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离婚能不能要孩子的抚养权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若确定一方有暴力,另一方获得孩子的可能性较大。因为暴力对孩子的成长会不好。 2抚养权方面,要按照那一方的抚养对孩子成长有利原则,法院确定抚养权时会综合考虑孩子现在的生活状态、夫妻双方的工作收入及道德方面及孩子是否一直由一方父母在抚养等因素来判断。 2岁以下的小孩一般判给母亲抚养,除非女方有不适合抚养的情况,10以上的孩子,要听取孩子的意见.若有两个小孩,原则上是一人抚养一个小孩的 没有扶养孩子一方应支付抚养费,抚养费一般是一方收入的20-30%。抚养费包括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等。抚养费的具体数额还要根据孩子所在城市的生活水平及孩子的实际生活需要确定。 若有支付抚养费一方不给抚养费,可以以孩子作为原告,抚养孩子一方作为法定代理人起诉,要求应支付一方按离婚协议或判决支付。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法院不会将子女抚养权判给家暴一方。 有证据能够证明对方有家庭暴力,会对孩子不利,法院会判给没有家庭暴力的一方。 法律上孩子抚养权的归属规定:2岁以内的孩子原则上判给母亲;2周岁以上孩子,则需综合考虑夫妻的工作、收入、受教育程度等,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8周岁以上孩子,法院会征求孩子的个人意愿。
-
家庭暴力能获得孩子的抚养权吗?
法院不会将子女抚养权判给家暴一方。 有证据能够证明对方有家庭暴力,会对孩子不利,法院会判给没有家庭暴力的一方。 法律上孩子抚养权的归属规定:2岁以内的孩子原则上判给母亲;2周岁以上孩子,则需综合考虑夫妻的工作、收入、受教育程度等,按照最有利
2021.05.07 117 -
家庭暴力离婚孩子抚养权的问题
家庭暴力在离婚诉讼中对子女抚养权的影响是孩子会归没有家暴行为的另一方当事人抚养。这是出于最有利子女原则对孩子抚养权作出的判决,也是法律保护孩子合法权益的体现。离婚后,家暴方作为不直接抚养孩子的一方必须要按时支付孩子抚养费,因为这是其法定义务
2021.02.10 115 -
家庭暴力离婚孩子抚养权怎么判
家庭暴力离婚的孩子抚养权归属的判决一般归于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一方。如果家暴一方的行为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则法院一般不会将孩子抚养权判给家暴一方。孩子抚养权的归属是以更有利于孩子成长为前提,根据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综合判定的。
2022.04.13 463
-
夫妻家庭暴力离婚能要孩子的抚养权吗?
1,若确定一方有暴力,另一方获得孩子的可能性较大。因为暴力对孩子的成长会不好。 2抚养权方面,要按照那一方的抚养对孩子成长有利原则,法院确定抚养权时会综合考虑孩子现在的生活状态、夫妻双方的工作收入及道
2022-03-29 15,340 -
家庭暴力离婚能得到孩子抚养权吗?
1,若确定一方有暴力,另一方获得孩子的可能性较大。因为暴力对孩子的成长会不好。 2抚养权方面,要按照那一方的抚养对孩子成长有利原则,法院确定抚养权时会综合考虑孩子现在的生活状态、夫妻双方的工作收入及道
2022-04-17 15,340 -
家庭暴力离婚子女能争到孩子的抚养权吗
若确定一方有暴力,另一方获得孩子的可能性较大。因为暴力对孩子的成长会不好。 抚养权方面,要按照那一方的抚养对孩子成长有利原则,法院确定抚养权时会综合考虑孩子现在的生活状态、夫妻双方的工作收入及道德方面
2022-08-08 15,340 -
家庭暴力离婚孩子的抚养权要归谁
1、倘若施暴者打孩子,那孩子无异议要跟母亲,但是如果父亲不打孩子,那单纯以家庭暴力为由剥夺男方的监护权在法律上是没有规定的。 2、10岁以上的孩子,应当争取孩子的意见;2岁以内尚在哺乳期,原则上归母亲
2023-07-23 15,340
-
01:01
离婚说家暴影响要孩子的抚养权吗家暴是会对孩子的抚养权有影响的。实施家庭暴力的一方,如果还针对孩子实施家庭暴力,那么大概率是没有办法获得孩子的抚养权的。如果实施的家庭暴力行为并不严重,也没有实际伤害到孩子,那么还是有机会争取子女的抚养权。在争取子女的抚养权过程之中,尽量证
1,231 2022.04.17 -
00:54
暴力家庭怎样才能离婚离婚分为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两种方式。如果男女双方不能够对离婚及离婚的相关事宜达成一致意见,那么就只能够通过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方式来诉讼离婚。根据法律的规定,一方有家庭暴力行为,经过调解无效的,法院应当准予离婚。因此一方有家暴的行为,那么法院判
1,243 2022.04.17 -
01:32
离婚时两个孩子抚养权能不能都要离婚时,可以争取两个孩子的抚养权。具体来说,如果两个人在离婚时,双方同意两个孩子都归一方抚养,法院会尊重双方的意见,将两个孩子给了一方抚养。但是,如果两个人意见不一致,这时候法官判决给双方各抚养一个孩子的可能性会比较大。如果一方有不适合抚养
1,656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