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区分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3-24 09:21:43 120 人看过

1、意识因素上的区别。间接故意犯罪的行为人主观意识上对危害结果的发生表现为明知,过失犯罪的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在主观意识上表现为应当预见。两者意识因素的性质和程度不同。

2、在意志因素上的区别。间接故意犯罪的行为人主观意志表现为放任,但也不希望、不积极。过失犯罪的行为人在主观意志上表现为过于自信和疏忽大意。这种过于自信和疏忽大意具体表现为笨拙失误、轻率不慎、缺乏注意,或者未履行法律条例强制规定的安全或审慎义务。间接故意是在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采取的态度是放任,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漠然,认为发生危害结果也无所谓,采取这种放任的态度,漠视危害结果的发生,就是间接故意,而过失犯罪是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但是轻信可以避免.在主观上,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二者的区别就在于主观上对危害结果的态度不同.由于这种态度的不同,对社会的危害就不同,所以,在量刑上过失犯罪就比间接故意轻一些.

理论区分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过失,依据刑法基本原理,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需要基于犯罪的构成要件,对行为人做主客观统一的综合评价。而在这其中,对于犯罪人主观方面的认定,要看其是否有罪过。如果行为人主观上并无罪过,则其行为不构成犯罪。在传统刑法理念中,罪过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具体而言,故意又可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过失又可分为过于自信过失和疏忽大意过失。从而形成了:直接故意、间接故意、过于自信过失和疏忽大意过失这四种罪过类型。在这其中可以看到: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存在接壤的领域,在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重合之处,因此如何正确区分它们,需要结合刑法条文和刑法原理具体考量之。

实践中存在的争议和对区分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过失标准的二次构建。理论上来区分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过失虽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论,但是在通说的指导下,结合对于行为人主观心理细致而详尽的分析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达成了统一。这说明建立在对于犯罪人主观心理过分追求之基础上的刑法理论,在实践的领域尤其是在疑难案件的领域缺乏可操作性。这就需要我们以实践操作为核心对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分标准进行第二次构建。

一、间接故意和过失的相同之处

二者都是预见到了危害结果可能发生。

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都构成了危害,明知道会造成危害但是还要放任自己,对于危害结果漠不关心则属于间接故意。

