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外交保护的条件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8-09 11:13:25 270 人看过

外交保护的条件具体有以下三条:

1、本国国民的合法权益因所在国的国际不当行为而受到损害;

2、受害人自受害之日到抗议或求偿结束之日须持续具有本国国籍,而且一般不能具有所在国的国籍;

3、受害人须以用尽当地救济(办法)且未能获得合理补偿,即所谓用尽当地救济原则。

对公司和股东的外交保护问题

自1996年将外交保护列为适宜于编纂和逐渐发展的三个专题之一以来,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下称委员会)已就此专题先后任命了2位特别报告员,[1]提交了7份报告。2004年,在委员会第56届会议上,一读通过了包括19个条文的草案及其评注;随后,该草案被发送给各国政府以征求评论和意见。在收到各国政府的评论意见[2]及进行讨论之后,2006年5月30日,在第2881次会议上,委员会二读通过了该条款草案及相应评注。在第2909次会议上,委员会建议大会以草案为基础制定一项公约。

虽然外交保护在国家间的实践中存在很长历史,但正如国际法委员会的工作方法所显示的那样,这一主题仍然是国际法领域中一个编纂和逐渐发展的专题。委员会二读所通过的条款草案,一方面汇集了外交保护领域大量的国际习惯,另一方面,在很多方面,其属于逐渐发展的内容。有关公司和股东的外交保护,同样具有上述两个特征。

长期以来,关于外交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国内实践部门与学术界一直关注不够,以至于对一读通过的草案,我国没有发表任何评论与意见。只是在二读通过之后,相关草案在联大法律委员会进行审议的时候,我们才发表了相应评论,[3]从而丧失了最早参与相关主题立法的机会。

但随着我国海外投资的增多,对海外本国公司和投资者的保护问题,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在此背景下,我们理应深入地研究草案的相关规定,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相应对策。本文的目的,即在于对草案关于公司和股东外交保护的相关规定进行初步研究,以期抛砖引玉。

一、条款草案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立场

《外交保护条款草案》(下称草案)涉及到公司和股东外交保护的内容共5条,分别为第9,10,11,12,和第13条。第9条是关于公司国籍国的规定,第10条是关于公司持续国籍的规定,第11和第12条是关于对股东提供外交保护的规定,第13条是关于对其他法人提供外交保护的问题。

在对公司和股东提供外交保护方面,草案坚持的一个基本立场就是:公司国籍国行使外交保护是原则;公司国籍国为其成立地国。以对公司提供外交保护为主,股东所属国行使外交保护为例外。

二、对公司提供外交保护的依据——公司的国籍

对公司提供外交保护的依据在于公司的国籍,因此,如何界定公司的国籍,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公司国籍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公司能否具有双重国籍?如果具有双重国籍,怎么解决不同国家所提供外交保护间的冲突?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首先看草案的相关规定。

早在巴塞罗拉牵引公司案中,就涉及到公司的国籍问题。在该案中,国际法院强调,公司这类实体的出现,主要源于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国际法承认,一国根据其管辖范围来创设公司这样的实体,本质上是其国内管辖事项。[4]因此,各国有权根据自己的法律来决定公司在本国成立的条件。草案对此是表示同意的。草案规定,为对公司(corporztion)行使外交保护的目的,国籍国是指公司依照其法律成立(incorporated)的国家。根据这一规定,公司的成立使其具有了就外交保护而言的国籍。[5]

公司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为了适应投资和战略扩张等需要,公司往往会在其他国家建立分支机构如办事处等。同时,在一国成立的公司,其管理总部和财务控制权可能处于另一国。那么,就公司的外交保护而言,国籍是否就是唯一的决定性要件呢?草案第9条接着规定,当公司受另一国或另外数国的国民控制,并在成立地国没有实质性商业活动,而且公司的管理总部和财务控制权均在另一国时,那么该另一国应视为国籍国。

