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损害赔偿标准具体上是什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违约行为违约行为是承担违约损害赔偿责任的首要条件,是指当事人违反合同义务的行为。由于违约所指向的义务不同,违约行为也呈现多种形态。对于违约行为形态的划分,各国并无统一标准,不同法系乃至同一法系的不同国家,由于受社会经济状况、历史发展、法律传统等诸因素的影响,对违约形态的分类也不相同。总体而言,大陆法比英美法更注重违约形态的抽象划分,而英美法则更注重违约形态的实际用途和效果。我国合同法借鉴两大法系的划分经验,结合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违约行为的现状,规定二类违约形态。 第一,实际违约。根据合同法第107条的规定,包括不履行和履行不符合约定。不履行的行为实质是不按合同约定的标的履行,从而使当事人无法实现订约的根本目的,因此也称根本违约;履行不符合约定是较为宽泛的概念,也就是不按合同约定的数量、质量、价款和报酬、履行时间、地点和方式等合同项下的义务加以履行,包括瑕疵履行、加害履行、迟延履行、部分履行、方法不当的履行和地点不当的履行。 第二,预期违约。该制度首创于英美法系,亦称先期违约。我国合同法第108条对之也加以规定,即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有“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对方可在合同履行期限届满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此项规定表明,预期违约包括明示毁约与默示毁约,不同的是:前者是在合同履行期限届满前,一方当事人向对方作出“明示”,明确表示自己不能或不愿履行合同,这是明示预期违约;而在合同履行期限届满前,一方当事人从对方的行为获得确凿证据,足以证明对方将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此种行为即构成默示预期违约。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违约损害赔偿的范围主要有以下规定: 1、一般由当事人依照规范自行约定; 2、如果没有约定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违约方合同履行后另一方当事人可以获得的利益。
婚姻损害赔偿标准:离婚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其中物质损害赔偿的数额主要指的是起诉费、律师费等直接所花费的费用以及无过错方直接遭受的损失。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则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侵害行为所造成的后果等因素进行确定。
-
-
-
合同违约赔偿标准具体是什么
合同违约赔偿标准是:通常按照合同约定的数额或标的数额的20%进行赔偿,双方没有约定的可以根据违约情形确定对于实际损失的赔偿数额,赔偿最高不应超过实际损失的30%。
2021.03.12 113
-
违约损害赔偿具体是什么?
违约损害赔偿责任的范围,是指在发生违约情事以后,在请求损害赔偿时应如何确定损害的范围,根据什么原则来确定损害赔偿的数额。 1、约定赔偿范围。依当事人的意思而定的损害赔偿范围。 2、一般法定赔偿范围。依
2023-03-08 15,340 -
违约损害赔偿标准,违约损害赔偿标准
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如下: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
2022-08-28 15,340 -
合同违约损害赔偿标准是什么
对于合同违约的,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如果当事人对违约金没有约定的,可以按照造成的实际损失计算赔偿标准。
2023-03-05 15,340 -
人事损害赔偿具体标准是什么?
1、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但没有导致伤残和死亡后果的,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受害人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
2022-12-03 15,340
-
01:05
什么是约定损害赔偿约定损害赔偿,指的是依照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合意而制定的损害赔偿。 根据我国现行的《合同法》有关“违约金”的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该根据违约的具体情况,向另一方当事人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行为造成的损失赔偿额具体的
530 2022.04.17 -
01:07
离婚损害赔偿标准首先,离婚时,必须有一方存在法定的应当给付损害赔偿的过错,无过错方才可以请求赔偿。另我国婚姻法规定的,无过错方在离婚时有权请求损害赔偿的情形有:一方重婚的、与他人同居的、实施家庭暴力的和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另外,具体的损害赔偿金额是以当事
1,110 2021.04.25 -
01:06
精神损害赔偿标准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为: 1、侵害他人生命权的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标准,可以按照该地区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标准赔偿20年;如果受害人未满16周岁的,则按照每小一岁减一年的方式,最低不可少于5年的标准进行赔偿;如果受害人满60周岁以上的,则每
5,674 2021.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