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工单这么一张小小的单据,一旦记载不实,在有些人眼里却成了事关名誉的大事。2006年,一张多年前离职时记载“违纪辞退”的退工单,不但让并不曾违纪的徐先生求职碰壁,更让他觉得名誉受损,进而诉至法院。
然而,对劳动者的不实评价是否会构成名誉侵权,目前我国尚无具体法律规定。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法官通过分析案情结合相关规定,最终判决支持了徐先生的诉请。承办法官孙-斌表示:“单位对劳动者所作的不实评价,只要足以影响到劳动者今后就业、求职的,就构成对劳动者的名誉侵权。而将对劳动者的工作评价视为社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会促使用工单位客观、公正评价劳动者,加强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
【案情追溯】
4年前的退工单挡了求职路
2005年2月,再次踏上求职路的徐先生经过奔波,终于通过了一家公司的面试。就在他等着签合同的时候,对方却突然告知:因他4年前曾违反劳动纪律被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所以公司拒绝录用。
4年前违反劳动纪律?徐先生不记得自己曾经有过那样的经历。然而看到自己当年的退工通知书时他发现,上面果然写明“因违纪解除合同”。
徐先生原先工作的单位是一家机械设备安装工程公司,徐先生在辞职时递交了书面辞职报告,并在2001年1月8日得到公司副经理的同意,此后,他才离开原公司,如今竟被说成“违纪”岂不冤枉。更别提这寥寥几字的记载,却为自己寻找新工作带来重重困难。为此,徐先生诉至法院。他的起诉原由并不是劳动争议,而是认为公司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
经过审理,一审法院支持了他的诉请,但公司对此表示不服,又上诉至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因退工单上的记载引发名誉权纠纷,这样的案件无论对民一庭还是承办法官孙-斌来说都是头一遭。
单位领导是否有权批准员工辞职
孙-斌发现,公司对徐先生辞职耿耿于怀的是,他没有经过人事部门的批准。“公司认为辞职申请应当向人事部门提出,副经理无权同意员工辞职,因此虽然有副经理的签字,也不能视为公司同意他辞职。”因此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公司始终坚持自己作出的结论并无不实。
虽然这是一起名誉侵权纠纷,但对劳动者是否违纪的认定同样是关键问题之一。“如果劳动者的确违纪,那么单位对此进行如实记载,就不构成名誉侵权。”
法院审理后认为,副经理是否有权同意徐先生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这是公司内部管理权限的划分,徐先生对此并不知情。如果副总经理无权接受辞职,就应当将情况告知徐先生,让他向公司劳动人事部门提出。在没有告知的情况下,徐先生得到副总经理同意解除合同并没有违纪。
-
来我家玩引发名誉权纠纷
368人看过
-
百度链接引发名誉权纠纷
170人看过
-
张**诉李**名誉权纠纷案
91人看过
-
张**诉李**名誉权纠纷案
210人看过
-
13名股东行使提案权引发名誉纠纷
293人看过
-
文人观点不同引发名誉权纠纷案
179人看过
名誉权是指特定的民事主体享有的要求社会对其给予公正的社会评价和排除他人以任何方式损害其获得的公正社会评价的权利。 名誉权的主体是特定的;名誉权的客体是名誉,而不包括名誉感。名誉感是特定公民对自身各种属性的自我评价;名誉权是以名誉的维护和安全... 更多>
-
盗窃行为是否会引发名誉权纠纷贵州在线咨询 2025-01-1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和第一千零一十八条的规定,民事主体和自然人均享有名誉权和肖像权。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或肖像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而肖像权是个人在外部形象上的权利,包括制作、使用、公开或允许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
-
因行使诉权引发的名誉权纠纷应如何认定天津在线咨询 2022-06-13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规定认定: 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以书面、口头等形式诋毁、诽谤法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
因情感纠纷引起的侵犯名誉权天津在线咨询 2022-07-04因名誉权纠纷提起的诉讼,多为侵权之诉,根据《民事诉讼法》1第29条的原则规定,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8条的规定,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2一、问:名誉权案件如何确定侵权结果发生地?答:人民法院受理这类案件时,受侵权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住所
-
名誉纠纷与名誉权纠纷的区别河北在线咨询 2022-07-08侵害名誉权的最基本要件是看受害人的社会评价是否降低。侵权人用语言或行动,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或者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致使受害人社会评价降低的,应认定属于侵害名誉权行为。
-
如何预防名誉权纠纷的发生台湾在线咨询 2024-11-30如何认定名誉侵权纠纷责任:判断是否构成名誉权侵权,需考虑受害人确有名誉受到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具有因果关系以及行为人主观有过错。若涉及书面或口头侮辱或诽谤他人,且损害了他人的名誉,则可认定为名誉权侵权。若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同样应被视为名誉权侵权。若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也应按照名誉权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