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于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的话,可能是很多人都比较模糊的一个状态,因为两者是非常的相似的,但是还是有一个本质方面的区别,前者的话它毕竟已经属于故意类型的犯罪的处罚力度较深,后者是较轻的。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6月08日 11:55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故意犯罪相关文章
  • 比较间接故意和过失的不同
    间接故意与过失的区别有:1、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不同: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在主观上放任,过失在主观上是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2、定罪上不同。间接故意的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过失犯罪,法律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过失的区别1、主观认识上是否预见不同。疏忽大意的过失是应当预见但没有预见危害结果可能发生;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已经预见危害结果可能发生。2、客观行为上是否采取避免措施不同。疏忽大意的过失因为没有预见危害结果的发生,所以行为人没有采取避免措施;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因为已经预见,行为人一般会采取积极的避免措施去阻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
    2023-07-05
    423人看过
  • 犯罪主观方面: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定义与区分
    1、在心理状态上不同。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没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2、在认识因素,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认识程度有所不同。直接故意: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必然性。间接故意:,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犯罪主观方面的问题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必须有共同犯罪的故意。共同犯罪的故意包含两个层次:第一,要有共同犯罪的认识因素。各个共同犯罪人不仅认识到自己在实施某种犯罪,而且还要认识到有其他共同犯罪人在与自己一道共同实施该种犯罪。各个共同犯罪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共同犯罪行为结合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与共同犯罪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第二,要有共同犯罪的意志因素。各共同犯罪人是经过自己的决定,决意与他人共
    2023-07-16
    385人看过
  • 间接故意与过失犯罪存在什么差异
    1、定义不同间接故意是犯罪的一种类型,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而过失犯罪即行为人预见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实际上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2、发生的情况不同间接故意一般发生在以下两种情况:为了实现某种非犯罪意图而放任一个危害结果发生;为了实现某种犯罪意图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而过失犯罪主要有: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3、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不同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即听之任之、满不在乎,容忍、同意危害结果的发生。而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一、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2023-04-06
    106人看过
  • 如何才能准确地区分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分: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1)认识因素有所不同,直接故意包括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两种情况,间接故意只有明知可能一种情形;(2)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明显不同。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即听之任之、满不在乎,容认、同意危害结果的发生;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结果发生或明知道必然发生的情况下放任结果发生。(3)特定危害结果发生与否,对两种故意及其支配之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也不同;(4)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大于间接故意。《刑法》第十四条,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023-07-08
    134人看过
  • 故意犯罪--过失犯罪--意外事故之区别
    故意过失意外对应的都是犯罪人的主观心态。故意是指,犯罪人故意引发犯罪,希望或者放任犯罪结果的发生。比如甲想乙死,提刀砍杀了他,那么这就是个典型的故意。或者放任犯罪结果的发生,比如甲在老婆的茶杯里下毒,但是孩子喝了里面的茶,甲眼睁睁的看着,却不敢讲出来,这也构成故意,尽管他不想孩子被毒死。所以故意是希望或者放任犯罪结果的发生。过失是指,犯罪人并不希望犯罪结果的发生,但是他的行为却引起了危害后果,而他如果克尽注意义务,是可以避免的。过失分两种,一种叫疏忽大意,一种叫过度自信。疏忽大意指犯罪人能预见而未预见,比如甲明知乙不会游泳还在嬉闹时一脚踢他下水,他应当能预见乙会淹死,但是没有预见。过度自信是预见自己的行为有危害性,却轻信能够避免,比如甲从楼下扔下酒瓶,这个谁都知道可能有危险,但甲轻信不会那么巧砸着人,但他真的砸着了。意外是行为人不希望犯罪结果发生,也没法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结果,比如
    2023-04-22
    382人看过
  • 过失犯罪与意外事故如何区分?
    一、过失犯罪与意外事故如何区分?1、过失犯罪,指在过失心理支配之下实施的、根据刑法的规定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犯罪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类型。2、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有相似之处,表现在都没有预见自己行为的结果,客观上又都发生了结果,但前者是不能够预见、不应当预见,后果是能够预见、应当预见,只是疏忽大意才没有预见。在这个问题上,应根据前述判断基础、判断方法与判断标准,全面、客观、准确地判断行为人能否预见,从而正确区分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尤其应注意以下几点:(1)由于事件已经发生,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发展过程已清楚地展现出来,故不应由此逆推行为人能够预见、应当预见。这种做法容易扩大疏忽大意过失犯罪的范围。正确的方法是,从分析行为入
    2023-06-18
    337人看过
  • 犯罪的故意有哪些类型?犯罪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一、犯罪的故意有哪些类型?我国《刑法》第14条第1款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根据这一规定,所谓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犯罪的故意是罪过形式之一,是故意犯罪的主观心理态度,故意犯罪是在故意心理支配下实施的犯罪。犯罪故意包括两个要素,即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实施危害行为的行为人在主观方面必须同时具备这两个方面的要素,才能认定他具有犯罪的故意而构成故意犯罪。犯罪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二、犯罪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犯罪的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同属犯罪故意的范畴。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从认识因素上看,二者都明确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从意志因素上看,二者都不排斥危害结果的发生。二者不同之处在于:(1)从认识因素上看,直接故意的
    2023-04-13
    69人看过
  • 犯罪故意、犯罪过失、无罪过事件的区别
