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的判定标准是什么?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7-04 10:03:34 338 人看过

区分被告人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

1、主观意识不同:故意犯罪是行为人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危害社会,希望或放任这一结果所构成的犯罪;

2、刑事处罚不同:刑法以故意犯罪为原则,以过失犯罪为特殊处罚。故意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有规定的过失犯罪法律负责,必须是过失行为对社会造成了危害;

3、结果对定罪有不同的影响:故意犯罪往往不考虑结果,只要有主观故意,就可以构成犯罪,只会影响量刑。过失犯罪必须是造成危害的结果,不构成犯罪

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怎样区分

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1、停止的时间点不一样。犯罪预备是犯罪着手之前开始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时候;而犯罪中止则是在犯罪既遂之前的任何时间段中都可以发生。

2、二者停止的原因不一样。犯罪预备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因素而造成的,而犯罪中止是由于行为人自己自动放弃犯罪而造成的。前者是欲而不能而后者是能而不欲。

3、概念不一样。犯罪预备,是指做实施犯罪前的准备工作;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是犯罪中止。

4、处罚不一样。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六条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5月22日 22:13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故意犯罪相关文章
  • 故意和过失的单位犯罪
    (一)故意的单位犯罪故意的单位犯罪是指主观罪过由故意构成的单位犯罪。单位犯罪的故意具有不同于个人犯罪故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在单位犯罪中,这种犯罪意志是单位的整体意志。正是这种单位的犯罪意志,为故意的单位犯罪承担刑事责任提供了主观根据。故意的单位犯罪大多数是经济犯罪,因而往往具有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的动机。对于这些犯罪来说,是否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是单位犯罪的罪与非罪区分的标志。如果单位虽然实施了某一违法行为,但并未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就不构成单位犯罪。同时,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还是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相区分的标志。如果单位内部人员假借单位名义实施犯罪为个人牟取私利,那就不是单位犯罪而只能是单位内部人员的个人犯罪。还有个别故意的单位犯罪,虽然不具有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的动机,但往往也是以单位名义实施。例如刑法第396条第1款私分国有资产罪,刑法规定为是单位犯罪,这种犯罪不仅没有为单位谋取利益
    2023-02-27
    419人看过
  • 刑法对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的不同规定
    由于过失的主观恶性明显小于故意,所以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定不同于故意犯罪,具体如下:1、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过失犯罪情况下,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既不追求,也不放任,而是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却轻信能够避免,主观上根本反对发生这种危害结果,因而主观恶性较故意犯罪要小得多。2、刑法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责任,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体现了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特殊的精神。过失犯罪只有当行为已经给社会造成危害结果的情况下,才能构成犯罪。如果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就不存在过失犯罪。3、刑法对过失犯罪规定了较故意犯罪轻得多的法定刑。过失犯罪只有在刑法分则条文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能负刑事责任。如果刑法分则条文没有规定的,无论某一过失行为危害程度如何,都不能构成犯罪。任何存在犯罪动机的这类犯罪行为,都说明犯罪嫌疑人提前就
    2023-03-31
    314人看过
  • 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处罚一样吗
    一、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处罚一样吗1.主观动机差异:故意犯罪是行为人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不良后果,却仍希望或放任其发生;而过失犯罪则是行为人本应预见到行为可能产生危害社会的后果,但由于疏忽或过于自信而未能预测或避免。2.法律惩处差异:刑法强调惩罚故意犯罪,并将之视为常规;而过失犯罪只有在触犯法律且已产生实际危害时,方承担法律责任。3.定罪结果影响:故意犯罪极为看重罪犯的主观意图,只要有此动机便构成犯罪,而结果仅对量刑存在影响;而过失犯罪则需已造成实质伤害才能立案,否则不能判定为犯罪。《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二、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量刑区别1、主观认知有别。2、对定罪影响重大。3、处罚力度不同,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更低。原因是过失的主观恶意明显小于故意。刑法对其规定相异:(1)过失
    2024-07-04
    452人看过
  • 过失犯罪的界限和界定标准
    第一种情况是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从而构成犯罪。第二种情况是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社会的结果,从而构成犯罪。过失犯罪在什么情况下负刑事责任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过失犯罪,指在过失心理支配之下实施的、根据刑法的规定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认定过失犯罪要注意:第一,由于事件已经发生,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发展过程已清楚地展现出来,故司法工作人员不应由此逆
    2023-07-03
    334人看过
  • 什么是故意或者过失犯罪
    1、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2、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假冒专利的行为是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假冒专利的行为是故意的。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即明知自己在假冒他人专利侵犯他人专利权而仍故意实施该行为。对于过失行为,不能构成本罪。一般是具有非法获取经济利益的目的,但也有的是出于损害他人的声誉,破坏他人专利权益的目的。出于何种目的不影响本罪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023-08-01
    326人看过
  • 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量刑哪个更重?
    故意犯罪对量刑影响会很大,有些犯罪必须是故意构成,过失可以不认为是犯罪,要具体到个案。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在故意的心理状态下实施的犯罪,是犯罪构成要件中主观方面的一种心理状态。根据刑法规定,故意犯罪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特征:1、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必须是明知的。这种明知既包括明知必然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也包括明知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2、行为人必须是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不论行为人明知的是危害结果必然发生,还是可能发生,只要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就构成故意犯罪。希望危害结果发生和放任危害结果发生在程度上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就是刑法上通常说的“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采取漠不关心,听之任之的放
    2023-03-26
    187人看过
  • 过失犯罪和犯罪过失有什么不同
