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遗产的分配顺序分为两种情况:有遗嘱和无遗嘱。如果没有遗嘱,遗产将按照法定继承进行分配。遗产的分配顺序为:第一顺序为配偶、父母和子女,人数均分;第二顺序为兄弟姐妹、外祖父母和祖父母。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遗产的分配顺序如下:首先,需要查看是否有遗嘱。如果有遗嘱,则应按照遗嘱进行分配。如果没有遗嘱,遗产将按照法定继承进行分配。第一顺序为配偶、父母和子女,人数均分。第二顺序为兄弟姐妹、外祖父母和祖父母。
【 民 法 典 】 遗 产 分 配 顺 序 及 规 定
民法典对于遗产分配顺序及规定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第一千一百三十七条规定中,遗产按照下列顺序进行分配:第一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或者第一顺序继承人放弃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另外,在第一千一百三十七条第二款中,有遗嘱的情况下,遗嘱继承人、受遗赠人先于遗嘱人死亡的,遗产中的有关部分按照遗嘱办理。
民法典对于遗产分配顺序及规定,有利于维护家庭关系的稳定,同时也能保障继承人的合法权益。
民法典对遗产分配顺序及规定进行了明确,有利于维护家庭关系的稳定,同时也能保障继承人的合法权益。在第一千一百三十七条规定中,遗产按照配偶、子女、父母的第一顺序继承,第二顺序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如果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或者第一顺序继承人放弃继承,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另外,在第一千一百三十七条第二款中,有遗嘱的情况下,遗嘱继承人、受遗赠人先于遗嘱人死亡的,遗产中的有关部分按照遗嘱办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一)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二)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编所称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本编所称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本编所称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
股份分配的公正原则与实践
438人看过
-
遗产分割:民法典法定继承的实践
64人看过
-
遗嘱合法性的判断原则与实践
457人看过
-
2024民法典的遗产分配的原则有哪些规定
340人看过
-
老年人遗产分配原则:民法典明文规定
231人看过
-
民法典遗产继承诉讼实践与指南
183人看过
-
财产分配的实践原则概述四川在线咨询 2024-12-09在执行程序开始后,被执行人的财产将被执行终结前,申请参与分配的申请人必须满足以下实质要件: 1. 申请人必须是公民或其他组织; 2. 申请人所拥有的债权必须是金钱债权; 3. 申请人所拥有的财产必须能够清偿所有债权; 4. 申请人已经取得了执行依据; 5. 对于在执行程序开始后,被执行人的财产被查封、扣押或冻结的债权人,其具有优先权并可以申请参与分配,主张优先受偿。
-
遗产分配问题:规定与实践甘肃在线咨询 2025-02-04在遗产分配方面,首先需要查看被继承人是否留下了合法有效的遗嘱。如果存在遗嘱,就按照遗嘱中所指定的内容来分配遗产;如果遗嘱无效或者没有遗嘱,就按照法定继承来进行处理。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条规定了法定继承的遗产分配原则: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这是法定继承中遗产分配的一般原则,即同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应该平均分配遗产。 然而,在特殊情况下,法定继承人的继承份额可以不均等。根据民法
-
如何适用民法典中的遗产分配天津在线咨询 2023-07-22遗产规定是,先看死者有无遗嘱指定继承人,有遗嘱按遗嘱执行继承。 无遗嘱,由死者第一序列继承人,死者配偶,子女,父母,三方平分继承。 生前需要死者抚养和赡养的可以协议多分一些遗产。
-
遗弃罪司法实践原则是怎样的重庆在线咨询 2022-08-11尊重被害人意愿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既要严格依法进行,也要尊重被害人的意愿在立案、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提起公诉、判处刑罚、减刑、假释时,应当充分听取被害人意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作出合情、合理的处理对法律规定可以调解、和解的案件,应当在当事人双方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调解、和解
-
工资支付原则与实践新疆在线咨询 2025-01-03工资应当以法定货币(人民币)支付,不得以实物及有价证券替代货币支付。用人单位必须在与劳动者约定的日期将工资支付给劳动者本人。如遇节假日或休息日,则应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 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三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