在巴塞罗拉牵引公司案中,国际法院为公司的国籍国行使外交保护规定了两个条件:在该国成立;在该国拥有注册的公司办事处。这两个条件是并列的,缺一不可。[6]国际法院的推论明显地受到了自己在诺特博姆案中所确立的有效国籍的影响,虽然其并没有使用有效联系这一措辞;[7]相反,法院采用了永久和密切联系(closeandpermanentconnection)的标准。[8]对于这一标准,法院进行了具体例证。[9]

从草案的上述规定来看,其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形,即公司在一国设立,却与另一国有密切和紧密联系。按照第9条第一句的规定,公司具有设立地所在国的国籍,并应由该国行使外交保护。但当该公司与设立国没有什么实质性联系的时候,该国可能并不愿意行使外交保护。为防止公司外交保护出现空白,草案做出了上述规定。草案的这一规定,虽然采用了国际法院在上述案件中的密切联系标准,却并没有完全采用法院在具体例证中所采用的要件。草案共规定了三个要件:该公司必须受另一国国民控制;公司在设立地国没有实质性商业活动;公司的管理总部和财务控制权均处于该另一国。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要件,该另一国才有权对公司行使外交保护。相对于国际法院在巴塞罗拉案中所参考的诸多要件,草案所规定的要件更为严格。

从草案的上述规定来看,对公司提供外交保护,只有两种情形:要么由公司设立地国行使,要么由公司的管理总部和财务控制权所在国行使。之所以如此规定,委员会的理由是:将外交保护权赋予同一个公司具有联系的多个国家,将可能带来混乱和无保障。[10]

当公司国籍国行使外交保护权的时候,公司必须持续性地具有该国国籍,即从发生损害之日到正式提出求偿之日,公司都须具有行使外交保护权国家的国籍。草案第10条便是关于公司持续国籍(continosnationality)的规定。草案第10条第1款规定,一国有权为从发生损害之日到正式提出求偿之日持续为该国或其被继承国国民的公司行使外交保护。如果在上述两个日期该公司都持有该国国籍,则推定该国籍是持续的。这一规定,与第5条关于为自然人行使外交保护的国籍要求,[11]是一致的。

但是,当公司在提出求偿之后获得被求偿国国籍吋,一国是无权主张外交保护的。草案第10条第2款明确地规定了这一点。现实中曾发生过这样的实例。[12]

但是,当在受到损害之时具有某国国籍,而由于所受损害,公司已不复存在时,该国能否行使外交保护权呢?一读通过的草案曾经设置了类似条文。第10条第2款(一读案文)规定,国家继续有权为在发生损害之时为其国民,但由于损害而按照该国法律终止存在的公司行使外交保护。这一案文被送至各国评论时,美国对此是大加批评,认为对消亡公司的外交保护不应成为持续国籍规则的例外。美国称,只要公司仍有法律人格,国家便可继续就该公司的要求行使保护;而只要根据国内法具有起诉或被诉权,便具有法律人格。许多国内法律制度允许公司在解算后一段有限时间内继续提出和维护公司存在期间产生的要求,也就是说法律人格持续至这段时间终止。这样,为已消亡公司提出求偿要求的问题会很少出现,因为大多数要求可以在公司仍保留法律人格的期间予以审理。[13]对美国的这一观点,特别报告员认为,根据众多法官包括美国籍法官在巴塞罗拉牵引公司案中的观点,以及广泛存在的有关实践,有必要保留上述第2款。[14]因此,在二读通过的案文中,经少许修改后,上述条文依然保留。草案第10条第3款规定,尽管有第1款的规定,一国继续有权为在发生损害之日为其国民,但由于损害的原因,按照成立地国法律终止存在(ceasedtoexist)的公司行使外交保护。

三、对股东提供外交保护的条件

草案第11条和第12条都是关于对股东提供外交保护的规定。第11条规定,在公司受到损害的情况下,公司股东的国籍国无权为这些股东行使外交保护,除非:(a)由于与损害无关的原因,按照成立地国的法律该公司已不存在;或(b)在受到损害之时,公司具有所指对其造成损害负有责任的国家的国籍,并且按照该国法律成立公司是在该国开展经营活动的前提条件。第12条规定,在一国的国际不法行为对股东本人的权利而非公司的权利造成直接损害的情况下,这些股东的国籍国有权为其国民行使外交保护。下面,我将结合草案评注和相关案例,就上述两条的规定作一分析。

