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换省工作后生育险直接由新工作单位帮你缴纳。若女职工在新参保地缴费不满一年,需回原参保地开具生育保险缴费证明,两地连续缴费满一年的可在新参保地享受生育保险待遇。2、生育保险目前不能转移,各地生育保险政策规定也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单位应为你参保缴费满一年以上(有的地方规定6个月),生育时才可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生育保险缴费问题
某合资企业,按照省政府规定1997年参加当地的生育保险,并按照要求以企业中方职工工资总额的0.7%的比例,按月向当地社会保险机构缴纳生育保险费。企业自行规定按照每个职工月工资0.3%的比例,向职工个人征收生育保险费。该企业职工认为,国家规定职工个人不缴纳生
育保险费用。因此,向劳动仲裁部门反映此情况,劳动部门与企业就这一问题进行协商。
分析:原劳动部颁布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4]504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布的《福建省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规定》明确规定,企业按照其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生育保险费,建立生育保险基金。职工个人不缴纳生育保险费。该企业向职工个人征收生育保险费显然违反国家规定,应予以纠正。
结论:企业撤销向职工征收生育保险费的决定;
企业退还已经向职工征收的生育保险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五十四条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职工未就业配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所需资金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
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
第五十六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津贴:
(一)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
(二)享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生育津贴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
跨省生育保险可以报吗
218人看过
-
生育险可以跨省用吗
427人看过
-
女职工生育费用应由谁承担?议生育保险支付问题
233人看过
-
跨省就业生育保险报销比例
312人看过
-
跨省生育津贴是否适用于生育子女
345人看过
-
跨省社保怎么换工作
355人看过
生育保险是劳动者因生育子女导致劳动力中断,由此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制度,其作用是在职工妊娠、分娩和机体恢复整个过程中提供身体保健、医疗服务及有薪假期,从而体现国家和社会对妇女在这一特殊时期给予的保障。 ... 更多>
-
生育保险中的未婚生育问题河南在线咨询 2025-01-31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在法律上享有平等的权利,例如遗产继承等。当男女双方在子女出生时未具有有效的婚姻关系,那么孩子即被视为非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的户口问题,各个地区解决的方式存在差异。除了需要提供身份证明外,非婚生子女还需要进行身份公证。在需要生育证的地区,父母需先到户口所在地的街道计生办缴纳一定数额的社会抚养费(计划外生育罚款)并落实计划生育措施,之后方可凭借计生部门开出的证明
-
如何处理解决女职工生育保险问题湖南在线咨询 2022-06-09女职工生育保险劳动纠纷应先行协商;协商无法解决,可以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举报;举报后仍存在争议,可以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进行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请问社保跨省能换新工作地吗?上海在线咨询 2022-09-011、按社会保险法规定,职工流动就业参保缴费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关系可以转移接续,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个人账户储存额累计计算。2、职工离开本市,到其他地区就业的,先由缴费单位或本人携带本人身份证、手册、医疗保险证卡、《参保职工跨省流动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申请表》等有关材料至本市中心服务大厅申请,清算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后,打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凭证》(以下简称《参保缴费凭证》);3、再由本人持《参保
-
跨省社保换工作怎么换社保河北在线咨询 2022-08-271、按社会保险法规定,职工流动就业参保缴费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关系可以转移接续,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个人账户储存额累计计算。2、职工离开本市,到其他地区就业的,先由缴费单位或本人携带本人身份证、手册、医疗保险证卡、《参保职工跨省流动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申请表》等有关材料至本市中心服务大厅申请,清算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后,打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凭证》(以下简称《参保缴费凭证》);3、再由本人持《参保
-
社保能跨省换工作吗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1-091、劳动者跨省换工作的,社保可以随之转移。劳动者可以请求原参保地的社保经办机构为其开具参保缴费凭证,请求原单位为其及时转移档案和社保关系至新参保地;之后在新参保地及时办理社保的续接手续即可。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十九条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基本养老金分段计算、统一支付。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