    (一)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这是司法考试最常见的考点,也是司法实践中最让人感到困惑的地方。过于自信过失与间接故意有相似之处,二者都认识到危害结果有发生的可能性,都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两者仍有本质上的区别:间接故意所反映的是对合法权益的积极蔑视态度,过于自信过失所反映的是对合法权益的消极不保护态度。它们的区别具体体现在:(1)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结果的发生符合行为人的意志;而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结果的发生违背了行为人的意志。(2)间接故意的行为人主观上根本不考虑是否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客观上也没有采取避免结果的措施;过于自信的过失的行为人之所以实施其行为,是因为考虑到可以避免结果的发生。(3)从认识要素看,间接故意的行为人认识到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当然此点并不具有实际的区分意义。在司法考试中,如果试题给人的信息反映出行为人不计后果,不计死活,对危害结果不采
    2023-06-14
    180人看过
  • 犯罪故意和过失量刑标准是怎样的
    1、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2、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3、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4、故意伤害他人身体,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这里是指实施其他故意犯罪,而其行为又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具体说来,即在本法条文标有“致人重伤”、“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等字样的犯罪,应当按照本法各该条的规定,定罪量刑,不再适用本条的规定。例如,放火、决水、爆炸、投毒致人重伤的,按《刑法》第115条定罪量刑;强奸妇女或者奸淫幼女致使被害人重伤的,按第236条定罪量刑;非法拘禁致人重伤的,按第238条定罪量刑;抢劫致人重伤的,按本法第263条定罪量刑。一、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别是怎样的?不论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都由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
    2023-04-06
    268人看过
  • 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的区别及鉴别方法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区分被告人的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如果被告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或者放任该结果发生的,是故意犯罪;如果被告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该结果的,是过失犯罪。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怎么区分故意罪和过失犯罪怎么区分一、犯罪主观方面是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首要前提。故意犯罪主观具有明知、希望的情绪;而过失是一种疏忽或者轻信能避免,并不刻意追求某种结果。二、我国《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例外。我国《刑法》中大多数的罪名为故意犯罪,而过失犯罪只是《刑法》中的一小部分。三、《刑法》对累犯的规定。我国《刑法》规定:“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罪犯,在处罚结束之后,再次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故意犯罪的,为累犯”。对累犯要加重处罚,并且不使用《刑法》的减刑,假释等减轻处罚的
    2023-07-06
    303人看过
  • 怎样区分间接正犯与教唆犯
    间接正犯与教唆犯的界定间接正犯又可以称为间接实行犯,是指把他人作为工具利用的情况。利用者与被利用者不成立共同犯罪。间接正犯包括以下情况:1、利用无责任能力人犯罪。例如,甲教唆15岁的乙盗窃,因为乙未到刑事责任年龄,与甲不构成共犯,甲属于实行犯,即正犯。2、利用他人过失或不知情的行为犯罪。如,甲医生欲杀害病人丙,将毒针交给不知情的护士乙。乙给丙注射后,致丙死亡。甲医生为间接实行犯,乙视为不知情的工具。行为并不需要仅仅以行为人自身直接的身体性行为为基础,与能够将器具和动物作为工具加以使用一样,也能够将他人作为工具实施犯罪。这种将他人作为工具加以利用,实现犯罪的情形,称为间接正犯。间接正犯在利用他人行为这一点上类似共犯,但由于缺乏共同的犯罪故意,不成立共犯,而由利用者对被利用者的行为独立负责。如某甲利用幼童或精神病人实施犯罪行为,应当认为是某甲单独犯罪。教唆犯是指故意唆使他人实施犯罪意图的犯罪分
    2023-06-03
    68人看过
  • 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的种类分别是哪些
    一、犯罪故意的种类是哪些1、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认识因素: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明知自已行为的内容与危害性质、明知会发生某种危害结果、某些犯罪还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刑法规定的特定事实);意志因素:希望这种结果发生。2、间接故意:放任。3、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区别:两者的认识因素相同。意志因素不同:直接故意明知的可以是行为必然发生的危害结果也可以是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而间接的只能是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4、间接故意的发生:一是行为人为了实现某种非犯罪的意图而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二是行为人为了实现某种犯罪意图而放任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故意的认定:1、要将犯罪故意与一般生活意义上的故意区别;2、要将犯罪故意与单纯的认识或者单纯的目的相区别;3、要将总同与分则的明知相区别;4、要将俣理推定与主观臆断相区别。二、犯罪过失的种类有哪些1
    2023-04-20
    299人看过
  • 犯罪目的对间接故意犯罪的影响分析
    间接故意犯罪目的可能与犯罪结果不一致,所以无犯罪目的。间接故意是明知危害结果的发生但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存在过于自信的过失及疏忽大意的过失。行为人的行为既然已经知道危险结果的发生,则已存在犯罪目的,不管是否放任,只要结果一经发生,就存在犯罪目的,犯罪目的可能与犯罪结果不一致,但无碍犯罪目的的存在性。间接故意与过失犯罪存在什么差异1、定义不同间接故意是犯罪的一种类型,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而过失犯罪即行为人预见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实际上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2、发生的情况不同间接故意一般发生在以下两种情况:为了实现某种非犯罪意图而放任一个危害结果发生;为了实现某种犯罪意图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而过失犯罪主要有: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
    2023-07-03
    422人看过
  • 故意和过失的单位犯罪
    (一)故意的单位犯罪故意的单位犯罪是指主观罪过由故意构成的单位犯罪。单位犯罪的故意具有不同于个人犯罪故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在单位犯罪中,这种犯罪意志是单位的整体意志。正是这种单位的犯罪意志,为故意的单位犯罪承担刑事责任提供了主观根据。故意的单位犯罪大多数是经济犯罪,因而往往具有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的动机。对于这些犯罪来说,是否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是单位犯罪的罪与非罪区分的标志。如果单位虽然实施了某一违法行为,但并未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就不构成单位犯罪。同时,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还是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相区分的标志。如果单位内部人员假借单位名义实施犯罪为个人牟取私利,那就不是单位犯罪而只能是单位内部人员的个人犯罪。还有个别故意的单位犯罪,虽然不具有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的动机,但往往也是以单位名义实施。例如刑法第396条第1款私分国有资产罪,刑法规定为是单位犯罪,这种犯罪不仅没有为单位谋取利益
    2023-08-17
    386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故意犯罪是指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危害社会,希望或放任这一结果,构成故意杀人、抢劫等犯罪的。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犯罪分子故意犯罪并核实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执行死刑。... 更多>

