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时男方没工作抚养费该怎么给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离婚后男方没有工作,在有其他收入的情况下,依然应该支付抚养费,或用其财物折抵子女抚育费。而不能免除其抚养义务,只有在失去劳动能力并生活困难的情况下才可以免除其抚养义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四十九条,抚养费的数额,可以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可以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养费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 无固定收入的,抚养费的数额可以依据当年总收入或者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 有特殊情况的,可以适当提高或者降低上述比例。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男方没工作离婚抚养费的计算方式:用其财物折抵约定或法定的抚养费。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按照约定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双方无法就抚养费协商一致的,由法院判决。且父母一方无经济收入的,可以用其财物折抵抚养费。
(一)如果一方无经济收入或下落不明而导致对方拿不到抚养费的话,可用其财物折抵子女抚育费;如果不给抚养费方存在减少给付情况,那他可以减少给付。减少给付情况,主要指给付一方,由于长期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经济相当困难,无力按原数额给付,而抚养子女一方又能负担子女的大部分抚养费,那么可请求减少给付。
-
男方没工作不给抚养费怎么办?
男方没工作不给抚养费,可以去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男方没有收入,也应该支付抚养费。这个没有收入是指收入很低暂时没有工作,不能认定为完全没有经济收入。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
2021.01.04 235 -
离婚后男方没工作抚养费怎么办
离婚后男方没工作抚养费还是要按照离婚时制定的标准进行给付的,无固定收入的,抚育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制定,有特殊情况的,可适当提高或降低比例。
2021.04.27 125 -
男方没工作离婚抚养费怎么计算
抚养费的数额,可以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可以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养费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 无固
2021.04.25 138
-
男方没工作不给抚养费?该怎么办?
男方没工作不给抚养费,可以去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男方没有收入,也应该支付抚养费。这个没有收入是指收入很低暂时没有工作,不能认定为完全没有经济收入。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2022-06-10 15,340 -
男方没工作离婚抚养费怎么办
关于孩子抚养权:一般会根据双方的个人素质、经济条件、生活环境等谁的条件更利于孩子成长分析的。两周岁以下孩子一般归女方,孩子10周岁以上的,还会考虑孩子的意见。一方抚养孩子,另一方需支付抚养费,子女抚育
2022-08-05 15,340 -
没离婚男方不给抚养费该怎么办
没有离婚的情况下男方不支付子女的抚养费的,女方可以以子女的名义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男方支付抚养费。 法院判决对方支付抚养费后,在判决书规定的履行期内,如果男方仍不支付的,女方可以在该期限届满后向法院
2022-11-14 15,340 -
出轨男方没工作离婚后抚养费应该给多少
抚养费的给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如果不直接抚养的一方没有工作,无固定收入,可以按照当年总收入或者同行业平均收入按照月收入的20-30%来确定,无经济收入或者下落不明,可用财物折抵子女抚育费。
2022-11-03 15,340
-
01:09
离婚后男方不给抚养费怎么处理离婚时,如果双方已经通过判决或者协议的方式确定了抚养费的金额,那么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孩子的一方在不支付抚养费的情况下,接受抚养费的一方可以依据判决书或者调解书,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如果支付抚养费的一方无经济收入的话,可以用其个人财物折抵抚养费
1,110 2022.05.11 -
01:02
离婚没工作最低抚养费离婚后没有工作,无固定收入的,抚育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抚养费包括子女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等费用。 尚在校接受高中及以下学历教育的教
753 2021.03.24 -
00:55
离婚男方给孩子抚养费标准离婚男方给孩子抚养费标准的规定如下: 1、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需要通过给付抚养费的方式来履行抚养义务。抚养费包括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 2、确定子女抚养费的数额可以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综合考虑
1,014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