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贯彻证据裁判原则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06 09:24:55 291 人看过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其中一项核心要求就是全面贯彻证据裁判原则。根据中央改革要求,为在刑事诉讼全过程全面贯彻证据裁判原则,关键在于完善证据规则,为法官审查判断证据提供明确具体的规范指引,并促使办案人员按照裁判的要求和标准收集、固定、审查、运用证据。着眼于法庭审判的证据规则,主要是指证据能力层面的排除规则,即,从反面规定哪些证据不具有证据能力,不能作为诉讼证据使用,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立足中国刑事证据法的发展历程,现阶段完善证据排除规则需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完善证据排除规则的规范依据,在此基础上明确哪些证据属于应当排除的证据,解决证据能力认定方面的争议。二是推动完善证据排除规则的实施程序,特别是审判阶段排除证据的程序,通过规范的程序有效解决庭审中的证据能力争议。

应当认识到,证据排除规则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要以相应的法律规定作为规范依据。在我国,证据排除规则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刑事诉讼法对取证方法的禁止性规定和对取证程序的刚性要求。首先,法律明确规定了禁止采用的取证方法,即,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为严格落实该条法律规定,两高三部2010年基于中央司法改革要求联合出台两个证据规定,初步构建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当时法律尚未规定证据排除规则的背景下,两个证据规定作为临时立法,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瑕疵证据排除规则和意见证据排除规则等较为系统的证据排除规则体系,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法律对取证程序特别是讯问程序规定了一些刚性的要求。例如,对特定类型案件的讯问过程应当录音录像,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应当在规范的办案场所进行。为严格落实上述法律规定,最高人民法院2013年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要求对违反上述规定取得的证据依法予以排除。由此可见,取证规则与证据排除规则存在着内在的伴生关系:取证规则是确立证据排除规则的基础,证据排除规则是落实取证规则的保障。

按照此前制定证据规则的基本思路,为完善证据排除规则,有必要以加强人权司法保障为出发点,立足程序公正(或公正审判)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明确法律禁止的取证方法并制定刚性的取证规则。例如,由于法律未对讯问持续时间作出明确规定,导致各界对疲劳讯问的认定以及采用疲劳讯问方法取得的供述是否应当排除等问题存在一定争议,只有明确相关的法律规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此类争议问题。在现阶段,为减少证据排除规则制定过程中的阻力和适用过程中的争议,立法机关在完善取证规则时,应当确保取证规则具有一定的刚性,在此基础上确立更加具体的证据排除规则,缩小裁量空间,确保政法各机关及其办案人员一体遵循、统一适用。在相应的证据排除规则缺位情况下,例如法律并未确立传闻证据排除规则,法庭不能对相关证据存在的问题放任不管,而是可以通过证明力判断规则予以解决,即,对于真实可靠性存疑的证据,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证据排除规则的实施,依赖于适应证据排除规则特点的操作程序。2010年两个证据规定确立了初步的证据合法性调查程序,但有关规定较为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施效果。基于程序性裁判的基本原理,对证据能力争议,有必要设计规范的庭审处理程序。立足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区分,有必要在法庭调查开始前,对证据能力争议设立专门的裁判程序。以被告方申请排除非法证据为例,具体程序包括以下环节:首先由被告方提出证据能力争议,并提供初步依据(例如,对非法证据排除申请,应当提供相关线索或者材料)。其次由法庭对申请进行审查,经审查对特定证据的证据能力没有疑问的,可以驳回申请;经审查对证据能力存在疑问的,应当进行调查。法庭对证据能力进行调查时,应当由控诉方举证证明特定证据具有证据能力。如果控诉方不能证明特定证据具有证据能力,法庭应当依法排除相关证据。法庭应当原则上当庭对证据能力争议作出裁判。只有当法庭确认特定证据具有证据能力后,才能对该证据进行质证、辩论,进而审查判断其证明力。通过公正规范的法庭审理程序处理证据能力争议,才能有效激活证据排除规则,并使庭审在认定证据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进而真正促使侦查机关、人民检察院按照裁判的标准和要求收集、固定、审查、运用证据。

