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刑法中的紧急避险?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11 14:21:02 500 人看过

【案情简要】

赵某某驾驶摩托车载着同伙王某持刀追砍同样是骑着摩托车的刘某,刘某为躲避追杀,驾车超速行驶以求逃离,赵某某等人则紧追不舍。途中,刘某不慎撞到行人某甲,致其死亡。交警部门认定刘某负事故的主要责任。案件经法院审理认为,刘某构成交通肇事罪,鉴于刘某已赔偿并取得被害人家属谅解,遂判处其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

【相关知识】

1、什么是紧急避险?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关于紧急避险的构成条件,客观上要求①存在正在发生的危及人身法益或财产法益之现实的危险;②避险行为是不得已而为之,即当时没有可能采用其他办法以避免该危险;③该避险行为没有超过必要限度以致造成不应有的损害;④该险情不是避险人先前不适法之行为所引起;主观上,要求行为人有避险意识。

关于紧急避险的本质,有不同学说见解。有主张违法阻却事由一元论者,有主张责任阻却事由一元论者,有主张原则阻却违法两元论者,亦有主张原则阻却责任两元论者。张明楷老师在其《刑法学》(第四版)中,认其为违法阻却事由。笔者赞同上述原则阻却违法两元论之说,理由是,违法阻却事由一元论,没有考虑到生命对生命之情形下,牺牲彼生命以保全此生命,依通常人观点来看显缺其正当性,不能谓之为合法,且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生命之间没有权衡。因此,笔者认为在牺牲彼生命保全此生命之情形,阻却的只能是责任,而不是违法性。以违法阻却一元论之观点,被避险人将有义务忍受避险人之剥夺其生命之行为,却不能对之防卫或再避险,此实难为一般人所接受。

关于紧急避险的必要限度,通常采法益衡量说。在这一衡量过程中,首先判断的是,被保全的法益与受侵害的法益性质是否同质,即是否属于同一性质,如生命对生命,财产对财产;其次,在同质性下再继续判断其量的差异,如是否价值较大的财产对价值小的财产。具体的,则以法益价值位阶、量的多寡为衡量之基准,如生命法益在位阶上高于财产性法益。在同属财产性法益之内,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应当处于平等之地位,只有多寡之分,而无高低贵贱之别。

必要限度的控制,应以避免造成不应有的损害为原则,即造成较小损失即可避险的,则应严格将此避险行为限制在此范围内,不必要地扩张损害,即为超过必要限度,会有被评价为避险过当之虞。

对避险过当处理,笔者认为应注意区分故意与过失而有所不同。紧急避险过程中,故意伤及无辜人等或财产权益的,处罚应重于过失。比如,某人子女被歹徒绑架,歹徒令其抢劫银行,否则就撕票。某人在一歹徒持枪威逼中而去抢劫某银行,遇到银行职员反抗而开枪打死了该职员。某人在避险时枪杀银行职员的行为就是故意为之,其他再论。而如本案,刘某则显然是过失造成行人死亡,两者的处理上当然应有不同。

2、案例中的刘某是否构成紧急避险?

对文中案例的刘某,其在躲避追杀过程中造成交通事故,致一人死亡之后果之情形,是否存在紧急避险上的检视顺序应是:

①赵某某等人的追杀行为对刘某而言是现实存在的危及其生命的紧迫的危险;

②刘某当时除了驾车快速脱离被追杀的险境之外,别无他法,也来不及求助他人或报警,即使报警,警察赶到制止也需要一段时间,因此这是依当时情景,刘某唯一能选择的逃生的办法;由于赵某某仍紧追不放,逃跑的线路也无法从容选择;

③造成行人死亡是否超过必要限度?这是最令人头痛的难题。

一方面,依照期待可能性理论,当时的急迫情形,难以期待刘某能够遵守交通规则、对行人尽到注意义务,即刘某不具有期待可能性而应予免责。另一方面,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依国人所持道德观,牺牲他人生命保全自己必会遭致道德上的非难。加之死者为大之一贯理念,人们会普遍倾向于同情被害人,更毋庸说本案之无辜的被害人了。以此,本案就不仅涉及生命法益之冲突,兼涉法律与道德之冲突。

但法律的归法律,道德的归道德,依照我国刑法第二十一条,以及上述原则违法两元论之学说见解,笔者认为本案对刘某作免刑责处理则较为妥适。民事上,使受益人刘某负担相应的补偿或赔偿责任,则无不可。

退一步,刘某的行为亦可认定为避险过当。依照刑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对刘某也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依刘某交通肇事之后果,法定量刑也仅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减轻处罚的话,则应选择拘役刑处之,而非仍处以有期徒刑。综合考虑案件所有情节后,适用免除处罚亦无不可。