对股东的外交保护问题,是巴塞罗拉牵引公司案所处理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其直接涉及到比利时在国际法院的出庭资格问题。关于此问题,法院的立场是:公司应由公司的国籍国而不是股东的国籍国来保护。只有在被控行为侵犯了股东的直接权利时,股东才有独立的诉讼权。[15]国际法院认为,在两种例外情形下,股东国籍国可代表股东行使外交保护权:公司在其注册地不复存在;公司注册国本身对公司造成损害。[16]但由于这两种情形与案件无关,法院并没有进一步地展开深入分析。根据草案第11条(a)款的规定,股东所属国要行使外交保护权,必须符合两个条件:(1)与损害无关的原因;和(2)按照成立地国的法律公司已不存在。在各国政府的评论中,曾有国家建议删除与损害无关的原因这几个字,特别报告员也同意这一意见,[17]但二读通过的案文还是保留了这一条件,主要原因是,要考虑到第10条第3款的有关规定,这意味着,股东的国籍国无权针对导致公司停业(demise)的侵害而行使外交保护。第二个条件,主要是参考了国际法院在巴塞罗拉牵引公司案中的标准。在该案中,法院认为,只有在公司在法律上已消亡时,股东才失去了通过公司获得补救的可能性;只有在股东失去了所有此种可能性后,才产生其政府采取行动的独立权利。[18]因此,草案没有采用一些国家建议的实际停业的标准,而是法律意义上的公司地位消失的标准。这一标准,显然更为准确,含义也特别确定。

第11条(b)款在转交给各国政府进行评论的时候,美国基于法律和政策的理由,对此款表示质疑。但是,特别报告员并不认同美国的质疑,因为,一方面,美国并没有考虑到关于此款规定的大量司法意见,另一方面,美国也明显地对与自身有关的判例如西库拉电子公司案视而不见。[19]比利时认为,此款中所附加的限制性条件,即根据对造成损害负责的国家的法律组建公司是在该国开展经营活动的前提条件,不符合习惯国际法的规则,因而应予取消。英国也认为,无论在成立地国成立公司的理由为何,都应允许股东国籍国行使外交保护权。[20]挪威代表北欧国家也持与比利时相同的立场。[21]这些国家的反对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草案此款的规定,与所谓的卡尔沃条款及卡尔沃公司问题混杂在一起,不能不引起对类似条款和制度表示反感国家的注意。同时,本款的规定,也有明显的漏洞。显而易见的是,当不是基于法律而是迫于政治或政策的压力,必须通过成立公司才能在某国开展经营活动时,条款的有关规定是不能适用的。在此情势下,很可能会出现股东利益保护空白的情况。因此,如何更好地完善草案的现有规定,将是今后必须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

对于第12条,美国同样表示反对,因为草案关于自然人外交保护的规定,完全可以延伸到对股东的保护方面,而没有必要单独规定。中国代表段洁龙在联大六委审议进行评论的时候,也发表了相同的观点。[22]特别报告员没有特别反驳美国的这一立场,而只是单纯强调要全面编纂国际法院在巴塞罗拉牵引公司案中所阐述的有关原则。[23]但是,由于股东并非仅仅限于非自然人,因此,本条的规定,依然有必要。

对于本条中所规定的股东本人的权利,国际法院曾经在巴塞罗拉牵引公司案中予以了列举,如获得已公布红利的权利,出席大会的权利,在会上投票的权利,股东分享公司清理结束后处理剩余财产的权利等。[24]草案在这里并没有列举。草案评注强调,必须认真分清股东权利和公司权利之间的界限,特别是关于参与管理公司的权利。股东本人的权利和有别于公司本身的权利这两个短语强调了对第12条草案做狭义解释这一点。[25]一般而言,应根据成立地国的国内法来确定公司权利和股东的权利。但当公司是在实施不法行为的国家成立,而股东国籍国的相应规定与公司成立地国的国内法的规定差异非常明显,二者无法协调时,可能就需要根据一般公司法的规定来解决这一问题。