证据排除规则与诉讼程序存在着互动影响。随着证据排除规则越来越全面、具体、明确,办案人员的证据意识、规则意识、诉讼意识将随之不断提高,实践中关键证据没有收集或者没有依法收集的情形将不断减少,这将有利于推进审判程序繁简分流。基于法律已有的简化审理程序,以及中央近期持续推进的被告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对于不存在事实证据争议的案件,被告人认罪并同意适应相应的简化审理程序的,可以适应简化程序审理。同时,简化审理程序的适用,需以被告人自愿认罪为前提,这要求进一步规范讯问程序,避免强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防止案件存在冤假错案隐患。相应地,为确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的自愿性,有必要在法律规定的避免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原则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认罪自愿性的保障规则,推动侦查讯问程序的改革完善。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6月11日 13:38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刑事诉讼法相关文章
  • 贯彻无罪推定原则的几点思考
    以刑事诉讼人权保障为视角从十八世纪人权运动兴起以来,人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热点话题,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人权的保护。通常,人权的内容一般被认为有三大类,即人身权、财产权(包括生命权、生存权、人身安全权、人格尊严权等等);政治自由和权利;经济、文化、社会权利。其中人身权是享有其他权利的前提和基础,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及其引申出的疑罪从无理念,标志着我国在刑事诉讼中,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权保护体制。但笔者认为,我国无罪推定原则未能充分地得到贯彻,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特别是人身权的保护方面仍然存在问题。本文对无罪推定原则对人权保护的价值、刑事司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粗浅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一、无罪推定原则的渊源、内涵及价值(一)无罪推定原则的内涵。无罪推定,是有罪推定的对称,起源于古罗马诉讼中的有疑,为被
    2023-04-22
    433人看过
  • 什么是死刑案件证据原则[证据裁判原则,程序合法原则,证据质证原则]
    一、证据裁判原则(证据裁判主义):是指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应当依据证据的原则。1.对事实问题的认定裁判必须依靠证据:A.没有证据【没有任何证据/虽有证据但证据不足以认定案件事实】,不得认定犯罪事实;B.除非法律另有规定。2.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必须具有证据能力/证明力。3.裁判所依据的证据是否具有证据能力和证明力必须经过法定程序的调查/确认。二、程序合法原则[依法收集/审查/核实/认定证据原则]: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收集/审查/核实/认定证据。三、证据质证原则:经过当庭出示/辨认/质证等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属实证据,才能作为定罪量刑根据。1.质证意义:A.质证是贯彻证据裁判原则,保证合法认定案件事实的制度保障;B.质证是贯彻审判公开原则,实现刑事诉讼程序正义的制度保障;C.质证是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并限制裁判者裁量权的制度保障。2.质证要求:A.证据必
    2023-06-04
    196人看过
  • 全面贯彻实施新《工伤保险条例》
    为更好地贯彻实施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京举办了两期人社系统学习贯彻《工伤保险条例》培训班。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要求学员集中精力学好学透新《条例》,推进新《条例》的全面贯彻实施。胡晓义指出,今年是《社会保险法》和新《条例》颁布实施的第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把握工伤保险的特点和规律,高度重视工伤保险工作的政治性,加强宣传引导,防止矛盾激化。要认清工伤保险发展的历史性,研究解决好制度转轨和经济转型遗留的历史问题。胡晓义强调,工伤保险专业技术性、政策性强,具有很强的服务性。各地在贯彻实施新《条例》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工伤保险的特点,统筹谋划,在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的同时,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加强内外协调,合力推动事业发展。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精确管理的要求,加强服务的规范化建设,转变管理和服务方式,努力做到对每个人、每一种风险、每一个时段的每一
    2023-04-26
    164人看过
  • 证据裁判原则刑诉法方面是怎么规定的?
