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师兄 > 律师普法 > 六种民事法律行为之一
六种民事法律行为之一

六种民事法律行为之一

2021-01-07 214
普法内容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民事主体(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合法行为。严格称谓是“法律行为”,中国民法称民事法律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三条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第一百三十四条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基于双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以基于单方的意思表示成立。法人、非法人组织依照法律或者章程规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作出决议的,该决议行为成立。第一百三十五条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特定形式的,应当采用特定形式。第一百三十六条民事法律行为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未经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民事法律行为。

*注:律师普法为法师兄(原110咨询网)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任何形式的复制、转载都视为侵权行为。

律师普法更多>>
  • 要约作为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是怎样的
    要约作为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是怎样的

    依据合同法的规定,要约是签订合同的方式,所以要约是属于民事法律行为,受要约人对要约作出承诺的,就会成立合同。

    2021-01-24 95
  • 民事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的不同之处在哪
    民事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的不同之处在哪

    民事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如下: (1)性质不同。民事法律行为是行为人的合法行为,而民事行为包括有效的民事行为和无效的民事行为,合法的民事行为和非法的民事行为; (2)法律后果不同。行为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可以产生预期的法律后果。民事法律行

    2023-05-03 206
  • 行政执法分为哪六种执法行为
    行政执法分为哪六种执法行为

    按照行政执法的行为方式,可以将行政执法行为划分为行政处理、行政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执行等。按照行政执法行为是否必须具备一定的形式来划分,行政执法行为分为要式的行政执法行为和不要式行政执法行为。按照行政执法行为行政机关是否可以主动采取

    2020-11-18 2,288
专业问答更多>>
  • 法律常识之无民事行为能力

    无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不具有以自己的独立行为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资格,其民事活动由法定代理人进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两类,即10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这

    2022-10-23 15,340
  • 借条与欠条是不是同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1、单方出具借条或者欠条是双方民事法律行为,因为借条或欠条虽然是一个人出具,但是借条和欠条都表示一个债权债务关系的存在。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2、法律依据《民法

    2022-06-13 15,340
  • 民事法律关系有哪六种

    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 1、按照是否直接具有财产利益的内容,可分为财产法律关系和人身法律关系; 2、根据义务主体的范围,可分为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 3、根据内容的复杂程度,可分为单一民事法律关系

    2021-08-30 15,340
  • 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五种情形有哪五种

    《民法典》中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情形有: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2、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

    2023-03-02 15,340
法律短视频更多>>
  • 根据本讲违反哪些法律的民事行为无效 00:58
    根据本讲违反哪些法律的民事行为无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出现下列的七种民事行为,会被认定为无效: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4、恶意串通,损害国家、

    2,024 15,340
  •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 01:01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此外还有,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也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时,应由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方具有法律效力。法律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

    1,579 15,340
  • 戏谑行为有法律效力吗 00:47
    戏谑行为有法律效力吗

    戏谑行为是指作出的意思表示并非出于表意人的真意,且期待对方会了解其并非出于真意。戏谑行为的意思表示一律无效。若相对人对戏谑行为信以为真,戏谑者有义务不迟延地向对方澄清误会,避免对方遭受合理的信赖利益损失。典型的戏谑行为有娱乐性言谈、吹嘘、或

    1,404 15,340
张丽丽律师 张丽丽律师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 | 专职律师

擅长:婚姻家庭、公司法、债权债务
咨询律师
159-1026-0523
主讲嘉宾
为您推荐
法师兄法务
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到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