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相关法律法规如何规定侵害名誉权的行为?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11-17 12:20:09 394 人看过

散布他人名誉可能涉及诽谤罪和侮辱罪。诽谤罪和侮辱罪都是自诉案件,但情节严重者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诽谤罪构成要件包括客体、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诽谤罪侵犯的客体与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如果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是真实事实加以扩散,或者把某种虚假事实进行扩散但无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则不构成诽谤罪。

散布他人名誉可能涉及诽谤罪和侮辱罪,若情节严重,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

二者都是自诉案件,不告不理,但严重损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诽谤罪主要是捏造虚假事实毁坏他人名誉,而侮辱罪可以是用真实的事实,也可以是用虚假的事实来毁坏他人名誉。此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的规定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诽谤罪构成要件:

1、诽谤罪客体要件;诽谤罪侵犯的客体与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

2、诽谤罪客观要件;诽谤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3、诽谤罪主体要件;诽谤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诽谤罪。

4、诽谤罪主观要件;诽谤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

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如果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是真实事实加以扩散,或者把某种虚假事实进行扩散但无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则不构成诽谤罪。

散布他人名誉可能涉及哪些罪名?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散布他人名誉可能涉及诽谤罪、名誉权侵犯罪等罪名。诽谤罪是指散布虚假的事实、言论或者文字,足以使他人受到名誉损害,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名誉权侵犯罪是指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侵犯他人的名誉权或者荣誉权,情节严重的行为。

诽谤罪和名誉权侵犯罪在主观方面和构成要件上存在一定区别。诽谤罪主观上必须具有故意,而名誉权侵犯罪主观上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诽谤罪要求散布的虚假事实、言论或者文字足以使他人受到名誉损害,而名誉权侵犯罪则要求情节严重。

根据以上分析,散布他人名誉可能涉及诽谤罪、名誉权侵犯罪等罪名。若行为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则可能构成诽谤罪。而若行为人使用暴力或其他方法,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情节严重,则可能构成名誉权侵犯罪。

散布他人名誉可能涉及诽谤罪和名誉权侵犯罪等罪名。诽谤罪和名誉权侵犯罪在主观方面和构成要件上存在一定区别。若行为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则可能构成诽谤罪。而若行为人使用暴力或其他方法,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情节严重,则可能构成名誉权侵犯罪。因此,行为人应当谨慎散布虚假信息,避免可能构成的罪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6月17日 01:15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名誉权相关文章
  • 侵害他人的名誉权的法律特征及相关规定
    一、名誉与名誉权名誉,是指社会对公民个人的品德、情操、才干、声望、信誉和形象等各方面形成的综合评价。名誉权,则是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保有和维护自身名誉的权利。二、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要件1、行为人主观上有毁损他人的名誉的恶意或过失。恶意是指实际恶意,即行为人明知事实虚假或对事实抱有深切怀疑,却仍然不计后果地予以轻率发表,并非是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失。过失是指行为人预见或应该预见到行为会损害他人的名誉,但由于自信或放任了这种行为。2、行为人客观上有捏造事实或散布虚假事实,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侮辱或诽谤他人,以及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损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3、受害人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4、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三、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的法律特征:1、侵害对象是特定人。除了指名道姓外,如果所指定的对象是特定环境、特定条件下的具体人
    2023-02-20
    456人看过
  • 名誉权侵权的相关法律是怎么规定的?
    一、名誉权侵权的相关法律是怎么规定的?名誉权侵权的法律规定是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碍;(三)消除危险;(四)返还财产;(五)恢复原状;(六)修理、重作、更换;(七)赔偿损失;(八)支付违约金;(九)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十)赔礼道歉。以上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适用上述规定外,还可以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并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处以罚款、拘留。二、法人名誉权侵权认定条件根据法律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法
    2023-05-06
    147人看过
  • 个人名誉权侵害赔偿相关法律法规解析
    名誉权是最新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所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之一。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法律条文规定,关于赔偿的数额,要依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以及侵权人的获利情况等考虑等综合考虑决定。名誉权保护的规定,有利于保障平等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合法民事权益。个人名誉权侵权的赔偿的标准是什么名誉侵权通常很难直接造成经济方面的损失,但会对受害人的精神造成很大的影响。在人云亦云,网络传播速度极快的年代,诽谤造成的影响无法预计。对于受害人名誉利益损害可以通过判令侵权人采取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的适当措施予以救济,但当采取这些措施不足以完全恢复受害人的名誉时,就应当把名誉利益损害纳入精神损害赔偿的范畴。根据相关规定,只有当侵害名誉权行为致人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的,受害人才有权请求
    2023-07-01
    252人看过
  • 民法典侵害名誉权的法律规定
    一、民法典侵害名誉权的法律规定民法典侵害名誉权的法律规定是根据我国《民法典》进行确认的,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受害人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还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行为人停止有关行为的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五条,人格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二、侵害公民名誉权的有什么处罚侵害公民名誉权的处罚:1.停止侵害。停止侵害是指在侵害人身权的行为正在持续进行尚未结束时,受害人要求侵权人或请求法院判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2.消除影响、恢复名誉。3.赔礼道歉。赔礼道歉的方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4.赔偿损失。5.治安拘留或罚款。6.判刑。三、侵害名誉权怎么取证1.自行取证和委托律师调查取
    2023-05-06
    357人看过
  • 侵害他人的名誉权法律规定
    一、名誉与名誉权名誉,是指社会对公民个人的品德、情操、才干、声望、信誉和形象等各方面形成的综合评价。名誉权,则是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保有和维护自身名誉的权利。二、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要件1、行为人主观上有毁损他人的名誉的恶意或过失。恶意是指实际恶意,即行为人明知事实虚假或对事实抱有深切怀疑,却仍然不计后果地予以轻率发表,并非是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失。过失是指行为人预见或应该预见到行为会损害他人的名誉,但由于自信或放任了这种行为。2、行为人客观上有捏造事实或散布虚假事实,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侮辱或诽谤他人,以及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损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3、受害人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4、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三、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的法律特征1、侵害对象是特定人。除了指名道姓外,如果所指定的对象是特定环境、特定条件下的具体人,
    2023-06-01
    367人看过
  • 侵害他人的名誉权法律规定
    一、名誉与名誉权名誉,是指社会对公民个人的品德、情操、才干、声望、信誉和形象等各方面形成的综合评价。名誉权,则是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保有和维护自身名誉的权利。二、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要件1、行为人主观上有毁损他人的名誉的恶意或过失。恶意是指实际恶意,即行为人明知事实虚假或对事实抱有深切怀疑,却仍然不计后果地予以轻率发表,并非是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失。过失是指行为人预见或应该预见到行为会损害他人的名誉,但由于自信或放任了这种行为。2、行为人客观上有捏造事实或散布虚假事实,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侮辱或诽谤他人,以及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损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3、受害人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4、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三、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的法律特征1、侵害对象是特定人。除了指名道姓外,如果所指定的对象是特定环境、特定条件下的具体人,
    2023-03-02
    241人看过
换一批
#人格权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名誉权
    词条