值得商榷的是,刑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减轻或免除处罚,能否适用于交警部门出具的事故认定书中的责任划分?即法院能否在先予审查事故责任认定时,即以同时存在一紧急避险来评价肇事者之行为?依照对交通肇事罪的处罚条件,造成一人死亡后果,但负事故同等责任或次责或无责者,不构成此罪。如果可以在审查事故认定书阶段即加以紧急避险之审视,在交警部门认定的主要责任之基础上,哪怕只是减轻责任,也将得出肇事者仅负事故同等责任之结论,继而肇事者也无须承担刑责,仅涉民事责任。

对此,笔者以为也是可以的。理由是,交警部门处理事故时本来就应考虑到这一紧急避险之因素而未考虑;刘某之行为本来是一个整体,应予一次性评价,而先行政后司法则是给予了两次评价;先予事故认定适用紧急避险规定与司法认定时再适用,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原标题:以案释法之刑法中的紧急避险)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6月02日 01:05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紧急避险相关文章
  • 紧急避险的对象应该是什么
    紧急避险的对象应该是:1、必须针对正在发生的紧急危险,人的行为构成紧急危险的,必须是违法行为;2、所采取的行为应避免危险;3、保全的必须是法律保护的权利;4、不得超过必要的限度,即损害的利益应小于保护的利益,紧急避险不承担法律责任,在职务和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在发生与其特定责任相关的危险时,不得实施紧急避险。一、警察抓人能成立紧急避险吗警察抓人是能成立紧急避险的。紧急避险,指的是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是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较小的另一方的合法利益,以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的行为。但是对于正在发生的危险负有特定职责的人,是不能为了使自己避免这种危险而采取紧急避险的行为的。二、可以免除侵权行为人的赔偿责任的情形免除赔偿责任也称免责。一般情况下,行为人的侵权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行为人都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在以下特殊情况中,行为人给受害人造成了实际损害,可以
    2023-06-27
    414人看过
  • 紧急避险的赔偿责任是什么
    1、紧急避险的民事责任紧急避险虽然不具有刑事违法性,但也并非均为合法行为。因为它在原则上具有民事违法性,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或者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因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它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这也是避险者或受益者通常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理由所在。2、避险过当的刑事责任避险过当是指避险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行为。它要求在客观上实施了超过必要限度的避险行为,造成了合法权益不应有的损害;在主观上对避险过当行为有罪过。多数情况下,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少数情况下是间接故意或者过于自信的过失。《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一条【正当防卫】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正当防卫人应当承担适当的
    2023-06-13
    426人看过
  • 紧急避险的避险限度是多少
    紧急避险的限度条件,是指紧急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其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那么,以什么标准来衡量紧急避险是否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呢?对此,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一般认为其标准是:紧急避险行为所引起的损害应小于所避免的损害。紧急避险行为所引起的损害之所以应小于所避免的损害,就在于紧急避险所保护的权益同避险所损害的第三者的权益,两者都是法律所保护的。只有在两利保其大、两弊取其小的场合,紧急避险才是对社会有利的合法行为。所以,紧急避险所保全的权益,必须明显大于紧急避险所损害的权益。一、哪些情况下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1.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2.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正当防卫人应承担适当的责任;3.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责任或者给予适当补偿
    2023-03-04
    185人看过
  • 紧急避险阻却事由是什么
    紧急避险,又称“紧急避难”。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较小的另一方的合法利益,以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的行为。1.(职责)紧急避险是指行为人因职责规定,正在执行职务时,依法对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如消防员,在执行职务时,对于发生的火灾负有法定义务避险。2.(主动)紧急避险是指对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普通公民“见义勇为”所采取的避险行为。一、其他违法阻却事由(一)法令行为1.法律基于政策理由排除犯罪的行为,如发行彩票。2.职权职务行为,如逮捕犯罪嫌疑人、司法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自由刑、死刑。3.权利义务行为,如公民扭送现行犯。无法律依据行为或虽有一定规定但实体或程序上违反的行为不属于法令行为,可能成立犯罪。(
    2023-02-25
    177人看过
  • 紧急避险主要内容是什么?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保护公共利益、个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而不得不采取的损害较小的对方的合法权益。紧急避险是通过损害一种合法权益来保护另一种合法权益。因此,必须符合法定条件,才能消除其社会危害,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益的行为。紧急避险的构成条件是:(1)避险意图是紧急避险的主观条件,是指行为人实施紧急避险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2)紧急避险是通过损害一种合法权益来保护另一种合法权益的对象。(3)避险原因是指只有对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有危险,才能实施紧急避险。没有一定的危险,避险也没关系。紧急(4)对于避险对象,避险是通过损害一种合法权益来保护另一种合法权益。(5)紧急避险的时间条件是指正在发生的危险必须迫在眉睫,直接威胁到国家、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权利。对尚未到来或已过去的危险,不能实行紧急避
    2023-08-08
    433人看过
  • 紧急避险的损失谁承担,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
    一、紧急避险的损失谁承担紧急避险的损失承担情况如下:1.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2.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或者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受害人要求补偿的,可以责令受益人适当补偿。3.因紧急避险采取的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二、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如下:1.必须有危险发生。也就是出现了足以使合法权益遭受严重损害的危险情况,如自然灾害、动物侵袭、人的行为等使合法利益面临着紧急的危险。2.必须是实际存在的正在发生的危险。3.避险行为须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的。4.必须是为了使合法利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这是避险目的正当性的条件。法律不认可为保护非法利益而采取避险行为。5.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三、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是什么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
