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交房时发现维修基金不足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购买没有缴过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房屋时,一定要先到房管部门查询其维修资金账户余额。查询时须携带产权人的身份证或房屋产权证。 2、有些房屋在办理产权证时已经缴过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此情况下: (1)如果账户余额不足30%,那就需要按现行标准补缴这块费用后再过户; (2)如该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账户余额为首缴标准的30%以上,办理产权过户时,维修资金同时过户。 根据《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的明确规定,今后以下四项费用不得从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中列支: 1、依法应当由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承担的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更新和改造费用; 2、依法应当由相关单位承担的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有线电视等管线和设施设备的维修、养护费用; 3、应当由当事人承担的因人为损坏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所需的修复费用; 4、根据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应当由物业服务企业承担的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养护费用。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专项维修资金可能存在缴存余额不足的情形,这时应当要求业主进行补交。 在专项维修资金使用专户开立后,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将收齐的专项维修资金费用差额一次性地存人专项维修资金使用专户。
交房屋维修基金有发票,房屋维修基金的票据是由当地房管部门开具的,同时在房管局维修基金窗口存档。依照相关法律规定个人在接受经营服务后,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开具发票。
-
交房的时候,要交维修基金
是的,业主应当在房屋交房前,交纳房屋维修基金。首期房屋专项维修资金,业主可以直接存入房屋专项维修资金专户,也可以委托房地产开发企业代交。委托房地产开发企业代交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自收到房屋维修基金之日起30日内,将代交的房屋专项维修资金存
2021.01.10 538 -
发现专项维修资金不足时应怎么办
专项维修资金可能存在缴存余额不足的情形,这时应当要求业主进行补交。在专项维修资金使用专户开立后,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将收齐的专项维修资金费用差额一次性地存人专项维修资金使用专户。
2021.04.16 573 -
房屋维修基金维修基金的常识有哪些
房屋维修基金维修基金的常识有:房屋公共维修基金属于业主,其使用需要经过层层审批,一般是用于大规模维修。房屋维修基金实行“钱随房走”的原则,房屋转让时,账户里的余额资金也随之转移给房屋的新的产权所有人。
2020.01.17 339
-
交房时维修基金不足的如何处理
1、购买没有缴过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房屋时,一定要先到房管部门查询其维修资金账户余额。查询时须携带产权人的身份证或房屋产权证。 2、有些房屋在办理产权证时已经缴过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此情况下: (1)如果
2022-03-21 15,340 -
买房时房屋有维修基金, 那么维修基金和交房维修基金的收取有怎样的
1、维修资金的收取比例按照购房者从开发商处购买房屋、办理产权过户时按照总房价2%~3%或每平方米100至200元的标准缴纳至物业所在市房地产主管部门指定的商业银行。维修资金的具体收取标准由各地房地产行
2023-02-13 15,340 -
交房时维修基金不足应该怎么办
1、购买没有缴过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房屋时,一定要先到房管部门查询其维修资金账户余额。查询时须携带产权人的身份证或房屋产权证。 2、有些房屋在办理产权证时已经缴过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此情况下: (1)如果
2022-03-30 15,340 -
交房时维修基金不足的情况下怎样处理?
1、购买没有缴过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房屋时,一定要先到房管部门查询其维修资金账户余额。查询时须携带产权人的身份证或房屋产权证。 2、有些房屋在办理产权证时已经缴过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此情况下: (1)如果
2022-03-30 15,340
-
01:10
不交房屋维修基金后果是什么不交房屋维修基金将可能无法办理房产证。第一、商品住宅的业主、非住宅的业主按照所拥有物业的建筑面积交存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每平方米建筑面积交存首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数额为当地住宅建筑安装工程每平方米造价的5%至8%。第二、出售公有住房的,按照下
8,643 2022.04.15 -
01:11
公共维修基金有什么用公共维修基金又被成为“房屋维修基金或者是专项维修基金”,是专门用于小区物业区域内公共设施设备、公共建筑的维修养护的基金。公共维修基金由小区内业主缴纳至统一的专项账户,缴纳标准根据业主拥有的房屋面积计算。公共维修基金由业主委员会统一管理和使用
4,116 2021.04.25 -
01:02
开发商没有按时交房怎么办在实际生活中,购房者并不能够如愿如期的收到所购的期房。购房者遇到开发商延期交房的时候是可以要求开发商承担违约责任的。在实际的房地产交易之中,开发商往往占据主动地位,处于强势的一方,建议购房者最好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如果合同里面明确的约定了延
1,24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