    1、两者强调的东西不一样犯罪过失与过失犯罪,这两词前者是主谓词组,后者是偏正词组,犯罪过失强调的是心理状态,过失犯罪强调的是结果。2、两者本质不同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评价的是犯罪行为;而过失犯罪指在过失心理支配之下实施的、根据刑法的规定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评价的是对犯罪人心理态度。一、扩展资料:刑事犯罪根据行为人主观心态的不同,具体可以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而其中过失犯罪又被称之为犯罪过失。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在过失的心理状态下实施的犯罪,是犯罪构成要件中主观方面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1、是实际认识与认识能力相分离,即行为人虽然有能力、有条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行为人事实上没有认识到,或者虽然认识到,但错误地认为可以避免这种危害结果发生;2、是主观愿望与
    2023-03-21
    70人看过
  • 如何认定犯罪过失与犯罪故意?
    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通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犯罪目的对犯罪目标的直接指向性,说明了具有犯罪目的的罪过必须具有直接追求性。很明显,间接故意只具有伴随性,犯罪过失对危害结果具有否定性,都不可能具有犯罪目的,只有直接故意,才能具有犯罪目的。犯罪动机,是指行为人实施犯罪的内心起因,我国刑法对犯罪动机没有明文规定,因此,它不是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但是,我国刑法分则不少条文规定了情节严重,情节恶劣或情节轻微,犯罪动机无疑是能说明情节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犯罪过失犯罪过失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另一种罪过形式。我国刑法第15条第2款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过失犯罪,都要求造成严重的危害结果。没有法定的严重危害结果的发生,就谈不上犯罪过失的存在。根据刑法第15条规定,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处危害社会性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
    2023-06-11
    243人看过
  • 直接故意犯罪和故意犯罪的区别是什么
    一、直接故意犯罪和故意犯罪的区别是什么直接故意犯罪和故意犯罪的区别是:直接故意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犯罪故意的一种。间接故意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人一般属于教唆犯。《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二、故意犯罪的追诉时效故意犯罪的追诉时效要具体分析。《刑法》第八十七条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三、故意犯罪的能自首吗故意犯
    2023-11-07
    431人看过
  • 犯罪过失和过失犯罪的区别
    一、犯罪过失和过失犯罪的区别《刑法》第15条第1款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据此,过失犯罪是在过失心理支配下实施的犯罪。犯罪过失,则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过失犯罪与犯罪过失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二、犯罪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犯罪过失分为疏忽大意过失和过于自信过失两种情况:1、疏忽大意的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2、过于自信的过失,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023-06-19
    298人看过
  • 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的区别及鉴别方法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区分被告人的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如果被告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或者放任该结果发生的,是故意犯罪;如果被告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该结果的,是过失犯罪。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怎么区分故意罪和过失犯罪怎么区分一、犯罪主观方面是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首要前提。故意犯罪主观具有明知、希望的情绪;而过失是一种疏忽或者轻信能避免,并不刻意追求某种结果。二、我国《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例外。我国《刑法》中大多数的罪名为故意犯罪,而过失犯罪只是《刑法》中的一小部分。三、《刑法》对累犯的规定。我国《刑法》规定:“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罪犯,在处罚结束之后,再次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故意犯罪的,为累犯”。对累犯要加重处罚,并且不使用《刑法》的减刑,假释等减轻处罚的
    2023-07-06
    303人看过
  • 故意犯罪后又过失犯罪的能判缓刑吗
    犯罪分子故意犯罪被处罚的,之后过失犯罪属于累犯,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累犯和一般犯罪人有所不同,它是在犯罪已经被判处刑罚后的再次犯罪,表明犯罪人具有较为严重的人身危险性。累犯在客观上表现为再次犯罪,具有再犯罪的事实。犯罪人如果没有再次犯罪,就无累犯可言。因此,再次犯罪是累犯构成的事实前提。累犯虽然是再次犯罪,在一般情况下,它和再犯还是有所不同的。刑法对过失犯罪规定了较故意犯罪轻得多的法定刑。过失犯罪只有在刑法分则条文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能负刑事责任。如果刑法分则条文没有规定的,无论某一过失行为危害程度如何,都不能构成犯罪。二、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区别有哪些?1、主观方面明显不同。2、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有所不同。3、从处罚方面看,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由于过失的主观恶性明显小于故意,所以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定不同于故意犯罪,具体如下:(1)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而故意犯
    2023-06-25
    85人看过
  • 故意和过失在犯罪中的作用
    犯罪主观方面包括故意,过失,不包括其他的。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过失犯罪故意犯罪矛盾吗?(一)不是矛盾的概念,而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故意犯罪是有主观的有意,知道或理应知道可能产生不良后果;过失犯罪完全是出于无意,不知道会产生什么后果的。1、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2、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3、一般情况下,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刑法才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人才承担刑事责任,所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表现在主观意志上,而是体现在客观效果上。A
    2023-07-06
    467人看过
  • 过失犯罪和犯罪过失的区别
    一、过失犯罪与犯罪过失的区别《刑法》第15条第1款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据此,过失犯罪是在过失心理支配下实施的犯罪。犯罪过失,是犯罪故意的对称,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出现行动上的过失,导致犯罪失误的情形。犯罪过失应当予以刑事处罚,因为犯罪过失的行为人是有故意犯罪的心理。过失犯罪与犯罪过失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二、犯罪过失的概念犯罪过失,是犯罪故意的对称,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出现行动上的过失,导致犯罪失误的情形。但是犯罪过失应当予以刑事处罚,因为犯罪过失的行为人是有故意犯罪的心理。三、鉴别犯罪过失和犯罪故意的办法同时具备以下条件即为过于自信的过失,反之,不能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的,则属于间接故意。1、行为人是否同时认识到了阻碍结果发生的主客观条件;2、行为人
    2023-04-25
    88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故意犯罪是指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危害社会,希望或放任这一结果,构成故意杀人、抢劫等犯罪的。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犯罪分子故意犯罪并核实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执行死刑。... 更多>