    #故意犯罪
    相关咨询
    • 过失犯罪中过于自信的过失和间接故意怎么区分
      湖北在线咨询 2022-10-06
      罪过形式主要由认识因素+意志因素构成。认识因素可能有:认识到行为危害结果必然发生、认识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应该认识到而没有认识到会发生危害结果。意志因素可能有:希望结果发生、放任结果发生、轻信结果不会发生、疏忽大意。不同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组合可以得到:直接故意、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四种罪过形式。直接故意:认识到行为危害结果必然发生或者可能发生,而希望这种结果发生间接故意:认识
    • 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怎么区分, 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的区别主要是什么
      海南在线咨询 2022-03-07
      (一)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主要区分不论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都由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体组成。而犯罪主观方面是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首要前提。犯罪主观方面包括故意、过失、动机和目的各要素,这些要素的认定,对刑法规定的一切犯罪的认定都具有直接的决定意义。对刑法规定的犯罪来说,行为人的主观方面,特别是行为人的罪过也即故意或过失,将成为认定其是否构成犯罪必不可少的一个要件。《中华人
    • 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目的是怎样的
      湖北在线咨询 2022-07-03
      故意犯罪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二种。间接故意是故意犯罪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为放任犯罪结果的发生,因此主观上存在犯罪故意,有犯罪目的。 举例:比如说一小偷偷东西被你发现,在你追逐他的过程中,他不慎掉入河中,而你却没有救他,就构成间接的故意杀人罪,因为小偷想逃避你的追捕,而发生溺水死亡危险,你就具有防止周某溺水死亡的“法定作为”义务,应当尽全力救援落水者。而你不予救助,这种不作为行为导致了小偷死亡的后
    • 过失犯罪中的间接故意是怎样的?
      湖北在线咨询 2022-06-18
      过失犯罪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而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你弟弟在本案中应该属于共同犯罪里的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你弟弟16岁已经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应以抢劫罪承担刑事责任,但介于他是从犯在量刑上应当从轻或者减轻
    • 间接故意致人死亡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目的吗?
      新疆在线咨询 2022-06-26
      故意犯罪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二种。间接故意是故意犯罪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为放任犯罪结果的发生,因此主观上存在犯罪故意,有犯罪目的。 举例:比如说一小偷偷东西被你发现,在你追逐他的过程中,他不慎掉入河中,而你却没有救他,就构成间接的故意杀人罪,因为小偷想逃避你的追捕,而发生溺水死亡危险,你就具有防止周某溺水死亡的“法定作为”义务,应当尽全力救援落水者。而你不予救助,这种不作为行为导致了小偷死亡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