当股东具有不同的国籍时,就涉及到了多个国家外交保护权的联合行使或协调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草案无论是第11条还是第12条,没有做出单独和特别的规定。只在草案评注中简单地提到,这些国家将会并且应当协调它们的要求,并确保国民拥有大部分股本的国家成为案中的求偿国。[26]显然,在此问题上,英国的评论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27]

四、对其他法人提供外交保护的问题

草案第13条规定,本章所载的原则应酌情适用于公司以外的其他法人的外交保护。对于这一条款,中国代表的观点是,实践中,由国家出资并最终由国家控制的大学是法人的一种形式,因此,我们建议,在评注中明确由国家出资并最终由国家控制的大学同样具有获得外交保护的资格。[28]

必须注意的是,草案第3章关于法人的规定,主要针对的是资本一般呈股份形式的营利性有限责任企业(profit—makingenterpriseswithlimitedliabilitywhosecapitalisgenerallyrepresentedbyshares),[29]其主要原因在于:公司具有某些相同的特征;公司是参与对外贸易和投资的主要法人,对法人的外交保护主要是关于对外国投资的保护。是否赋予其他实体以法人资格,各国法律制度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并且,在法人理论上,仍存在着拟制说和实在说这两种对立的理论。因此,草案不可能为每一类不同的法人都单独制定关于外交保护的规定,而只能通过此种概括性的措辞,将对公司实行的外交保护原则扩展到其他法人。

草案特别强调,对于其他法人,各国应酌情适用有关公司的外交保护原则。这实际上意味着,在适用草案第3章中的任何一条或几条于其他法人的时候,必须根据该法人的性质和功能。草案评注例证道,如果该法人没有股东,草案第11条和第12条显然是不能酌情适用的。[30]

五、对公司和股东行使外交保护的前提性条件:用尽当地救济

国家在对自己的国民行使外交保护的时候,一般都必须符合一个条件:该国民须用尽当地救济。这是一条习惯国际法规则,[31]既对自然人适用,也对法人适用。因此,当国家欲对公司或本国股东行使外交保护的时候,同样必须符合这一前提性条件的要求。草案第3部分即第14,15条即是关于当地救济的规定。

草案第14条规定,1.除非有第15条规定的情形,一国对于其国民或第8条所指的其他人所受的损害,在该受损害的人用尽所有当地救济(alllocalremedies)之前,不得(maynot)提出国际求偿。2.当地救济指受损害的个人可以在据称应对损害负责的国家,通过普通或特别的司法或行政法院或机构获得的法律救济。3.在主要基于一国国民或第8条所指的其他人所受的损害而提出国际求偿或请求就该求偿做出一份宣告性判决时,应用尽当地救济。

如何判断当地救济是否用尽?根据第2款的规定,首先,必须用尽所在国国内法规定的所有司法救济。但此种救济,应限于通常情形下所能提供的手段。一般而言,获得一项已生效的定案判决,就可以视为当地救济用尽;其次,还必须用尽所在国所能提供的行政救济。但此种行政救济,不包括旨在获得优惠而不是维护权利的救济,也不包括恩惠性的救济,除非该救济是随后开展诉讼程序的基本前提条件;最后,在进行国际求偿的时候,求偿者必须提出其在用尽当地救济过程中所具备的证明其要求的实质内容的证据。不能利用外交保护提供的国际救济来弥补在国内一级提出要求时的准备不当或表述不当。[32]