    证据裁判原则更准确的表述应当是:对于要证事实,没有证据就等于没有该项事实。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6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这一规定鲜明地体现了证据裁判原则的此项要求。1、有犯罪事实,但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不得定罪(法官个人知悉的有罪事实,不能作为判决有罪的依据)2、无犯罪事实,但有伪证据指控犯罪,不得定罪3、除了免证事实之外,犯罪要件事实必须有证据证明4、证据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双方质证、辩论,并经法庭调查和评议,认为可信、客观后,才能作为判决基础一、如何贯彻证据裁判原则?证据排除规则与诉讼程序存在着互动影响。随着证据排除规则越来越全面、具体、明确,办案人员的证据意识、规则意识、诉讼意识将随之不断提高,实践中关键证据没有收集或者
    2023-04-11
    160人看过
  • 何谓无罪推定?其诉讼价值何在?该如何贯彻这一诉讼原则?
    无罪推定,简单地说是指任何人在未经证实和判决有罪之前,应视其无罪。因此,无罪推定所强调的是对被告人所指控的罪行,必须有充分、确凿、有效的证据。如果审判中不能证明其有罪,就应推定其无罪。应该说这一原则对于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诉讼地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其作为一条重要的法治原则规定于宪法中,如《美国联邦宪法》第5条、《加拿大宪法》第11条以及《俄罗斯联邦宪法》第2章第40条等。无罪推定原则,是以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为目的的,而与之相适应的审判方式也必然是强调控辩平等的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主要是体现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地位,注意诉讼程序的正当,相对加重国家对当事人合法权利的保护。无罪推定原本是西方资本主义兴盛时期的产物。在无罪推定原则演变过程中,西方国家个体利益高于整体利益的历史文化传统对其产生重要影响,他们认为,被告人是个体利益的代表,检察官是整体利益的
    2023-04-22
    216人看过
  • 刑事证据裁判原则是什么
    证据裁判原则更准确的表述应当是:对于要证事实,没有证据就等于没有该项事实。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6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这一规定鲜明地体现了证据裁判原则的此项要求。1、有犯罪事实,但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不得定罪(法官个人知悉的有罪事实,不能作为判决有罪的依据)2、无犯罪事实,但有伪证据指控犯罪,不得定罪3、除了免证事实之外,犯罪要件事实必须有证据证明4、证据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双方质证、辩论,并经法庭调查和评议,认为可信、客观后,才能作为判决基础。一、如何贯彻证据裁判原则?证据排除规则与诉讼程序存在着互动影响。随着证据排除规则越来越全面、具体、明确,办案人员的证据意识、规则意识、诉讼意识将随之不断提高,实践中关键证据没有收集或者没
    2023-02-25
    70人看过
换一批
#刑事诉讼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调整的对象是公、检、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揭露、证实、惩罚犯罪的活动。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刑事诉讼的任务、基本原则与制度,公、检、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和相... 更多>

    #刑事诉讼法
    相关咨询
    • 如何贯彻公平原则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05-09
      公平原则是平等原则的对立物,民法以追求形式平等为原则,以追求实质平等为例外;当遵循平等原则会产生严重的是指不公平时,在法定的例外情形,适用公平原则予以纠偏,合理确定民事主体的权利义务,以免造成对实质公平的过度违反,公平原则只能适用于法定的例外情形。
    • 如何贯彻执行禁止反言原则
      重庆在线咨询 2022-11-21
      禁止反言原则的适用是: 1、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或者对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 2、一方当事人对于另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经审判人员说明并询问后,其仍然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事实的承认。
    • 贯彻谁主张, 谁举证的原则
      广西在线咨询 2021-08-29
      《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该条文体现了“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也就是说无论是原告、被告,还是第三人,谁主张一定的事实(包括肯定事实和否定事实),谁就有责任提供证据证明该事实。?当事人举不出证据证明该事实的,即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或者反驳,不能提供证据加以证明,就要承担不利于自己的法律后果,就可能败诉。因此,把“谁主张,谁举证”作为举证制度的一项重
    • 如何正确贯彻执行公平责任原则?
      湖北在线咨询 2023-01-23
      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应当具备三个条件: 1、当事人双方都没有过错。这是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基本条件。 2、有较严重的损害发生。 3、不由双方当事人分担损失,有违公平的民法理念。
    • 如何全面贯彻经济新常态和本职工作学法
      福建在线咨询 2022-10-31
      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