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替他人签订合同的行为是否有效,代理人签订的合同效力如何认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代替他人签订合同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下列几种无权代理或者滥用代理权签订的合同无效:①没有经过被代理人的委托,擅自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他人订立的合同;②代理人超越代理权限签订合同,事后又没有经过被代理人追认的,合同无效;③代理人超越代理期限,代理权已经消失,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他人签订的合同无效;④自己代理。即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自己签订的合同无效。例如:某百货公司委托一商场代订一份服装买卖合同。这个商场见有利可图,即以百货公司的名义同本商场签订了一份服装买卖合同,借此将一批积压在仓库的服装卖给了那个百货公司。这样自己与自己签订的合同无效;⑤双方代理。即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同自己代理的其他人签订的合同无效;⑥恶意串通代理。即代理人为了捞取回扣费,或者接受了对方的贿赂,或者出于个人的其他目的,与对方通谋,从而签订了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合同。这样的合同,不仅对被代理人没有约束力,而且代理人还要赔偿被代理人的损失。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代理人签订合同是有效的。 代理人与被代理人签订的代理委托书中已经明确了代理人的代理权限范围,是有法律效力,为法律所保护的。若代理人超越授权范围订立合同,则要自己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
代理人没有代理权签订的合同,属于效力待定合同。 所谓效力待定,指代理人实施的法律行为暂时无效,但是是否最终无效尚不确定。如本人追认,则溯及地确定有效;如本人拒绝追认,则确定无效。
-
监护人代理签订合同的效力是否有效
监护人代理签订合同是否有效,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监护人除为维护被监护人利益外,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违反此规定的,法定监护人签订的合同无效。
2021.02.27 147 -
签订的代理人的合同是否有效
代理人签订的合同经授权有效。代理人可以持当事人的委托书代为签字订立合同,或者由相对人对代理人发出催告,要求其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予以追认的法律行为同样发生法律效力。
2021.01.14 107 -
无权代理人签订的合同效力如何?
无权代理人签订的合同被追认的,合同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无权代理人签订的合同不被追认的,合同不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无权代理人签订的合同有效。 根据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第五百零三条规定,无权代理人以被代理
2021.04.06 139
-
代理人签订的合同是否有效
1、代理人签订的合同经授权有效。代理人可以持当事人的委托书代为签字订立合同,或者由相对人对代理人发出催告,要求其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予以追认的法律行为同样发生法律效力。 2、法律依据《民法典》 第一百
2022-06-26 15,340 -
替被代理人签订合同有效吗
表见代理人签订的合同是有效的。表见代理,是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签订了合同,如果相对人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权,那么相对人就可以向本人主张该合同的效力。经被代理人追认的,对被代理人发
2022-06-02 15,340 -
无权代理人签订的合同效力如何
无权代理人签订的合同,一般情况下应当是效力待定的,它需要经过被代理人的追认方可有效,如果被代理人拒绝追认,则合同对被代理人不产生效力,其后果由代理人自身承担。当然,在被代理人追认之前,合同的相对人也可
2022-05-16 15,340 -
没有代理权而代理他人签订的合同是否有效
没有代理权而代理他人签订的合同效力待定,如果被代理人事后追认该合同则该合同有效;如果被代理人未追认该合同,则该合同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由行为人承担合同责任。表见代理,是指虽然行为人事实上无代理权,但
2022-05-12 15,340
-
01:08
表见代理签订的合同效力是怎样首先,表见代理合同是指行为人没有代理权限、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签订的合同,构成表见代理的合同是有效的。 也就是说,如果相对人在签订合同时有理由相信其具有代理权,那么相对人就可以向被无权代理人主张该合同的效力,要求被无权代理人承担合同中
1,800 2022.04.17 -
01:17
代签合同是否有效让人代签的合同是否有效,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1、若代签人有代签的权限,并且合同的内容未超越代签的权限,则属于有效的行为; 2、若代签人没有代签权限,但是形成了表见代理,也属于有效的代签行为; 3、如果代签名的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
5,045 2022.10.03 -
00:59
个人与公司签订的合同是否有效个人与公司签订的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需要分情况讨论。首先,个人与公司签订的合同,需要满足以下的条件,才能够发生基础的法律效力:1、签订合同的当事人都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合同的内容符合双方的真实意愿,并不存在欺诈或者胁迫的情形;3、
2,019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