    名誉权是指特定的民事主体享有的要求社会对其给予公正的社会评价和排除他人以任何方式损害其获得的公正社会评价的权利。 名誉权的主体是特定的;名誉权的客体是名誉,而不包括名誉感。名誉感是特定公民对自身各种属性的自我评价;名誉权是以名誉的维护和安全... 更多>

    #名誉权
    相关咨询
    • 侵犯名誉权行为如何认定,有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
      甘肃在线咨询 2023-09-02
      1、行为人客观上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为第三人知悉。 2、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3、被侵害的对象应当是特定的人。 4、在后果上,侵权人的行为对受害人的名誉造成了较严重的损害,使受害人感觉到一种不公正的社会压力或心理负担,精神上受到折磨,心理上遭受创伤。
    • 侵犯名誉权行为有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
      山西在线咨询 2023-09-29
      1、行为人客观上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为第三人知悉。 2、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3、被侵害的对象应当是特定的人。 4、在后果上,侵权人的行为对受害人的名誉造成了较严重的损害,使受害人感觉到一种不公正的社会压力或心理负担,精神上受到折磨,心理上遭受创伤。
    • 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有哪,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山西在线咨询 2023-08-19
      我国《刑法》中所规定的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包括侮辱和诽谤等。《刑法》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 如何认定侵害单位名誉权,有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
      澳门在线咨询 2023-06-16
      认定侵害单位名誉权的标准是,行为人是出于主观故意实施的侵害单位名誉权的行为,并且造成单位名誉权损害,如果单位的名誉损害与行为人的行为没有因果关系的,单位就不得要求行为人承担相应的名誉权侵权责任,但是如果行为人构成侵权的,就应当停止侵害、恢复名誉等。
    • 法律规定的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有哪些
      江苏在线咨询 2023-10-15
      1、侵犯名誉权的行为主要有两种方式,即侮辱和诽谤。侮辱是以语言或行动,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如用大字报、小字报、漫画或极其下流、肮脏的语言或行为辱骂、嘲讽他人,强迫他人从胯下钻过等。诽谤是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损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如无中生有或捕风捉影地散布某人作风不好或其他不法、不名誉事实等。侵犯公民名誉除上述两种表现外,还包括以书面、口头等形式泄露他人隐私的行为。 2、所谓隐