,或者销售明知是假药的药品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放纵制售假药罪的最高刑罚为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从司法解释来看,放纵制售假药罪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明知其具
    2023-11-14
    167人看过
  •  如何判断是否构成暴力取证罪?
    暴力取证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使用刑讯逼供或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等行为所构成的罪名。该罪行的特殊主体为司法工作人员,行为人需具备直接故意,客体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和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暴力取证罪的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几点:1.该罪行的特殊主体为司法工作人员;2.行为人需具备直接故意;3.该罪行的客体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和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4.行为人实施刑讯逼供或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等行为。暴力取证罪的加重情形有哪些?暴力取证罪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手段获取证据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暴力取证罪的加重情形有以下几种:1. 故意杀人:如果在暴力取证的过程中,行为人故意导致被害人死亡,将依照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2. 故意伤害罪:如果在暴力取证的过程中,行为人故意导致被害人受伤,将依照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3. 非法搜查:如果在暴力取证的过程中,行为人非法搜查他人身体或者物品,将依照非法搜查罪定罪处罚。4.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如果在暴力取证的过程中,行为人侵犯了他人的公民人身权利,将依照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定罪处罚。5. 阻碍司法公正:如果在暴力取证的过程中,行为人阻碍了司法公正,将依照阻碍司法公正罪定罪处罚。暴力取证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对司法公正和公民人身权利构成了严重
    2023-11-14
    303人看过
  •  见死不救的陌生人是否犯法?
    近日发生了一起见死不救引发的争议。有人认为见死不救不犯法,因为没有间接关系,所以没有义务必须施救。然而,法律不会对此置评。但是,如果当班的医生或警察在职务上或业务上有特定义务对陷入危难中的公民的人身安全有救助的义务,拒绝进行救助导致死亡,则有可能构成故意杀人。因此,我们应该始终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遇到需要帮助的人要勇敢地伸出援手。见死不救不犯法,看到陌生人落水没有施救,因为两者之间没有间接关系,所以没有义务必须施救,也不会获罪。对于个别人只看热闹不施救,法律不会惩罚,但应该受到道德谴责。有这样一种情况也会被判间接故意杀人,例如在当班的医生和警察,本该对陷入危难中的公民的人身安全有救助的义务。但如果医生或者警察拒绝进行救助,见死不救造成死亡,也有可能构成故意杀人,“当班的警察、医生,就是法律所规定的,‘在职务上或业务上,有特定义务的人员’。”如果死者与见死不救者有关系,此人就有义务对对方进行施救;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救导致死亡,见死不救者就会判故意杀人。死亡是否与见死不救有关?标题:死亡是否与见死不救有关?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命安全的认识逐渐提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仍然会看到一些见死不救的现象。那么,死亡是否与见死不救有关呢?答案是肯定的。根据我国《刑法》第23条规定,见
    2023-11-14
    419人看过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故意犯罪 网友关注榜
    #故意犯罪 律师视频普法
    #故意犯罪 律师图文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