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则》的三年诉讼时效期间是否具有溯及性?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法无溯及力”是法治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人们不可能未卜先知预见到将来的法律而行事,因此,所有的法律,都只能在公布之后才能施行,而为了让民众有时间学习和了解法律,还需要公布之后经过一段时日再施行。比如,《民法通则》是1986年4月12日通过并公布的,但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该法自1987年1月1日起施行。但是,“法无溯及力”的法律适用原则,并不能当然地机械地适用诉讼时效期间的规定。我们说,法律对法律公布施行之前的行为和活动没有溯及力,是因为行为时无法预见到将来的法律规定。但诉讼时效不同于其他法律规范,时效是赋予时间经过以一定的法律效果,而时间的经过有一定的时间长度和持续性。就此而言,诉讼时效尽管规定在民事实体法中,但有些类似于民事诉讼法的程序规定。因此,关于诉讼时效期间,可以比照刑法上的“从旧兼从轻”原则,从保护债权人的角度出发,在《民法总则》公布时,只要没超过其规定的三年诉讼时效,均应适用《民法总则则》的时效期间。2015年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中国民法学研究会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总则专家建议稿(提交稿)》就有类似的规定,该建议稿第十三条规定了【溯及效力】:“本法实施以后发生的民事活动,适用本法。本法实施以前发生的民事活动,适用当时的法律,但本法的规定更有利于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的除外;当时的法律没有规定的,适用本法。”在《民法通则》施行时,关于诉讼时效期间的适用,实际上采用了比上述思路更为激进更加保护债权人的思路。1987年5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对在审判工作中有关适用民法通则时效的几个问题的批复给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的答复称:“(三)民法通则施行前民事权利被侵害尚未处理的,无论被侵害人知道与否,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分别为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的二年或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的一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民法通则施行之日起计算。”1988年4月2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下称《民通意见》)(法(办)发[1988]6号)再次重申了上述批复意见,第165条规定,“在民法通则实施前,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利被侵害,民法通则实施后,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的诉讼时效期间,应当适用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和第一百三十六条的规定,从1987年1月1日起算。”但是,《民法总则》毕竟不同于《民法通则》,在《民法通则》之前,我国缺乏关于诉讼时效的基本规定。而在民法总则之前,《民法通则》以及相关法律和最高法院关于诉讼时效的司法解释、批复,已经建立了虽然有些凌乱但已实施多年还算比较精细管用的诉讼时效体系。因此,如果现在仍然按照《民通意见》第165条的规定,从民法总则施行之日开始起算三年的诉讼时效,那就完全乱套了,这也是不可想象的。关于三年诉讼时效如何适用问题,本人的建议是:“在民法总则公布前,权利人的民事权利受到损害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适用本法所规定的三年诉讼时效,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至于对于正在审理尚未审理终结的案件,在民法总则公布(如无意外,应该就是2017年3月15日)后,即应当适用三年诉讼时效的规定。对于已经审理终结的案件,包括申请再审以及审判监督程序的案件,则应继续适用《民法通则》规定的二年和一年诉讼时效。民法总则的规定包括民事行为,民事权利等的相关维护公民的法律效力。民法总则的讼诉也可以分为很多种情况的,其中由之前的两年诉讼时效延长为三年的时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民法总则诉讼时效溯及力的确定: 从保护债权人的角度出发,即使民事权利被侵害发生在2017年10月1日《民法总则》施行之前,仍应适用《民法总则》关于3年诉讼时效期间的规定;或者虽然不适用延长后的诉讼时效期间,但对于发生在《民法总则》施行前民事权利被侵害的,作出特殊的安排。
法律的溯及力,即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律颁布后对它生效以前的行为和时间是否适用的问题。适用,该法律就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该法律就没有溯及力。根据法理上的解释,所谓法律的溯及力,又称为新法溯及既往事件和行为的效力。如果新法对既往事实适用,就称为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则称为无溯及力。
-
民法总则三年诉讼时效规定有什么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
2021.01.12 175 -
民法总则三年诉讼时效规定有哪些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
2021.01.04 199 -
民法总则欠款诉讼时效是三年还是二年
欠款诉讼时效是三年。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
2021.03.24 166
-
民法总则实施时旧法诉讼时效未届满是否有溯及力
此时请求权人的时效利益还未享受完毕,其诉民法总则溯及力诉讼时效仍在延续计算中。因新法的实施而使正在进行中的时效按照新的标准重新计算,这并不违反消灭时效的本质属性,也不会产生第一种情况中不合逻辑的结果,
2021-10-13 15,340 -
民法总则诉讼时效延长为三年
新的《民法总则》规定的三年诉讼时效有无溯及力?1、《民法总则》实施时旧法诉讼时效已届满的,无溯及力从诉讼时效作为消灭时效的性质来看,此时请求权人的时效利益事实上已经享受完毕,诉讼时效已因此而归于消灭,
2022-09-02 15,340 -
民法总则规定诉讼时效三年吗
欠条诉讼时效是3年。 1、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2、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合同,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以确定履行期限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
2022-05-27 15,340 -
民法总则溯及力原则是什么
法律的溯及力也称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律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如果适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没有溯及力。刑法目前各国采用的通例是“从旧兼从轻”的原则,即新法原则上不溯及既往,但是
2022-03-05 15,340
-
01:35
民事诉讼流程及时间民事诉讼流程及时间如下: 1、原告起诉,法院在七日内审核决定是否予以立案。被告在十五日内提交答辩状,法院在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送达原告如果被告不提交答辩状,不影响审理; 2、决定开庭审理的案件,法院在三日前通知当事人并公告; 3、当事人不服地
13,021 2022.05.11 -
02:17
公司向民间借贷的诉讼时效期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这意味着一般的诉讼时效为三年,民间借贷的诉讼时效也同样适用。从诉讼时效的角度看,如果借条注明了还款日期,那么诉讼时效就从还款日期的次日起计算三年。如果没有注明还款日期,确
1,214 2022.04.17 -
01:28
民法典民事诉讼时效多长时间2020年颁布的民法典,采纳了民法总则确定的诉讼时效新规定。与过去民法通则的诉讼时效规定不同,民法典和民法总则将普通诉讼时效规定在了三年的期间。 也就是说,在以前发生民事纠纷时,权利人只能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的2
2,180 202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