    #故意犯罪
    相关咨询
    • 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怎么区分, 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的区别主要是什么
      海南在线咨询 2022-03-07
      (一)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主要区分不论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都由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体组成。而犯罪主观方面是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首要前提。犯罪主观方面包括故意、过失、动机和目的各要素,这些要素的认定,对刑法规定的一切犯罪的认定都具有直接的决定意义。对刑法规定的犯罪来说,行为人的主观方面,特别是行为人的罪过也即故意或过失,将成为认定其是否构成犯罪必不可少的一个要件。《中华人
    • 过失犯罪是故意犯罪吗?那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的区别呢?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8-19
      不一定,中国刑法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的形式: (1)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2)过于自信的过失。即行为人预见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实际上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
    • 怎么鉴定犯罪过失和过失与犯罪故意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1-07
      1、故意犯罪又可分为直接故意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两种,过失犯罪也可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 2、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某种危害结果,而又希望这种结果发生,在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下犯罪,就是直接故意犯罪。 3、直接故意犯罪和间接放意犯罪都必须负刑事责任,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造成严重结果的,是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 4、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
    •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量刑标准是怎么规定的
      陕西在线咨询 2023-06-01
      故意过失意外对应的都是犯罪人的主观心态。故意是指,犯罪人故意引发犯罪,希望或者放任犯罪结果的发生。比如甲想乙死,提刀砍杀了他,那么这就是个典型的故意。或者放任犯罪结果的发生,比如甲在老婆的茶杯里下毒,但是孩子喝了里面的茶,甲眼睁睁的看着,却不敢讲出来,这也构成故意,尽管他不想孩子被毒死。所以故意是希望或者放任犯罪结果的发生。过失是指,犯罪人并不希望犯罪结果的发生,但是他的行为却引起了危害后果,而他
    • 什么是犯罪故意?什么是犯罪过失?
      天津在线咨询 2021-12-21
      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社会造成伤害,希望或者手的主观心理状态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的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理解因素和意志因素。也就是说,理解适合犯罪组成要素的违法事实。这些事实包括刑法规定的犯罪组成要素的事实,如行为、行为的性质、行为的时间和地点、行为的情节、行为的对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