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界定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8-30 22:10:15 161 人看过

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是两种不同的犯罪行为。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的危害后果,但由于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而导致危害发生。而故意犯罪则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危害后果,但仍然故意实施该行为。故意犯罪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危害的发生,却希望或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在刑事处罚上,主观上具有故意性的会处罚更重一点。

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之间的区别在于,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的危害后果,但由于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而导致危害发生。而故意犯罪则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危害后果,但仍然故意实施该行为。而故意犯罪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危害的发生,却希望或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2、故意犯罪属于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范畴,而过失犯罪需要法律的具体条文进行规定。从刑事处罚上来说,主观上具有故意性的会处罚更重一点。

主观故意与客观疏忽的区别

主观故意与客观疏忽是两个在司法审判中经常出现的概念。主观故意指的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而客观疏忽则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

主观故意与客观疏忽的区别在于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态度和心理状态。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那么就构成主观故意。反之,如果行为人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那么就构成客观疏忽。

在司法审判中,行为人的主观故意或客观疏忽可能会影响到判决结果。如果被判为有主观故意,可能会被判处更严重的刑罚。而如果被判为客观疏忽,可能会被判处较轻的刑罚。

因此,在法律分析中,需要准确判断行为人的主观故意或客观疏忽,以正确适用法律。

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之间的区别在于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态度和心理状态。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危害后果,但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而导致危害发生的是过失犯罪,而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危害后果,并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是故意犯罪。在司法审判中,行为人的主观故意或客观疏忽可能会影响到判决结果。因此,在法律分析中,需要准确判断行为人的主观故意或客观疏忽,以正确适用法律。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如下:

第十四条【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5月24日 22:16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故意犯罪相关文章
  •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结合是否成立共同犯罪
    即一人出于直接或间接的故意而实施的某一行为,与另一人因过于自信或疏忽大意而施行的某一行为,共同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此种情况也是根据各人的罪过形式和行为形态,分别负相应的刑事责任。如医生甲为杀乙故意加大处方的药量,护士丙因工作不上心未发现而直接用药,造成乙死亡。则甲构成故意杀人罪,而丙因过失构成医疗事故罪,二人不是共犯。刑法,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法的法律。一般涉及刑法相关的问题,就意味着违法情节严重,涉及到他人人身财产安全时,违法者也将会受到相应的法律惩罚。赢了网建议各位朋友遵纪守法,健康生活,遇到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必要时可寻求法律服务的帮助。一、事实及有关证据1997至1999年犯罪嫌疑人甲在松岗一制衣厂工作期间,得知厂长洪某某家境富裕。2002年11月向乙提出绑架洪某的儿子,乙没有同意。甲即自己找了王某,谎称其朋友离婚,法院将小孩判给女方,叫一起将小孩拐回给他朋友。同年11月2
    2023-06-25
    440人看过
  • 犯意与罪行的法律界定:防卫过当与故意伤害罪比较
    故意伤害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故意伤害严重的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罪是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中最常见的一种犯罪。构成故意伤害罪,某人必须实施了伤害行为,所谓伤害是指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防卫过当是指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给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故意伤害是故意而为,防卫过当指的是身体遭受侵害时的正当防卫超出了一定的限度。故意伤害罪和殴打他人有什么区别?首先,意图不一样,一个是为了报复或者蓄意伤害,另外一个只是警示。其次,对受害人造成伤害的程度不一样。最后,在客观及主观方面的表现形式不同。故意伤害罪主要是指对他人身体健康造成了行为上的伤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破坏了他人人体组织的完整性和损害了他人人体器官的机能。而殴打他人的行为只是对于他人人体造成了短暂性的疼痛,并不会本质上伤害他人的人体健康。殴打他人的行为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殴打他人的方式,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
    2023-08-15
    352人看过
  • 过失犯罪的界限和界定标准
    第一种情况是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从而构成犯罪。第二种情况是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社会的结果,从而构成犯罪。过失犯罪在什么情况下负刑事责任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过失犯罪,指在过失心理支配之下实施的、根据刑法的规定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认定过失犯罪要注意:第一,由于事件已经发生,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发展过程已清楚地展现出来,故司法工作人员不应由此逆
    2023-07-03
    334人看过
  • 如何区分被告人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
    区分被告人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的方法:如果被告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或者放任该结果发生的,是故意犯罪;如果被告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该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故意犯罪矛盾吗?不是矛盾的概念,而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故意犯罪是有主观的有意,知道或理应知道可能产生不良后果;过失犯罪完全是出于无意,不知道会产生什么后果的。(一)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二)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三)一般情况下,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刑法才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人才承担刑事责任,所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表现在主观意志上,而是体现在客观效果上。1、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
    2023-07-27
    201人看过
  •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中均存在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在犯罪行为中,存在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四种形态,其中前三者为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中均存在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根据犯罪行为人在作案时心理状态的不同,可以把犯罪划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刑法》规定: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故意犯罪,应负刑事责任。故意犯罪又可分为直接故意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两种。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过失犯罪又可分为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两种。一、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一)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二)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三)
    2023-06-21
    244人看过
  • 犯罪故意、犯罪过失、无罪过事件的区别
    (一)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这是司法考试最常见的考点,也是司法实践中最让人感到困惑的地方。过于自信过失与间接故意有相似之处,二者都认识到危害结果有发生的可能性,都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两者仍有本质上的区别:间接故意所反映的是对合法权益的积极蔑视态度,过于自信过失所反映的是对合法权益的消极不保护态度。它们的区别具体体现在:(1)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结果的发生符合行为人的意志;而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结果的发生违背了行为人的意志。(2)间接故意的行为人主观上根本不考虑是否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客观上也没有采取避免结果的措施;过于自信的过失的行为人之所以实施其行为,是因为考虑到可以避免结果的发生。(3)从认识要素看,间接故意的行为人认识到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当然此点并不具有实际的区分意义。在司法考试中,如果试题给人的信息反映出行为人不计后果,不计死活,对危害结果不采
    2023-06-14
    180人看过
  • 犯罪故意如何界定
    刑事责任年龄
    故意犯罪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二)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抱着希望或放任的态度。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消防责任事故罪是故意犯罪吗,要怎么判定故意犯罪就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却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事件,因而构成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消防责任事故罪,是指违反消防管理法规,经消防监督机构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而拒绝执行,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本罪与一般消防事故的界限区分两者的关键在于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不同。构成消防责任事故罪,必须造成严重后果。而一般消防事故,虽然发生了事故,造成了一定危害后果,但未达到严重程度,故不构成犯罪。本罪与失火罪的界限本罪是行为人在存在火险隐患的情况下拒不执行消防监督机构关于采取改正措施的通知,致使引起火灾,造成严重后果的。失火罪是行为
    2023-08-11
    237人看过
  • 共同犯罪故意与实行过限犯罪故意
    柏某,女,十五岁。今年二月一天,柏某与叶某、梁某预某:由柏某将嫖客甘某骗进柏所租住的房屋内,在发生关系时,按约好的信号遮住甘的视线,再由叶某潜入室内,盗走甘的现金840元。甘发现被盗后,叶、梁冲入室内,叫柏某离开现场,柏离开后,叶、梁对甘暴力威胁,梁某持刀砍杀伤甘的左手。案发后,叶、梁的行为构成抢劫罪无议,柏某是否也构成抢劫罪,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柏某构成抢劫罪。理由:柏与叶、梁三人共同谋划,以色情手段引诱他人,乘机盗窃他人财物,在被发现后,叶、梁叫柏离开现场,柏应该预见到叶、梁会对甘某采用暴力手段,但柏未明确表示反对,是一种默认,叶、梁在盗窃当场对甘使用暴力,应视为叶、梁、柏三人的共同行为,柏某应与叶、梁一样,构成由盗窃转化而成的抢劫罪。第二种观点认为:三人只是商量盗窃,并未明确商量在盗窃被发现后怎么办,叶、梁叫柏某离开,柏某并不知道叶、梁对甘要采用暴力,叶、梁对甘采用暴力的行为,柏某
    2023-06-12
    383人看过
  • 关于过失犯罪如何认定与故意犯罪有何区别
    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行为。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1)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有过失心理;(2)行为必须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从刑法分则的规定看,这些结果一般都是较为严重的结果。刑法第330条和第332条除外;(3)必须有处罚该类过失犯罪的分则性明确规定。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在于:(1)主观方面明显不同;(2)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有所不同;(3)从处罚方面看,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如何认定?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在故意的心理状态下实施的犯罪,是犯罪构成要件中主观方面的一种心理状态。根据《刑法》规定,故意犯罪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特征:1.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必须是明知的。这种明知既包括明知必然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也包括明知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
    2023-07-31
    192人看过
  • 如何证明自己只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有何区别?
    如何证明自己只是过失犯罪按照我国《刑法》规定,过失犯罪包括两种形式:(1)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2)过于自信的过失。即行为人预见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实际上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而《刑法》规定的具体罪名也是按照这一逻辑来展开的。因此,证明自己是过失犯罪,也应当从这两个角度展开,即证明自己主观上没有故意,为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自己内心并不想危害后果的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过失犯罪行为本
    2023-05-06
    193人看过
  • 故意犯罪--过失犯罪--意外事故之区别
    故意过失意外对应的都是犯罪人的主观心态。故意是指,犯罪人故意引发犯罪,希望或者放任犯罪结果的发生。比如甲想乙死,提刀砍杀了他,那么这就是个典型的故意。或者放任犯罪结果的发生,比如甲在老婆的茶杯里下毒,但是孩子喝了里面的茶,甲眼睁睁的看着,却不敢讲出来,这也构成故意,尽管他不想孩子被毒死。所以故意是希望或者放任犯罪结果的发生。过失是指,犯罪人并不希望犯罪结果的发生,但是他的行为却引起了危害后果,而他如果克尽注意义务,是可以避免的。过失分两种,一种叫疏忽大意,一种叫过度自信。疏忽大意指犯罪人能预见而未预见,比如甲明知乙不会游泳还在嬉闹时一脚踢他下水,他应当能预见乙会淹死,但是没有预见。过度自信是预见自己的行为有危害性,却轻信能够避免,比如甲从楼下扔下酒瓶,这个谁都知道可能有危险,但甲轻信不会那么巧砸着人,但他真的砸着了。意外是行为人不希望犯罪结果发生,也没法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结果,比如
    2023-04-22
    382人看过
  •  交通事故罪定罪标准:过失与故意如何界定?
    本文介绍了交通肇事罪过失的判断要考虑的几个方面,包括天气、路况和车辆性能等环境因素,是否存在其他车辆违规行驶或行人违规行驶,驾驶员疲劳驾驶或身体素质差,车辆是否超载、超速,以及被告是否使用手机或吸烟,是否酒后驾驶、无证驾驶、报废车辆、刹车不灵或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或者使用无证车辆。同时,悔改态度越真诚,越有可能被判缓刑。交通肇事罪过失的判断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天气、路况和车辆性能等环境因素;2.是否存在其他车辆违规行驶或行人违规行驶,以及驾驶员为了躲避而造成事故;3.被告是否疲劳驾驶或身体素质差,在紧急情况下处理不够灵敏或夜间驾驶;4.车辆是否超载、超速,以及被告是否使用手机或吸烟;5.被告是否酒后驾驶、无证驾驶、报废车辆、刹车不灵或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或者使用无证车辆。悔改态度越真诚,越有可能被判缓刑。 交 通 肇 事 罪 中 环 境 因 素 的 考 虑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
    2023-09-07
    404人看过
  • 故意犯罪后过失犯罪属于累犯吗
    一、故意犯罪后过失犯罪属于累犯吗过失犯罪行为并不符合累犯的认定标准,只有故意犯罪方能构成累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凡曾受过有期徒刑及以上严厉惩罚并已服刑期满或获得特赦者,在五年内再次触犯应处以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行为,即视为累犯,应依法予以从重惩处;然而,对于过失犯罪以及未满十八岁的犯罪者则不在此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五条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二、为何假想防卫不算是故意犯罪以下是假设防卫非故意犯罪的主要原因:首先,假设防卫是当事人因为误解或认知错误,误将威胁视为非法侵犯并进行防御导致伤害的行为。对此类情况,应依据意识错误的原理来解决,若存在过失即按过失论处,
    2024-07-01
    476人看过
  • 鉴别犯罪过失和犯罪故意的办法
    同时具备以下条件即为过于自信的过失,反之,不能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的,则属于间接故意。1、行为人是否同时认识到了阻碍结果发生的主客观条件;2、行为人是否有实际根据和理由,认为这些条件是存在的;3、在事先和事中,行为人是否有利用这些条件积极阻止结果发生的倾向和行为;一、犯罪过失与过失犯罪的区别刑法第15条第1款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据此,过失犯罪是在过失心理支配下实施的犯罪。犯罪过失,则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过失犯罪与犯罪过失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二、过失犯罪与过失行为的联系1、疏忽大意的过失: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前提是行为
    2023-03-22
    168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故意犯罪是指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危害社会,希望或放任这一结果,构成故意杀人、抢劫等犯罪的。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犯罪分子故意犯罪并核实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执行死刑。... 更多>