    2023-06-24
    297人看过
  • 紧急避险是否受刑事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紧急避险不负刑事责任。这就是说紧急避险是一种为法律所许可的行为,并不是犯罪,紧急避险人是不受刑事处罚的。但是,值得注意的事紧急避险必须控制必要的限度内,超过这个限度,可能就会改变紧急避险的性质,从而构成犯罪。对此,《刑法》第二十一条专门规定,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根据这款规定,紧急避险如果超过了必要的限度,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就要受到刑事处罚了,但是超过限度的紧急避险毕竟还是包含了紧急避险的成分,其在主观目的上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因此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于一些在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法律对其适用紧急避险有一定的限制,根据《刑法》第二十一条第三款规定,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因此,如警察等在职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在本人遭遇危险
    2023-08-17
    373人看过
  • 紧急避险分析
    紧急避险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伤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关于紧急避险的构成条件,客观上要求:1、在正在发生的危及人身法益或财产法益之现实的危险;2、险行为是不得已而为之,即当时没有可能采用其他办法以避免该危险;3、避险行为没有超过必要限度以致造成不应有的损害;4、险情不是避险人先前不适法之行为所引起;主观上,要求行为人有避险意识。关于紧急避险的本质,有不同学说见解。有主张“违法阻却事由一元论”者,有主张“责任阻却事由一元论”者,有主张“原则阻却违法两元论”者,亦有主张“原则阻却责任两元论”者。张明楷老师在其《刑法学》(第四版)中,认其为违法阻却事由。笔者赞同上述“原则
    2023-04-29
    428人看过
  • 紧急避险知识
    紧急避险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其成立的要件有:1、必须遭受现实的危险。现实的危险包括:自然力量产生的危险,如洪水、地震等;机械、能源设备产生的危险,如飞机故障、油库自燃等危险;动物侵袭造成的危险;人为原因造成的危险等。如果实际并不存在着危险,由于对事实的认识错误,行为人善意地误认为存在这种危险,因而实行了所谓紧急避险,在刑法理论上称为假想避险。假想避险的责任,适用对事实认识错误的解决原则。2、必须是正在发生的危险,即危险迫在眉睫,合法权益正处在危险威胁之中,如不实行紧急避险,危险立即会转化为现实危害,使有关的合法权益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对于尚未到来或已经过去的危险,都不能实行紧急避险。否则就是避险不适时。例如,海上大风已过,已经不存在对航行的威胁,船长这时还命令把货物扔下海去,这就是避险不适时
    2023-06-13
    292人看过
  • 紧急避险概述
    紧急避险
    我国刑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第二款规定: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三款规定: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其成立的要件有:1、必须遭受现实的危险。现实的危险包括:自然力量产生的危险,如洪水、地震等;机械、能源设备产生的危险,如飞机故障、油库自燃等危险;动物侵袭造成的危险;人为原因造成的危险等。2、必须是正在发生的危险,即危险迫在眉睫,合法权益正处在危险威胁之中,如不实行紧急避险,危险立即会转化为现实危害,使有关的合法权益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
    2023-06-11
    360人看过
  • 紧急避险人的法律后果
    (一)按照本条规定,紧急避险人造成本人或者他人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责任。例如,甲因在河堤上取土而致使河堤决口。乙驾驶从丙处借来的农用车正巧从此经过,迫不得已将车推进决口,决口被成功堵塞。丙的农用车的损失,应由甲承担赔偿责任。(二)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采取了避险行为,造成第三人利益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免予对第三人承担责任。例如甲乙丙系邻居,丙的房子因雷击失火,甲为了引消防车进入,而推倒了乙的院墙,使消防车进人后及时扑灭了丙家的大火。按照紧急避险的抗辩事由,甲对乙不承担赔偿责任,应由受益人丙对乙给予适当补偿。(三)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是为了本人的利益而采取了避险行为,造成第三人利益损害的,紧急避险人本人作为受益人,应当对第三人的损害给予补偿。例如甲乙系邻居,甲的房子因雷击失火,甲为了引消防车进人,而推倒了乙的院墙,使消防车进人后及时
    2023-04-10
    369人看过
  • 是否是紧急避险,还是避险过当
    按照刑法第21条第1款的规定,紧急避险,是指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紧急避险的本质特征,就是为了保全一个较大的合法权益,而将其面临的危险转嫁给另一个较小的合法权益。如果丁不撞中巴将会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事件,因此丁属于紧急避险,不属过当。一、紧急避险引发交通事故的责任怎么划分所谓“紧急避险”,是指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他人的人身、财产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牺牲较小利益而保全较大利益的行为。对于造成交通损害者来说,如果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即不是迫不得已采取的或保全的利益不是大于受损害利益的,则紧急避险不能构成免责事由,当事人仍需按其过错程度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如紧急避险的险情是由第三人引起的,紧急避险又符合上列要件要求,则构成避险人免责事由,而由第三人负担民事责任。如紧
    2023-06-29
    255人看过
  • 刑法解释:第二十一条【紧急避险和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的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解释】本条是关于紧急避险和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的刑事责任的规定。根据本条规定,紧急避险是指行为人在遇到某种危险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权利遭受损害,不得已而采取的侵犯另一个较小的合法权利,以保护较大的合法权利的行为。本条分为三款。第一款是关于什么是紧急避险行为及紧急避险行为不负刑事责任的规定。本款包含两层意思:1.什么是紧急避险行为。根据本款的规定,采取紧急避险行为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避险的目的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危险;(2)“
    2023-06-11
    347人看过
  • 交通事故与紧急避险是什么
    按照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的行驶途中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交通事故:构成交通事故应当具备下列要素:(1)必须是车辆造成的。车辆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没有车辆就不能构成交通事故,例如行人与行人在行进中发生碰撞的就不构成交通事故;(2)是在道路上发生的。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3)在运动中发生。是指车辆在行驶或停放过程中发生的事件,若车辆处于完全停止状态,行人主动去碰撞车辆或乘车人上下车的过程中发生的挤、摔、伤亡的事故,则不属于交通事故;(4)有事态发生。是指有碰撞、碾压、刮擦、翻车、坠车、爆炸、失火等其中的一种现象发生;(5)造成事态的原因是人为的。是指发生事态是由于事故当事者(肇事者)的过错或者意外行为所致。如果是由于人无法抗拒的各种自然灾害造成,均
    2023-02-04
    265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紧急避险是刑法规定的一种出罪事由。具体来说其构成要件有: 1、避险人的合法权益面临现实危险(不含职业或者业务上有特定责任的人要面对的对其本人的危险); 2、这种危险正在发生; 3、因为不得以损害另一合法权益; 4、紧急避险要有避险意识,也即... 更多>