在判断是否用尽当地救济的问题上,还必须结合第15条的规定来理解。第15条规定,在下列情况下,无需用尽当地救济:(a)不存在合理地可得到的能提供有效救济的当地救济,或当地救济不具有提供此种补救的合理可能性;(b)救济过程受到不当拖延,且这种不当拖延是由据称应对损害负责的国家造成的;(c)受损害的个人与据称应对损害负责的国家之间在发生损害之日没有相关联系;(d)受损害的个人明显地被排除了寻求当地救济的可能性;或(c)据称应对损害负责的国家放弃了用尽当地救济的要求。就(a)款而言,其采用了不具有实现有效补救的合理可能性标准,相对于显属徒劳标准和没有合理的成功机会标准而言,这一标准兼采了二者的长处。[33]就(b)款而言,在判断救济是否被不当拖延方面,很难有确定的标准可以评估,因此,这一问题,应结合特定的个案进行决定。就(c)款而言,主要涉及到的是跨界损害等特定情形。因为在这样的情形下,因为在受损害的个人与被告国之间缺乏特定的联系,如不存在自愿接受管辖的前提,要求用尽当地救济对受损害人来说,可能面临巨大困难,从而不免造成对其既不公平也不合理的结果。这实际上是对受损害者权益的一种衡平。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如果受损害者自愿地接受被告国管辖,才可以要求其用尽当地救济。就(d)款而言,就要求受损害者不仅证明在用尽当地救济方面存在严重困难,而且要证明自己明显地被排除于寻求合理救济的可能性之外。适用这一条款的时候,受损害者所承担的举证责任,明显地要高于前面几种情形。就(c)款而言,性质完全不同于前述四种情形。国家放弃用尽当地救济的要求,既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默示的,还可以被推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外交人员法》第三十二条驻外外交机构或者驻外外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奖励:

(一)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荣誉和利益作出重大贡献的;

(二)为维护中国公民和法人在国外的人身、财产安全或者其他正当权益作出突出贡献的;

(三)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作出重大贡献的;

(四)在战乱等特定艰苦环境中有突出事迹的;

(五)为保护国家秘密作出突出贡献的;

(六)遵守纪律,廉洁奉公,作风正派,办事公道,模范作用突出的;

(七)尽职尽责,工作实绩突出的;