    #故意犯罪
    相关咨询
    • 过失犯罪是故意犯罪吗?那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的区别呢?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8-19
      不一定,中国刑法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的形式: (1)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2)过于自信的过失。即行为人预见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实际上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
    • 什么是犯罪的故意与过失
      广西在线咨询 2022-10-15
      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 犯罪过失,则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相似与不同之处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4-11-21
      间接故意和过失的相同点:二者均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 不同点在于:间接故意是指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但采取的态度是放任,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漠然,认为发生危害结果也无所谓,采取这种放任的态度,漠视危害结果的发生,就是间接故意;而过失犯罪则是指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但轻信可以避免,主观上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 二者区别在于主观上对危害结果的态度不同。由于这种态度的不同,对社会的危害也就不同,因此在
    •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到底如何认定与认定的区别
      湖南在线咨询 2021-11-21
      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并相信可以避免,从而危害社会结果的行为。 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 (1)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有过失心理; (2)行为必须有危害社会的结果。从刑法分则的规定来看,这些结果一般都是比较严重的结果。除刑法第330条和第332条外; (3)必须明确规定处罚此类过失犯罪的分则性。 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的区别在于: (1)主观方
    • 重大责任事故罪与失火罪等过失犯罪的界限
      青海在线咨询 2023-10-24
      重大责任事故罪与失火罪、过失致人重伤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等的界限。本罪是业务过失犯罪,发生在生产作业中,如果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规定,过失致人重伤、死亡、财产损失,就以本罪论处,不再定失火罪、过失致人重伤罪、过失致人死亡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