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起诉离婚后第二次起诉还是法院受理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原告起诉后,法院宣判前,可以申请撤诉,原告再次起诉,法院应该受理,离婚案件除外,不予受理,要在第一次撤诉六个月后重新起诉,实际上还是第二次起诉,法院根据案件情况,进行调解或依法判决。见:1、《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五条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裁定不准许撤诉的,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第一百二十四条人民法院对下列起诉,分别情形,予以处理:(七)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判决、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六个月内又起诉的,不予受理。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一十四条原告撤诉或者人民法院按撤诉处理后,原告以同一诉讼请求再次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原告撤诉或者按撤诉处理的离婚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六个月内又起诉的,比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七项的规定不予受理。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如果是离婚案件,第一次判决不准离婚,一般要在六个月以后才能再次起诉离婚。如果是普通案件,一审判决了,一般是不能再次起诉的,但当事人可以在上诉期内直接提起上诉;超过上诉期的,可以申请再审。
第二次起诉和第一次起诉离婚是在同一法院的。但如下情况除外: 1、被告的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且第二次起诉,经常居住地变更的; 2、第一次起诉为基层人民法院受案管辖范围的,第二次起诉,达到中级及以上级别法院受案管辖范围的案件; 3、其他情况。
-
第一次起诉离婚第二次起诉还能调解吗
起诉离婚第一次调解失败,还会第二次调解。离婚诉讼的调解有诉前调解、庭前调解、诉中调解三次调解。如果实在调解无效的,法院就会判决准予离婚。
2021.03.03 184 -
第二次起诉离婚法院会受理吗
二次起诉不一定会判决离婚。法院判离婚的前提是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且经调解也不能挽回夫妻关系。所以只要法院不认为夫妻感情已经破裂,或是双方当事人在庭前调解程序中依法和好的,即使是当事人第二次起诉离婚,法院一样也不会判决二人解除婚姻关系。
2021.01.01 121 -
离婚第一次起诉后多久能第二次起诉?
第一次起诉离婚后,法院判决不准予离婚的,要在第一次判决生效后的六个月后才能第二次起诉。但是,如果在这6个月期间有新情况、新理由,当事人可以随时提起离婚诉讼。另外,如果是由被告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的话,即使没有新情况,新理由,法院也是会受理案件
2021.01.03 237
-
第一次起诉离婚第二次起诉是在同一法院吗
第二次诉讼离婚和第一次诉讼离婚不一定是在同一法院,第二次起诉离婚与第一次起诉离婚的法院可以是同一地点的,离婚诉讼的法院管辖原则上是原告就被告,由被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但是,也有例外,例如被告离开住
2023-06-03 15,340 -
第一次起诉离婚后第二次还能再起诉吗
一般情况下,第二次起诉不一定能离。 因为人民法院判决离婚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夫妻感情确实已经破裂。 如果夫妻中的一方重婚、同居、家暴、虐待、遗弃家庭成员、赌博、吸毒;因感情不和分居满2年;一方被宣告
2023-05-09 15,340 -
第一次起诉离婚还能起诉第二次吗?
第二次起诉也不一定就可以判决离婚,关键看证据是否确凿、充分,双方感情是否破裂。 第二次起诉必须在第一次案件审结后的6个月以后才能起诉。
2022-11-27 15,340 -
第二次起诉和第一次起诉离婚是在同一法院吗
第二次诉讼离婚和第一次诉讼离婚不一定是在同一法院,第二次起诉离婚与第一次起诉离婚的法院可以是同一地点的,离婚诉讼的法院管辖原则上是原告就被告,由被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但是,也有例外,例如被告离开住
2022-11-21 15,340
-
00:54
起诉离婚第二次与第一次相隔多久起诉离婚第二次与第一次一般相隔六个月以上。 1、根据法律规定,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判决、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六个月内又起诉的,不予受理; 2、由此可见,第二次起诉离婚时间应该自判决不准离婚或调解和
580 2022.10.28 -
01:03
第二次起诉能离婚吗人民法院判决离婚的原则主要依据是:夫妻感情确实已破裂,并不是由起诉的次数决定是否离婚的,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第二次起诉法院判决准予离婚的几率要大于第一次。 根据《婚姻法》的有关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时,应该进行调解,如果夫妻感情确实已破
1,000 2022.04.17 -
01:28
离婚第二次起诉时间在离婚纠纷案件中,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的,可以在收到一审判决书起十五天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如果上诉法院在审理后,认为一审法院的判决有误的,会依法撤销判决或者改判。上诉所需的资料有:上诉状、个人身份证件、相关证据材料、一审判决书等。其
2,111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