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间借贷关系应该从是否有借款合意、是否有款项交付、借款来源、借款用途、对夫妻财产的约定五个方面进行认定及处理。借款合意体现在有无借款协议,如果有借条则说明存在借款合意。款项交付要求举证人提供证据证明交付了借条上的相应款项。借款来源要区分夫妻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借款的用途是夫妻双方还是个人用途。夫妻是否约定财产共有还是个人所有。
高利贷借款合同是否有效这个问题,不能一概以有效或无效来定论。如果合同双方确实有借贷合意,也订立了合同,且贷款人实际借出了款项,合同就借款这一部分的约定是有效的。在现有法律规定中需要注意的是,年利率超过36%的利息部分已经支付的要返还,也即超过利率部分的利息约定是无效的,不受法律保护。年利率在24%-36%的部分,如已支付则贷款人不需要返还,如未支付,则借款人不需要支付该部分利息,年利率在24%及以下的利息则受法律保护,应当支付。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民间借贷的利率不支持复利计算,也不支持预扣利息的行为。
二、婚内借条具有法律效力吗
婚内借条是否有效,首先应当看借条是否是夫妻间真实的意思表示。夫妻关系成立之后的所有财产都是共同财产,债务也是共同承担的,不过在我国是可以进行婚前财产约定的,如果双方在结婚之前就已经约定了在结婚之后双方的经济互相独立,并不存在共同财产概念的话,那么两个人就是独立的经济个体,也就是两个普通的自然人,那么借条就属于普通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当然是有效力的。
如果夫妻之间没有进行财产约定,而且也没有个人名下婚前财产的,这种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内部债务要视该笔款项的用途而定。如果借条当中的这笔款项是用于共同的家庭生活,那么借款人和被借款人都是受益人,此时就不存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借钱,这种情况双方都有受益,此时的借条就是没有效力的。
-
应该怎么去认定及处理夫妻间的借贷关系
496人看过
-
怎样认识夫妻间借贷关系
222人看过
-
夫妻关系夫妻间如何订立借贷协议?
356人看过
-
夫妻间借贷关系的效力确认
332人看过
-
夫妻间借贷关系应否认定为有效呢
376人看过
-
如何认定夫妻之间的抚养关系
390人看过
在双方结为夫妻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为夫妻双方共同所有: 领取的工资、奖金;夫妻一方或双方从事生产、经营,得到的财产;知识产权的收益;通过继承或赠与得到的财产,如房屋等;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 更多>
-
应该怎么去认定及处理夫妻间的借贷关系广东在线咨询 2022-10-18夫妻之间订借款协议,以夫妻共同财产出借给一方从事个人经营活动或用于其他个人事务的应视为双方约定处分夫妻共同财产的行为,离婚时可按照借款协议的约定处理。 作为民事主体,夫妻约定一方从夫妻共同财产中借款给另一方,除了借款来源是夫妻共同财产这一点与普通自然人之间借贷不同之外; 与其他民间借贷在本质上并无不同,应该属于借贷行为,在产生纠纷时,除了适用本条规定以外,还应适用自然人之间借款合同的民事法律规定。
-
夫妻婚姻能否认定借贷关系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0-181、婚前首付,婚后贷款部分以及增值部分属于夫妻共同财产2、加上女方名字,属于夫妻共同财产3、婚内偿还贷款不需要提供凭证4、如婚前约定为共有,有证据证明即为夫妻共同财产第十条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离婚时该不动产由双方协议处理。依前款规定不能达成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尚未归还的
-
夫妻婚姻继存期间是否可以存在借贷关系,如何认定江西在线咨询 2022-10-081、婚前首付,婚后贷款部分以及增值部分属于夫妻共同财产2、加上女方名字,属于夫妻共同财产3、婚内偿还贷款不需要提供凭证4、如婚前约定为共有,有证据证明即为夫妻共同财产第十条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离婚时该不动产由双方协议处理。依前款规定不能达成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尚未归还的
-
要如何处理夫妻之间债权债务关系,法律上该如何规定台湾在线咨询 2023-12-12夫妻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者诉讼等方式处理,如果有夫妻共同债务,则该债务应当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偿还责任,可以由夫妻共同财产进行清偿。
-
夫妻离婚时,如何划分夫妻财产以及如何处理与孩子的关系广东在线咨询 2024-12-05在离婚案件中,通常会涉及到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问题。如果当事人选择通过司法途径来解决婚姻存续期间的财产纠纷,并涉及财产分配问题,那么法院将会根据涉案财产的实际状况,以及遵守保护子女、女性和无过失方权益的基本原则,做出公正合理的裁决。 在这个过程中,法院始终扮演着维护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角色。法院不会仅仅依据当前的经济状况来判断哪一方更适合获得孩子的抚养权,而是从子女的角度出发,从更多维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