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并经依法征收后仍未缴纳或者补足社会保险费;欠缴单位工商登记信息确立,企业生产、经营仍正常运行,且已进入征收执法程序并查明欠费事实;累计欠缴月份在3个月及以上且欠费金额较大;经市社保中心对欠缴单位采取查账划拨欠缴社会保险费措施后目前仍有大额欠费的或未按法律法规规定履行法定义务的。
如果不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人单位的名称和违法违规行为可能出现在本市的新闻媒体上,向社会公示。近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关于对欠缴社会保险费单位实施社会公开告示的试行意见》(以下简称《试行意见》),明确本市建立包含社会新闻媒体以及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政府网站的社会公示平台,由上海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对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并经依法征收后仍未缴纳或者补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实施公示。社会公开告示内容主要为欠缴社会保险费单位的名称及违法违规行为。
哪些情形的欠费单位可以实施社会公示?首要条件是用人单位如果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并经依法征收后仍未缴纳或者补足社会保险费的,《试行意见》指出还需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欠缴社会保险费单位工商登记信息确立,企业生产、经营仍正常运行,且已进入征收执法程序并查明欠费事实的;累计欠缴月份在3个月及以上且欠费金额较大;经市社保中心依法履行征收职责,对欠缴单位采取查账划拨欠缴社会保险费措施后目前仍有大额欠费的或未按法律法规规定履行法定义务的。
按照规定,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权上海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负责对欠缴社会保险费单位组织实施社会公开告示工作,并以上海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名义发布。首先,市社保中心对拟公开告示单位实施事先告知,并督促其及时缴纳欠缴的社会保险费,限期仍未缴纳欠费的,纳入实施公示范围;其次,确定公开告示单位名单和告示材料,送达相关社会媒体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自办媒体,实施告示;再次,对实施公开告示的单位进行后续跟踪,进一步加强对仍未缴纳或者补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后续强制征收工作;最后,对实施公开告示单位的违法行为探索纳入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
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如何公示告知
486人看过
-
单位社保补缴后一直没显示
158人看过
-
单位缴纳社会保险应该告知本人吗
462人看过
-
处理用人单位拒不告知社保缴费情况的依据
347人看过
-
单位交社保显示欠费
230人看过
-
先行缴纳社保后可向单位追偿吗
103人看过
-
离职后社保是先缴纳单位还是个人扣除单位湖北在线咨询 2022-04-13单位为员工缴纳社保,员工入职之后就需要为员工缴纳,所以是先由单位支付,之后在工资中扣除个人缴纳部分。 《工资支付暂行条例》 第十五条用人单位不得克扣劳动者工资。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代扣劳动者工资: (一)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 (二)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应由劳动者个人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 (三)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抚养费、赡养费; (四)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从劳动者工资中扣
-
单位缴纳社会保险应该告知本人,具体规定有哪些青海在线咨询 2023-11-28单位缴纳社会保险应该告知本人。职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明细情况告知本人;若用人单位未告知的,职工本人可以自行查询。
-
欠缴社保的单位北京在线咨询 2022-08-28一、单位欠缴社保的解决方法: 1、如果用人单位未缴社保,劳动者可以直接向劳动监察部门或社保中心投诉。 2、对于因用人单位未缴社保而导致的劳动者医疗费、生育费、养老保险等损失的,劳动者可以依法申请仲裁、诉至法院。 需要注意的是: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二、单位欠缴社保对失业求职证没有影响,但是会影响到失业保险金的领取。 根据《中
-
离职后用人单位社保停缴吗香港在线咨询 2022-03-10离职后用人单位社保停缴的。如果离法定退休年龄超过15年的暂时不用缴纳,可在找到工作后让用人单位继续缴纳就行,因为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前累计缴满15年社保的就可以领取养老保险金。所以如果年轻,可以暂时不用缴纳参照《社会保险法》第十六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
-
无须事先告知用人单位的情况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10-21《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1)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2)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3)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4)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5)因本法第26条第1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劳动者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