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方不履行抚养义务,男方可以提起诉讼,要求她承担抚养责任。一审法院可以先对不执行判决的当事人进行教育、警告,督促其履行义务。如果其仍然不听劝告,不接受教育,拒不执行法院的判决,男方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强制执行,并且请其他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协助执行。
如果女方不履行抚养义务,男方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她承担抚养责任。由一审法院首先对不执行判决的当事人进行教育、警告,督促其履行义务。如果其仍然不听劝告,不接受教育,拒不执行法院的判决,男方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强制执行,并且请其他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协助执行。
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六条和第一千零九十七条的规定,夫妻一方请求另一方支付抚养费的具体办法,可以参考以下指南:
1. 如果双方未就抚养费问题达成协议,则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
2. 如果子女自己愿意与母亲生活,则母亲有探视权,父亲每月支付2000元作为子女的抚养费。
3. 如果子女自己愿意与父亲生活,则父亲有探视权,母亲每月支付2000元作为子女的抚养费。
4. 如果探视权与抚养费的支付方式与子女的意愿相反,则人民法院可以判决变更。
5. 如果探视权费或抚养费过高,双方可以协商解决,或者由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判决适当调整。
总之,在追讨抚养费问题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处理,维护家庭和睦。如有法律问题,建议咨询专业律师。
结论:在抚养费问题上,夫妻双方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处理,以维护家庭和睦。如有法律问题,建议咨询专业律师。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五条
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前款规定的协议或者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者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
第一千零六十七条
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的权利。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
-
抚养权判男方女方一直养孩子,男方应该拿抚养费吗
428人看过
-
男方应该如何支付女方孩子的抚养费?
442人看过
-
女方应该如何规定支付男方抚养费的方式
441人看过
-
女方欠债抚养权如何判给男方
349人看过
-
谁应该出抚养费?男方还是女方?
352人看过
-
男方和女方谁应该支付抚养费
375人看过
孩子抚养费的标准如下: 1、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20%-30%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孩子抚养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50%; 2、无固定收入的,抚养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 更多>
-
权,抚养费,女方带女儿,男方应该给不给抚养费?海南在线咨询 2022-10-25抚养费标准,有固定收入的,一般按其固定收入的20-30%支付;无固定收入的,由法院根据孩子实际支出、当地的生活水平及双方经济状况综合认定。焕廷法律服务团队A为您解答
-
离婚后抚养权归男方,女方应该如何要回抚养权?广东在线咨询 2023-02-20抚养权是指父母对其子女的一项人身权利。 可以通过协商,协商不成可以通过诉讼手段解决,法院会根据孩子最大利益来判决抚养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离婚案件处理 子女抚养问题 的若干意见》第3条规定,对两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予优先考虑: (1)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 (2)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的;
-
女方提出离婚,男方不付抚养费,男方该怎样维权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7-17一、离婚男方给女方抚养费吗? 男女双方离婚后,根据他们之间的离婚协议来划分各自所应承担的责任,一般情况下,对财产作出处理后,男方不需要对女方支付抚养费。从法律上讲夫妻双方离婚后就不存在任何的权利义务关系,男方是没有义务承担女方的抚养的,但是子女未成年的话,女方抚养孩子,男方需要承担孩子的抚养费,抚养费的给付不以男方是否再婚为拒绝的因素。 二、子女抚养费的承担方式是什么? 1、由父母双方协议 父母通
-
抚养费拖欠应该怎样维权澳门在线咨询 2024-11-07当事人可以利用民事诉讼程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并向法院提出主张,请求对方承担相应的给付责任。当事人起诉时,需提交起诉状,并按照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交相应的副本。如果当事人是公民,应注明双方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和住址;如果是单位,应注明单位名称、地址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姓名。起诉状的正文应包括诉讼请求和起诉事实、理由,并在结尾处签署姓名或盖章。
-
男方应该和女方女方谈抚养费吗贵州在线咨询 2023-12-07一方请求增加抚养费的应当具有以下几种情况:原定抚养费数额不足以维持当地实际生活水平;因子女患病、上学,实际需要已超过原定数额;有其他正当理由应当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