(八)有其他突出表现应当给予奖励的。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5月18日 07:4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公司办事处相关文章
  • 简述采取税收保全措施的条件
    税收保全措施是指税务机关对可能由于纳税人的行为或者某种客观原因,致使以后税款的征收不能保证或难以保证的案件,采取限制纳税人处理和转移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的措施。税收保全措施,是法律赋予税务机关的一种强制权力。税收保全措施的对象新《税收征管法》第二十九条规定:除税务机关、税务人员以及经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委托的单位和人员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税款征收活动。第四十一条本法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第四十条规定的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的权力,不得由法定的税务机关以外的单位和个人行使。因此,征收税款以及采取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是法律赋予税务机关的法定权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七条对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的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以及临时从事经营的纳税人,由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纳税额,责令缴纳;不缴纳的,税务机关可以扣押其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扣押后缴纳应纳
    2023-07-21
    212人看过
  • 简述刑事拘留取保候审的条件
    刑事诉讼中的取保候审,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以保证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根据《刑事诉讼法》第50条、第51条、第60条及其他有关规定,取保候审的条件为: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刑较轻,没有必要逮捕,但有可能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及其他妨碍诉讼顺利进行的,应当采用取保候审。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行较重,但在采取取保候审时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且没有逮捕必要时,应当采用取保候审。3.应当逮捕,但患有严重疾病,不宜羁押的,诸如因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可以取保候审。4.依法应当逮捕,但正在怀孕或者哺乳自己婴儿的。具有此种情形,在逮捕前发现的,就不能决定逮捕;在逮捕后发现的,则应变更强制措施,改用取保候审方法。大道的大道的5.
    2023-06-11
    244人看过
  • 简述刑事案件立案的条件
    一、简述刑事案件立案的条件《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根据这一规定,立案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犯罪事实;二是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一)立案的事实条件——有犯罪事实。有犯罪事实,是指根据已有的材料能够说明存在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包括预备犯罪,正在实施犯罪,犯罪未遂、既遂或中止。(二)立案的法律条件——依照刑法及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对所存在的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的规定,立案材料属于下列六种情况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不应立案:(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二
    2023-04-13
    274人看过
  • 简述商品房预售的条件
    一、简述商品房预售的条件房屋预售虽然是一种可行的销售方式,但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导致投机行为,损害消费者的正当权益。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以下全书简称《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专门对房屋预售的条件作出了规定。根据该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房屋预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第一,已交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此项规定是商品房预售的基础。因为只有土地使用权是合法的,在土地上所建的房屋才能合法地进入流通领域,从而达到预售的目的。第二,持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此项规定是房屋开工建设的前提。城市任何建设项目都得置于城市的总体规划之下,房屋建设也不例外。房地产开发企业只有在其建设项目符合城市规划,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才能开工建设。第三,按提供预售的房屋计算,投入开发建设的资金达到工程建设总投资的25%以上,并已经确定施工进度和竣工交付日期。此项规定是房屋预售的关键性问题。
    2023-04-12
    248人看过
  • 波兰知识产权保护简述
    波兰是《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成员国。专利方面简述波兰专利局是负责专利注册的主管部门。外国人在波兰注册专利,需通过在波兰注册的专利代理人代为办理。根据波兰《专利法》规定,专利保护期为20年,使用权保护期为5年,可申请延长5年。保护期间支付费用。工业产权保护期限50年。商标方面简述根据波兰1985年实施的《商标法》,商标保护期为10年,可延长10年,连续3年不使用则解除保护。波兰是《国际商标注册马德里协定》成员国。版权方面简述1994年波兰议会通过版权法,保护范围包括文学、科学、工业、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图纸、电脑程序、音乐、舞蹈等。著作权从作者死亡或第一次出版之日起70年后失效。
    2023-06-08
    179人看过
  • 简述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正当防卫,指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行为的人,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应该符合四个条件:1、正当防卫所针对的,必须是不法侵害。2、必须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3、正当防卫所针对的、必须是不法侵害人。4、正当防卫不能超越一定限度。一、打架时受害方应该怎么样才算正当防卫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打架时受害方正当防卫的情形有:他人进行不法侵害,受害人为保护自身和财产的侵害,采取制止的行为构成正当防卫。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必须在对于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采取的行为;只针对不法侵害人;正当防卫不能超越一定限度,否则构成防卫过当。二、正当防卫会受到刑事处罚吗正当防卫如果超过必要限度,构成犯罪的受刑事处罚,否则不受刑事处罚。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是:正当防卫所针对的,必须是不法侵害;不法侵害是正在进行时;正当防卫所针对的必须是不法侵害人;
    2023-06-23
    96人看过
换一批
#公司设立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公司办事处
    相关咨询
    • 简述取保候审条件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4-13
      取保候审的条件: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刑较轻,没有必要逮捕,但有可能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及其他妨碍诉讼顺利进行的,应当采用取保候审。 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行较重,但在采取取保候审时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且没有逮捕必要时,应当采用取保候审。 3.应当逮捕,但患有严重疾病,不宜羁押的,诸如因患病
    • 交通事故定义的条件简述
      河北在线咨询 2022-07-11
      具体构成“交通事故”需满足如下几个条件: (1)交通事故中的当事人,必须有一方使用车辆(车辆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而对另一方当事人的范围并无要求。另一方可以是与交通活动相关的机动车辆的驾驶人员、乘客或者行人等,也可以是不以交通为目的,但其活动或者行为与交通有紧密联系的其他人。 (2)交通事故发生的地点应当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规定的“道路”范围内。根据第119条的相关规定,交通事故中界定的“道路
    • 简述征用条件
      河南在线咨询 2022-06-09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 简述的概念和条件
      湖南在线咨询 2022-10-19
      减刑:指是对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的,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减刑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我国刑法中减刑,主要是指缩短自由刑的执行期限,因而与其他刑罚执行中的减轻制度得以区分。减刑只能适用于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
    • 简述暂予监外执行的对象和条件
      天津在线咨询 2022-07-22
      罪犯不得暂予监外执行: (1)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未减为有期徒刑的罪犯; (2)暂予监外执行可能社会危险性的罪犯; (3)自伤自残的罪犯; (4)罪犯严重,民愤很大的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