    #紧急避险
    相关咨询
    • 紧急避险的适用条件是什么,紧急避险的种类及紧急避险的
      广西在线咨询 2022-04-01
      (一)紧急避险的概念: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的侵害,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个较小的合法利益的行为(《刑法》第21条)。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伤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二)紧急避险适用的条件:1、起因条件。紧急避险的起因条件,是指必须有需要避免的危险存在。2、时间条件。紧急避险的时间条件,是指危险必须
    • 什么是紧急避险以及紧急避险的条件是什么,紧急避险的条件是怎样的
      宁夏在线咨询 2022-03-30
      所谓紧急避险,是指在危险情况下,为了使社会公共利益、自身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更大的损害,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致他人或本人损害的行为。紧急避险的条件是 ①本人或者他人的生命、身体、自由、财产或者社会公共财产遭受正在发生的“急迫危险”。 ②具有“避险目的”。即避险人主观上是为了避免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身体、自由、财产或公共财产上之急迫危险而采取避险行动。 ③避险行为具有“必要性”。 ④避险行为具有“
    • 紧急避险的定义是什么紧急避险的条件紧急避险的成立需具备什么条件
      重庆在线咨询 2022-03-08
      紧急避险的定义 怠避险是在法律所保护的权益遇到危险而不可能采用其他措施加以避免时,不得已而采用的损害另一个较小权益以保护较大权益免受危险损害的行为。 紧急避险的条件 紧急避险的成立需具备以下条件:1.必须有危险发生;2.必须是危险正在发生33.必须是针对第三人的较小的合法权益进行避险34.必须出于避险意图35.必须是在迫不得已情况下实施;6.必须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本案中,陈冬生在吉
    • 刑法规定的紧急避险指的是什么?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07-16
      1、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2、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紧急避险的特征有什么紧急避险的要件有什么
      甘肃在线咨询 2022-08-06
      (1)必须针对正在发生的紧急危险。如果人的行为构成紧急危险,必须是违法行为。 (2)所采取的行为应当是避免危险所必需的。 (3)所保全的必须是法律所保护的权利。 (4)不可超过必要的限度,就是说,所损害的利益应当小于所保全的利益。紧急避险不负法律责任。在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不得在发生与其特定责任有关的危险时实行紧急避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