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与某远洋公司于1999年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王某在公司中从事船员工作。合同中约定,任何一方造成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应承担违约责任。随后公司根据其单位的特点,在2005年10月制定了自己单位内部的管理规定,对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和数额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该管理制度经公司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在公司的局域网、内部刊物上予以了公布。后王某自2008年2月,未上岗工作。随后,公司多次发电给王某,要求其到公司上班,逾期按旷工处理。但王某一直未到公司报到,2008年4月公司以其旷工为由,对其做出除名处理,与其解除了劳动合同。王某按公司的管理规定向公司交纳了违约金。后,王某要求公司退还其交纳的违约金,成讼。
本案争议的焦点是某远洋公司因王某旷工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后,是否可以依据与其签订的劳动合同及其该公司制定的规章制度收取王某的违约金。
一种意见认为,某公司与王某在劳动合同中虽有任何一方造成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应承担违约责任。的条款,但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某公司与王某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违约责任条款无效。且某公司随后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虽对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和数额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但某公司无法证明对王某进行了告知,也无法证明王某已知情。因此该规章制度对王某未生效,对其也没有约束力。故认为某公司依据与王某签订的劳动合同及本公司制定的规章制度收取王某的违约金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王某的请求应予支持。
另一种意见认为:某公司与王某在1999年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该合同是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签订,并且不违反当时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因此应认定劳动合同合法有效。在劳动合同中双方约定的任何一方造成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应承担违约责任。虽然对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没有明确约定,但在某公司随后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中对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及数额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该内部管理规定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且经过了某公司职代会通过,并在某公司网站、内部刊物上均予以了公示。因此,可以认为该内部规章制度对某公司的全体员工有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的规定,某公司依据与王某签订的劳动合同及本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收取王某的违约金具有法律依据。王某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
用人单位为了实现规范化管理,保证单位各项劳动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保障劳动者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往往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规章制度。但的确不是用人单位制定的所有的规章制度都会对劳动者产生效力,成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9条规定,只有符合以下条件的规章制度才能成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
首先,该规章制度应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即必须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民主程序通过。
其次,该规章制度应当合法。所谓合法,即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
最后,规章制度应当向劳动者公示。规章制度是否公示对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影响极大,可能直接关系到劳动争议案件的胜败。实践中,规章制度的公示方式很多,用人单位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单位情况的公示方法。比如,将规章制度在企业内部进行学习、培训;签订职工手册;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在网站上公布;在单位的公告栏、宣传栏内张贴等多种方式。但一定要注意保存公示的证据,尽量采取易于举证的公示方法。否则一旦认定未经公示将对劳动者不产生约束力。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对此也进行了规定,即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可见,《劳动合同法》又从法律的层面对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予以了确认。
纵观本案,王某与某公司是1999年签订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该劳动合同中约定,任何一方造成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应承担违约责任。按照当时的法律法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违约责任。新的劳动合同法虽然在第二十五条中规定,除本法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即除服务期和保密情形外,禁止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但《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施行,按照法律一般不溯及既往的理论,《劳动合同法》施行前已依法订立且在劳动合同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只要不违反合同订立时的法律法规,在劳动合同法施行后,即使部分条款不符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也应当视为有效,应当继续履行。另外,考虑到远洋公司的行业特点,公司定期为船员支付培训及办证等相关费用,及远洋船员紧缺等综合因素,劳动合同中的违约责任条款合法,应继续有效。
本案中某公司2005年10月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虽是在王某与某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后制定,但其系经某公司的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也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在某公司的局域网及内部刊物上予以了公布。因此可以认定该规章制度对某公司的劳动者已经进行了公示,履行了对单位职工的告知义务,对全体职工发生了效力。且该规定制定时,王某在该单位正常工作,故应推定王某对该管理规定已知晓。若再由单位证明王某知晓该规定,对单位是不公平的,也会加重单位的举证责任。故,王某应依据与某远洋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及该公司制定的规章制度承担违约责任,支付违约金。
天津市高院民三庭:张胜
-
【劳动法须知】劳动争议案件的举证责任
221人看过
-
劳动争议案件仲裁时效的起算点的确定
189人看过
-
劳动争议案件中劳动者的举证责任如何承担
89人看过
-
试述劳动争议案件举证责任的特殊性
137人看过
-
对劳动关系的确认属于劳动争议案件
265人看过
-
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与劳动争议案件
147人看过
在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是公诉案件的公诉机关(检察院)和自诉案件的自诉人(被害人)依法应当承担的证明责任。 公诉案件的检察院负责举证,公安机关有侦查权,公安机关收集的证据可以作为检察院举证的材料,但公安机关没有向法庭举证的资格。... 更多>
-
劳动争议案件中未经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确认的,能否提起劳动争议反诉台湾在线咨询 2022-03-04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六条“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后,当事人增加诉讼请求的,如该诉讼请求与诉争的劳动争议具有不可分性,应当合并审理;如属独立的劳动争议,应当告知当事人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规定,反诉的内容如果没有经过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的处理,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该条的规定,使得在劳动争议仲裁程序中没有提出反申诉的当事人,如果没有提起诉讼作为原告的话,其
-
劳动争议案件如何确定管辖法院宁夏在线咨询 2022-04-18《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一条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管辖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第四十九条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仲裁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劳动争议
-
哪些劳动争议劳动法规定的劳动争议案件中当事人不能立即起诉的案件澳门在线咨询 2022-03-05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下列纠纷,属于《劳动法》第二条规定的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2、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已形成劳动关系后发生的纠纷;3、劳动者退休后,与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原用人单位因追索养老金、医疗费、工伤保险待遇和其他社会保险费而发生的纠纷。 劳
-
违反劳动合同的违约责任,劳动合同违约金数额如何确定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2-05一、违反劳动合同的违约责任 对于劳动合同违约责任方式,考虑到劳动合同的特殊性,结合国外劳动合同违约责任方式的规定,主要应以继续履行,赔偿损失为主,以禁令、申明等防范、补救措施方式为辅,违约金和定金方式不宜适用于劳动合同违约责任场合。 继续履行又称实际履行或特定履行,是指在违约方不履行合同时,相对方请求违约方继续履行债务的责任方式。尤其在单位违约时应首选以继续履行的责任方式来承担劳动合同违约责任,这
-
劳动争议案件的分类劳动争议的案件涉及哪些山西在线咨询 2022-04-25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之间因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和履行劳动合同而发生的纠纷,即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因劳动关系中的权利义务而发生的纠纷。根据争议涉及的权利义务的具体内容,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4、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