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未与员工签订合同,劳动者可寻求以下途径维护权益:首先,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其次,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若调解未能解决问题,劳动者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于仲裁裁决不服的情况,劳动者可以寻求人民法院的支持。
公司未与员工签订合同,劳动者可寻求以下途径维护权益:首先,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其次,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若调解未能解决问题,劳动者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于仲裁裁决不服的情况,劳动者可以寻求人民法院的支持。
劳 动 法 知 识 : 签 订 合 同 与 维 护 权 益
根据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通过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劳动合同签订过程中,用人单位应当遵循平等、自愿、诚实、合法的原则,不得以任何形式强迫或者限制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如果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或者书面劳动合同未明确劳动关系的其他事项,例如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资待遇等,则该劳动合同无效。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要求用人单位依法补订劳动合同。
如果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规定,例如未按时支付工资、提供社会保险等,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要求用人单位依法支付拖欠的工资、缴纳社会保险等。
在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过程中,劳动者应当积极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矛盾和问题,尽量避免采取过激行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同时,劳动者也应该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在遇到不公平待遇时,可以依法主张自己的权利。
劳动者应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过程中,劳动者应积极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矛盾和问题,尽量避免采取过激行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同时,劳动者也应该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如在遇到不公平待遇时,可以依法主张自己的权利。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工厂工伤应对策略:避免风险,维护权益
150人看过
-
商标抢注现象如何应对:公司权益维护策略
481人看过
-
维护法人权益的策略
197人看过
-
签合同与不签合同:员工权益谁来维护?
307人看过
-
对付员工拒绝签字的公司裁员应对策略
455人看过
-
餐饮公司员工离职未签合同失业的应对策略
327人看过
劳动争议调解是指在劳动争议发生后,由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对争议进行调解的过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通常由用人单位或工会组织派代表组成,也可以由第三方机构组织成立。 在调解过程中,律师可以作为调解员参与调解过程,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和指导,帮助当... 更多>
-
公司遭受收购,员工应对策略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5-01-28公司被收购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将继续有效。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发生合并或分立等情况,原劳动合同将继续有效,劳动合同由承继其权利和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 如果收购后形成的新公司不愿意继续履行合同,则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后应支付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计算。具体支付标准如下: - 如果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满一年,则支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 如果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满
-
内蒙古劳务者权益维护策略河北在线咨询 2024-12-02在发生纠纷后,建议双方先进行协商处理。如果协商无法达成一致,可以通过起诉来寻求法律维权。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起诉方式包括书面起诉和口头起诉两种。对于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如果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则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在起诉前,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必须有明确的被告;必须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必须属
-
新公司法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台湾在线咨询 2023-09-10(1)要求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并允许董事会成员中有职工代表。《公司法》第118条第2款明确规定:“监事会应当包括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其中职工代表 这方面的修改涉及以下四方面: (1)要求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并允许董事会成员中有职工代表。《公司法》第118条第2款明确规定:“监事会应当包括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其中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
-
-
解除合同:应对偏执型员工的策略山东在线咨询 2025-02-06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如果出现以下情况,用人单位可以在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后解除劳动合同: 1. 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2. 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3. 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