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养遗赠协议不是附条件赠与,双方签订抚养遗赠协议时可以附条件也可以不附条件。附条件赠与的条件是否履行主要看当事人的意愿。即使当事人的另外一方没有履行附条件赠与的条件,法律方面也不会强制要求对方执行附条件赠与的条件。
抚养遗赠协议不是附条件赠与,双方签订抚养遗赠协议时可以附条件也可以不附条件。附条件赠与的条件是否履行主要看当事人的意愿。即使当事人的另外一方没有履行附条件赠与的条件,法律方面也不会强制要求对方执行附条件赠与的条件。
附 条 件 赠 与 的 法 律 规 定
附条件赠与是指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权利在一定条件下转移给受赠人,并在赠与财产的权利发生之前,将该权利的限制或者限制条件明确地告诉受赠人的一种赠与方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二条规定,附条件赠与的赠与财产有瑕疵的,赠与人不承担责任。附义务的,赠与人在附义务的限度内承担与出卖人相同的责任。
该法律条文表明,在附条件赠与中,赠与人的权利受到限制,因此,如果赠与财产有瑕疵,赠与人不承担责任。但是,如果附有义务,赠与人在附义务的限度内承担与出卖人相同的责任。
这一条款为附条件赠与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规定了赠与人不承担责任的情况,以及赠与人在附义务的限度内承担与出卖人相同的责任的情况。这有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民事关系的和谐稳定。
抚养遗赠协议不是附条件赠与,双方签订抚养遗赠协议时可以附条件也可以不附条件。附条件赠与的条件是否履行主要看当事人的意愿。即使当事人的另外一方没有履行附条件赠与的条件,法律方面也不会强制要求对方执行附条件赠与的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二条规定,附条件赠与的赠与财产有瑕疵的,赠与人不承担责任。附义务的,赠与人在附义务的限度内承担与出卖人相同的责任。这一条款为附条件赠与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规定了赠与人不承担责任的情况,以及赠与人在附义务的限度内承担与出卖人相同的责任的情况。这有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民事关系的和谐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五十八条自然人可以与继承人以外的组织或者个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按照协议,该组织或者个人承担该自然人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遗赠的权利。
-
遗赠抚养协议有效条件是什么,协议是否享有法律保障
438人看过
-
抚养费是否是协议离婚的必要条件?
471人看过
-
遗赠抚养协议有效条件,遗赠抚养协议的效力
314人看过
-
遗赠抚养协议怎么写遗赠抚养协议书是否有效
65人看过
-
婚内协议抚养权协议是否有效,抚养协议中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19人看过
-
离婚协议能否附带条件,离婚协议是否可以附期限
470人看过
遗赠协议是指遗赠人与受赠人达成的在遗赠人死亡后将其财产赠送给受赠人,受赠人负责遗赠人生前生活费用或者其他附带条件的协议。遗赠协议是双务的,它是公民生前处理自己财产的行为。通常用于无生活来源的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助扶养关系。... 更多>
-
离婚协议书的附带抚养费起诉条件有哪些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7-221、原告主体资格的材料。如居民身份证、户口本、护照、港澳同胞回乡证、结婚证等证据的原件和复印件企业单位作为原告的应提交营业执照、商业登记证明等材料的复印件。 2、证明原告诉讼主张的证据。如合同、协议、债权文书(借条、欠条等)、收发货凭证、往来信函等。 3、当事人向法院提交书证,应填写一式两份证据清单,详细列明提交证据的名称、页数。证据经法院承办人核对后,由承办人在证据清单上签字盖章,一份交当事人,
-
非婚生子女抚养权协议书是否有效,双方协议变更抚养权的条件有哪些新疆在线咨询 2022-02-24协议有效,该协议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根据《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5条”父母双方对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随父或随母生活发生争执的,应考虑该子女的意见。“及第17条”父母双方协议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应予准许。“之规定,父母可以协议变更子女抚养关系,但对对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应征求其意见。根据该意见的相关规定,如抚养子女的一方出现不符合抚养
-
协议抚养子女有哪些条件?浙江在线咨询 2022-05-11未成年人除了归父母一方直接抚养外,也可以考虑由父母双方轮流抚养。《子女抚养意见》第6条规定,在有利于保护子女利益的前提下,父母双方协议轮流抚养子女的,可以准许。如果在离婚时夫妻双方都拒绝直接抚养子女或者争抢直接抚养子女,根据《子女抚养意见》第20条的规定,在离婚诉讼期间,可以先行裁定暂由一方直接抚养,以保障离婚诉讼的顺利进行。
-
-
是否具有协议离婚协议书要求不给抚养费的条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5-01父母通过平等自愿协商,就抚养费的有关问题达成明确具体的协议,不损害子女的合法权益的,应予准许。但是,协议应当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不得损害子女的合法权益。为了防止父母双方损害子女利益的发生,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应当认真根据双方的经济状况、能力、子女的需要、当地的生活、教育水平等进行审查,如果协议不利于子女的,就不应准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