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本科落户政策有哪些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申报条件:具有厦门户口;引进时具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经教育部认证在境外取得的硕士以上学位、“双一流”建设高校“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或国际公认的三大世界大学排名最新排前200名大学的全日制本科学历,其中本科不超过30周岁、硕士不超过35周岁、博士不超过40周岁;经市组织、人社、教育部门核准已办理人事关系入厦;申请时在厦缴纳社会保险费满三个月以上(含三个月)并且社会保险关系仍在申报单位。
全日制本科学历,有来苏就业意愿可以直接申请落户,个人申请即可。 申请材料: (1)《苏州市人才落户申请表》; (2)学历、学位或专业技术职称材料; (3)人事档案; (4)户籍及婚姻状况材料; (5)诚信承诺材料。 申请流程: 1.预审:申请个人或单位向拟落户地或单位所在地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提交预申请材料、填报预申请信息,相关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原则上自收到预申请材料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反馈预审结果,预审通过可办理调档手续; 2.公示:对落户申请人的相关信息进行社会公示,由单位申报的落户申请人同步进行单位内部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 3.材料提交:公示无异议的,在材料齐全后,由单位或个人正式提交申请; 4.申请受理:个人或单位完成申请材料整理归集后,正式提交申请,受理机构自收到申请材料3个工作日内确定是否受理; 5.审核:材料齐全的,受理机构应自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组织审核和审批。经初审、复核,符合落户条件的,在受理机构负责人同意后签发《苏州市人才落户登记表》,并转递至拟落户地公安机关; 6.户籍迁移:办理户籍迁移手续。
-
上海本科落户政策
1、要和上海的用人单位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 2、该用人单位的在注册资金必须早100万以上,注册时间超过1年,并且上年度成功办理落户的毕业生离职率不能是100%; 3、一定要拿到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2020.06.17 371 -
成都落户政策
成都落户政策,是成都市政府通知的。在成都市购买住房,面积在九十平方米以上的,取得房屋所有权证,并且在成都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一年以上的市外人员,可在房屋所在地申请落户。学历在本科以上的人员,或者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应届优秀专科毕业生,也可以在成都
2021.03.24 9,786 -
2015本科落户南京政策
一、取消就业及缴纳社保的年限限制条件,也就是不再以就业为前提。 二、放宽了年龄条件,本科学历人才从35岁放宽到40岁,技术、技能人才没有年龄限制。三是放宽学历教育取得形式。
2020.06.26 229
-
成都落户政策内容有哪些
(一)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称号或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的主要完成人员(对比:调整前只有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称号的人员); (二)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以及非成都市生源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应届优秀专科毕业生(对比:调
2022-06-25 15,340 -
成都大学本科入户政策
政策规定:《成都市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成都市引进培养急需技能型人才实施办法》;办理材料:1。住房落户需提供:(1)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出具的《成都市技能型人才入户联系函》(2)申请人户
2021-10-29 15,340 -
成都大学本科入户政策
高新区天府三街ICON大源国际中心A3栋3楼85339319天府新区天府人才发展中心6189635锦江区成都市南三环路2段901号86625426/86625427青羊区成都市鼓楼北三街2号86254
2021-10-30 15,340 -
成都落户政策
一、五城区正住户口的范围如何界定五城区正住户口的范围是指成都市行政管辖区划定的锦江区、青羊区、成华区、金牛区、武侯区以及高新区的城镇户口。二、有关户口中几种情况的解释。1、人、户分离的家庭如何申请——
2022-02-10 15,340
-
01:22
二胎政策有哪些二胎政策有哪些 依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相关规定,2015年10月国家本着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以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问题,决定开放国家二胎政策。国家为了鼓励生二胎,颁布了一系列的二胎政策,分别是: 1、在职工作的女性可以延长产假,
2,277 2021.03.24 -
01:13
广州结婚落户的政策是什么广州市结婚落户的政策主要依据的是,广州市人民政府在2020年07月09日颁布的《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户籍迁入管理规定的通知》。根据通知的规定,夫妻之间如果其中一方具有广州市户籍,符合法定条件的投靠配偶人员,可以办理相应的户籍迁入手续
3,530 2022.04.15 -
01:02
户口本上职业有哪些户口本上职业有以下: 第一大类: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 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大类: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第四大类:商业、服务业人员; 第五大类: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第六大类: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
12,112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